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少梅(画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少梅 《美人图扇面》 年代:清至民国 尺寸:全幅原裱加硬卡 68cm x 38cm


黄少梅 (1886-1940),字阿弥,号寒香,广东东莞人,以仕女画闻名于时。其侄为国画家黄般若先生,生于东莞。三岁时父亲去世,随母至广州寄住画家叔父黄少梅家。。民国元年,年十二,约于是年随叔父少梅(阿弥)习画,

《时事画报》1905年第1期封面

1905年黄少梅与潘达微何剑士郑侣泉、陈垣等人创办《时事画报》粤地的画家们都常常集中至黄少梅家,其侄黄般若自小便受其革命思想影响及艺术熏陶。[1]


1923 年黄少梅与黄君璧、邓芬、黄般若等十四人成立“癸亥合作社”研发书画艺术,就是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前身,研究会到1937 年解散,前后15 年,参加画家二百多位知名画家,对广东画坛影响深远,黄少梅是关键人物。

黄少梅病逝香港,年五十五,他画仕女非常传神,更注重环境的渲染与意境的刻画,而画山水多为水墨意笔。画风传统,以宋元的绘画为宗,作品中古意盎然。仿古而不泥古,弘扬传统而不守旧。

其最为人称道者,为于1912 年与潘达微打扮成乞丐,到佛山行乞三天,体验生活,其侄黄般若也随行。三人换上一身破烂,以炉灰涂脸,加入行乞队伍,残羹剩饭。归来后,潘达微黄少梅以途中见闻作《流民图》,轰动整个广东美术界。潘达微是居廉的入室弟子,和高剑父、陈树人是师兄弟,也是后来收殓黄花岗烈士遗骸的人。


《时事画报》

时事画报》出世之际,正值清末国祚疲敝、存亡悬于一线的多事之秋。随著反清反帝斗争日益汹涌,开风气、启民智的需求愈发迫切,20世纪初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呈现出勃兴态势。据统计,仅在广州十八甫一带,辛亥革命前后就有140多种报刊在此发行或迁来此地。

  为唤起底层大众的救亡意识,上海的《俄事警闻》、香港的《中国日报》等进步刊物,不约而同地开始以诙谐文字、歌谣、杂俎、漫画来讥刺时政。至此,曾是古代文人“漫笔”、“戏作”的传统“谐画”,从书斋走向街头,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清晰而强烈的政治指向的现代漫画。

  李伟铭、陈平原等学者曾指出,位处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又是中西文化交汇锋线的岭南地区,加之主创者多为直接介入革命行动的新型知识分子,《时事画报》不但开广东画报之先河,且在草创之初就确立了“以革命思想入画”的方针,力戒早期画报“堕于风流自赏”的“恶习”,一跃成为晚清画报中政治上最为激进、革命色彩最为浓烈者之一,风行海内外。

  作为一家地方性报刊,《时事画报》发行站点遍布国内以及海外华人区,包括东京旧金山檀香山、逞逻、安南等地。值得一提的是,《时事画报》所刊载的《廿载繁华梦》(黄世仲撰)等小说被陈平原教授誉为“晚清小说中的佼佼者”。其所记录的生菜大会、土地诞等民间习俗,以及开设的“南音”、“粤讴”等栏目,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程美宝看来,则提供了难得的、生动的地方民俗及戏剧研究史料。

 广州美术学院蔡涛副研究员认为,以潘达微何剑士、高剑父等为代表的画报编辑,集艺术家的敏感直觉和经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良知和担当,以及革命者的抱负和襟怀于一身,他们把强烈的参与政治变革的愿望付诸办报等现代传播手段,充分利用画报这种“新媒体”的传媒特性,宣传政治理念和新知识,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就视觉风格的开创性而言,作为中国时政漫画的先驱者,何剑士表现尤为惹眼,其作品将批判的机锋指向政坛昏聩与社会积弊,创造出了属于那个特定时期的、奇绝诡异的画风。

  同时,黄大德、李焕真等广州文化研究学者亦认为,以潘达微、何剑士为代表的杰出报人、漫画家,是掀起中国新漫画运动第一次高潮的重要人物,是策划者、发动者,也是杰出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现代漫画史上占著极其重要的开篇第一页。而他们的美育实践,对广东清末美术力量打破师承、地域的派系,实现大整合、大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学者李伟铭曾作过一番精辟的总结:“《时事画报》为我们重新描绘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图景——特别是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从传统的'士'的角色转化为大众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以及一向囿于书斋一隅的诗词歌赋和绘画,如何经历了欧风美雨的洗礼和时代风云的激荡,在追求实用、趋近大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和功能的蜕变,提供了一个相当有效的视角。”

在当局打压之下,《时事画报》辗转穗港,几经中断、复刊、易名出版,于1913年停刊。以潘达微、何剑士为代表的《时事画报》诸君,一直积极致力于美育推广及社会改良活动。

参考

  • 香港记忆-黄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