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糕称
图片来自煮一煮

黄糕[1] [2],是晋语区(主要是交界地区)居民的主食之一。

黄糕是山西河北陕西内蒙等地常见的传统糕类家常食品,

  • 按当地风俗,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必定预先制作大量油炸糕,寓意年年高。
  • 近年,由于外来的主食大量涌入当地,黄糕为主食的比例也逐年减少。

原料是黄米面,先用温水和成碎块状(散粒),上笼蒸熟,然后倒在盆里用手再揉一遍,边揉边在其表面抹点麻油,这样作可以防止糕面表皮干裂。最后把和好的糕面分成小块,蘸上肉菜汁即可食用。

简介

黄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起来松软可口,十分味美。

以黄糕主食之一的地区,包括河北省张家口市大部分地区(如阳原县蔚县张北县宣化县等),以及山西省大同市朔州的大部地区(广灵县阳高县天镇县大同县),内蒙古南部的一部分地区。

原料与制法

黄糕的原料以为主,粟去皮后称为黄米,黄米磨成粉(金黄色)后称为黄米面,黄米面加水搅拌后,上蒸笼蒸(一般一刻钟到半个小时),蒸好后趁热揉成团(当地俗称踩黄糕),然后为了避免表皮变干,一般会在表皮涂一层食用芥花油。成品黄糕色泽金黄,有一定的粘性,但与南方的年糕相比更柔软,口感清爽,但容易阻塞。

黄糕也可以由高粱粉做成,颜色为褐色,不是正宗的黄糕。亦有用黏性较大的米面为原料,颜色黄中带黑。口感不及用黄米面做成的黄糕。近来也有在黄米面中掺和玉米粉面粉等杂粮以提高营养成分。

食用方式

食用时多蘸当地的“大锅菜”(熬菜,一种为土豆茄子等熬成,一种为酸菜豆面(懒豆腐)等熬成,有较多的汤汁)或炒面等。

以上只是基本的吃法,除此之外还也有别的很多种吃法,比如以黄糕为皮,豆沙大豆芽等做馅儿制作油炸糕(也称“煮糕”),当然包好的油炸糕需要下油锅煎5到10分钟后方能称作油炸糕。

黄糕特点

黄糕不光好吃,还特别耐饥。

  • “三十里地的莜面,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荞面饿断腰”。说的是,如果饱餐一顿莜面,可以走三十里地肚不饥,饱餐一顿黄糕能结结实实地走四十里的路,而饱餐荞面后连十里路地走不到就肚子饿了。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煤矿工人特别喜欢吃黄糕。下井前饱饱地吃一顿黄糕,干一天活都不觉得饥乏。上井后,妻子把热腾腾、脆生生、香喷喷的油糕端来,再加上二两白酒,几碟小菜,那个滋润劲简直没法儿提。

黄糕寓意

“糕”与“高”谐音。

  • 吃糕喜庆,像港澳地区发菜是为发财一样,寓意兴高采烈,高升旺长。
  • 为讨口彩,当地每到逢时过节,婚嫁喜庆,必定炸糕,然后分送各家,俗称“吃喜糕”。
  • 黄糕是一种食品,注入感情后也成了文化,黄糕文化是那般地美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