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糕稱
圖片來自煮一煮

黄糕[1] [2],是晋語區(主要是交界地區)居民的主食之一。

黃糕是山西河北陝西內蒙等地常見的傳統糕類家常食品,

  • 按当地风俗,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必定预先制作大量油炸糕,寓意年年高。
  • 近年,由于外来的主食大量涌入当地,黄糕为主食的比例也逐年减少。

原料是黃米麵,先用溫水和成碎塊狀(散粒),上籠蒸熟,然後倒在盆里用手再揉一遍,邊揉邊在其表面抹點麻油,這樣作可以防止糕面表皮乾裂。最後把和好的糕面分成小塊,蘸上肉菜汁即可食用。

簡介

黃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起來鬆軟可口,十分味美。

以黄糕主食之一的地區,包括河北省张家口市大部分地区(如阳原县蔚县张北县宣化县等),以及山西省大同市朔州的大部地区(广灵县阳高县天镇县大同县),内蒙古南部的一部分地区。

原料與製法

黄糕的原料以为主,粟去皮后称为黄米,黄米磨成粉(金黄色)后称为黄米面,黄米面加水搅拌后,上蒸笼蒸(一般一刻钟到半个小时),蒸好后趁热揉成团(当地俗称踩黄糕),然后为了避免表皮变干,一般会在表皮涂一层食用芥花油。成品黄糕色泽金黄,有一定的粘性,但与南方的年糕相比更柔软,口感清爽,但容易阻塞。

黄糕也可以由高粱粉做成,颜色为褐色,不是正宗的黄糕。亦有用黏性较大的米面为原料,颜色黄中带黑。口感不及用黄米面做成的黄糕。近来也有在黄米面中掺和玉米粉麵粉等杂粮以提高营养成分。

食用方式

食用时多蘸当地的“大锅菜”(熬菜,一种为土豆茄子等熬成,一种为酸菜豆面(懒豆腐)等熬成,有较多的汤汁)或炒面等。

以上只是基本的吃法,除此之外还也有别的很多种吃法,比如以黄糕为皮,豆沙大豆芽等做馅儿制作油炸糕(也称“煮糕”),当然包好的油炸糕需要下油锅煎5到10分钟后方能称作油炸糕。

黃糕特點

黃糕不光好吃,還特別耐飢。

  • 「三十里地的莜麵,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蕎面餓斷腰」。說的是,如果飽餐一頓莜麵,可以走三十里地肚不飢,飽餐一頓黃糕能結結實實地走四十里的路,而飽餐蕎面後連十里路地走不到就肚子餓了。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煤礦工人特別喜歡吃黃糕。下井前飽飽地吃一頓黃糕,干一天活都不覺得飢乏。上井後,妻子把熱騰騰、脆生生、香噴噴的油糕端來,再加上二兩白酒,幾碟小菜,那個滋潤勁簡直沒法兒提。

黃糕寓意

「糕」與「高」諧音。

  • 吃糕喜慶,像港澳地區髮菜是為發財一樣,寓意興高采烈,高升旺長。
  • 為討口彩,當地每到逢時過節,婚嫁喜慶,必定炸糕,然後分送各家,俗稱「吃喜糕」。
  • 黃糕是一種食品,注入感情後也成了文化,黃糕文化是那般地美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