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黄土高原

增加 9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px 10px 20px;">{|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黄土高原</big> '''|-| [[File:黄土高原1.jpg| 有框thumb | center | 350px |[http://img01.tooopen.com/Downs/images/2010/5/9/sy_20100509103116951078.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ooopen.com/view/63310.html 来自 素材公社 的图片]]]|-|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中文名称''' : 黄土高原
''' 黄土高原外文名称''' 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 Loess Plateau
'''别&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称'''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黄土 :乌金 高原 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地表被切割成千沟万壑,加速了风蚀、水蚀、重力侵蚀的相互交融,增大了雨洪及干旱灾害的产生频率,植被破坏、植物退化、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乃至黄河流域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ref>[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8215/28575/28576/2023006.html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纪实],人民网 2003年08月18日16:13</ref>。
'''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积''' :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 约62万平方千 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地理位置''' 基本信息 :中国 文名称黄土高原部偏北
'''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置''' 外文名称Loess Plateau: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主要河流''' 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秋黄河
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门票价格''' :免费
'''矿&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产''' 建议游玩时长3天: 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偏北'''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位置北纬34°~40°东经103°~114°:全天
主要河流黄河'''范&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围''' :晋、陕、甘、青、宁、豫等省区
'''干湿地区''' 门票价格免费: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
矿产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秋
'''建议游玩时长''' 气候类型: 3天|}</div>'''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因此,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乃至[[黄河流域]]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ref>[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8215/28575/28576/2023006.html 温带季风气候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纪实],人民网, 2003-08-18日</ref>。
别称乌金高原 开放时间全天 黄土高原 是中国 古代文 重要的能源、 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 摇篮 范围晋、陕、甘、青、宁、豫等省区 干湿 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 半湿润 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 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 半干旱地区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200mm和400mm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陕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点多,土层厚而松,夏季气象易变,遇暴雨天气容易发生 [[ 泥石流 ]] 、山洪等灾害。
==旅游景区==
====古气候的标志====
[[File:高原黄土.jpg| 有框260 px|缩略图|右|高原黄土[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5-24/05187cf8a5d328f925977d7318968bf8.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6-05-24/10339012296s.shtml 来自 新浪网 图片 ]]]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 棕黄 灰黄 褐黄的变化。  
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  
===6000万年前的环境===
文物工作者和地质人员最近对[[ 宁夏]][[ 回族]][[ 自治区]][[泾源县]]、[[彭阳县]]等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证实,约在6000万年前,黄土高原全是湖水,现在的山峰则是当时湖水中的孤岛。  
宁夏固原地区很早以前是一片海洋。在距今6000万年前,地壳发生剧烈断块式上升与下降,到了距今24万年前,六盘山、[[月亮山]]等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此后,随着山区间歇式继续上升,广大的丘陵区均沉积了厚度不等的风成黄土,在盆地中心或山麓地带则有冲积的砾岩和粘土,大量的黄土堆积,覆盖了[[山坡丘陵]],形成了目前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山地区===
黄土高原西部涅水与[[黄河谷]]地之间的[[拉脊山]]、[[马衔山]]等海拔3000-4000 ~4000 米,相对高差1000-2000 ~2000 米,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谷坡陡峭,是黄土高原海拔最高的石质山地。黄土高原中部的六盘山、[[白于山]]、[[唠山]]、[[子午岭]]、[[黄龙山]]、[[关中]]盆地北侧的北山等主要为石质或土石中山。[[六盘山]]主脊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东西两侧地貌差异较大,是黄土高原中西部之间-条重要的地形界线。白于山海拔1500-1800 ~1800 米,是[[洛河]]、[[延河]]、[[无定河]]、[[清涧河]]等的发源地,山体黄土厚度50-70 ~70 米,岭脊起伏和缓,山坡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是黄土高原典型的土石山地。[[子午岭]]、[[黄龙山]],岭脊和缓,受人为采伐、开垦,植被破坏严重,流水侵蚀,重力侵蚀严重。关中盆地北部的北山,由[[娄敬山]]、[[宝鉴山]]、[[碑子山]]、[[尧山]]等构成,海拔900-1200 ~1200 米,山势疏缓低矮,南陡北缓,主要由[[寒武]]、[[奥陶系灰岩]]构成,岩溶地貌发育。黄土高原[[东部山]]地主要有[[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等,以石质中山为主。吕梁山北起管浑山,南到[[龙门山]],山体宽度30-100 ~100 千米,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山势北高南低,山顶起伏和缓,局部保留有宽展平坦的古夷平面。中条山位于晋豫之间,走向北东东,主脊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雪花山]]1994米,山势西高东低。
===丘陵区===
[[丘陵区]]是黄土高原面积最为辽阔的地貌区,占黄土高原面积的56.79%。由于丘陵区面积广大,各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甘肃[[ 甘肃 临夏]]、[[和政]]、[[渭源]]等地为[[ 土石丘陵]] ,海拔1900-2300 ~2300 米,相对高差150-250 ~250 米,坡面沟谷侵蚀强烈。[[甘肃定西]]、渭源、[[通渭]]、[[会宁]]等地分布着面积广大的黄土梁状丘陵。[[ 陕西白于山]] [[ 子午岭]] 、[[唠山]]的外围地区,以及[[富县]]、[[宜君]]-带丘陵多呈纵长的梁状,梁面坡度和缓、梁坡陡峭、坡面沟谷侵蚀活跃。分布于[[山西河曲]]、[[保德]]、[[兴县]]、[[临县]]等黄河沿岸,以及[[陕西绥德]]、[[米脂]]、[[佳县]]、[[清涧]]、[[神木]]、[[府谷]]等地的饰状丘陵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丘陵地区,饰顶海拔1200-1400 ~1400 米,呈错落的馒头状,赤坡多凸形坡,地面异常破碎,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区。山西[[ 山西 临县]]、[[离石]]、[[柳林]]、[[永和]]、[[汾西]]、[[古县]]等地,以及陕西[[ 陕西 延安]]、[[安塞]]等地为黄土梁筛丘陵,一般海拔1300-1600 ~1600 米,相对切割深度150-200 ~200 米,梁赤坡面沟谷密布,坡面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陕西[[ 陕西 榆林]]、[[横山]]等长城沿线梁筛丘陵表层有薄层片沙覆盖,可称为沙盖梁筛丘陵。分布于陕西[[ 陕西 富县]]、[[宜川]],[[陇东环县]]、[[庆阳]]、[[镇原]]等地的残源梁饰丘陵是黄土源长期受侵蚀切割,源面缩小,残破而成。
===塬区===
黄土塬区主要分布在[[ 陕甘宁盆地]] 南部与西部以及陇西盆地北部,[[洛川源]]、[[董志源]]、[[长武源]]、[[白草源]]是黄土塬的代表。洛川源位于[[ 子午岭]] [[ 黄龙山]] 之间的洛河中游,基底为三趾马红土覆盖的山间盆地,第四纪黄土厚度120-150 ~150 米,塬面向洛河倾斜。董志塬位于陕甘宁盆地西南,介于径河支流[[马莲河]]与[[蒲河]]之间,塬面海拔1250-1400 ~1400 米,走向为西北- 东南。董志塬受基地古盆地控制,塬面宽畅开阔,长约80千米,宽5-10 ~10 千米,最宽处近20千米。白草塬位于祖历河中下游,在第三纪古盆地基础上形成,第四纪黄土厚度200米左右,塬面海拔1750-1900 ~1900 米,相对切割深度180-200 ~200 米,塬面比较完整。长武塬位于径河流域,是陇东黄土塬的南延部分,塬面海拔1000-1300 ~1300 米,地势向东南倾斜,塬面比较完整。此外在黄土塬的外围如山西[[ 山西 曝县]]、[[大宁]]、[[ 吉县等地]] [[ 太原盆地]] 北部的[[黄寨]]、[[大孟]]一带;[[陕西宜川]][[云岩河]]与[[仕望河]]流域;陇东环江流域等分布着大面积的黄土残塬。黄土残塬是黄土塬被沟谷分割的结果,源面成条块状。
===台塬区===
黄土台塬区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 汾河谷地]] [[ 豫西]] [[ 晋南]][[黄河]]沿岸。[[ 关中黄土台塬]] 沿渭河两侧作东西向分布,[[渭河]]北岸面积更为宽广。渭河以北自西向东主要有[[ 陵塬]] [[ 贾村塬]] [[ 周塬]] [[ 咸阳塬]] [[ 合肠阳-]][[ 澄城塬]] 等。渭河以南自西向东主要有[[ 五丈塬]] [[ 翠峰塬]] [[ 神禾塬]] [[ 少陵塬]] [[ 乐游塬]] [[ 白鹿塬]] [[ 铜人塬]] [[ 代王马额塬]] [[ 阳郭塬]] [[ 孟塬]] 等。[[ 关中黄土台塬]] 呈阶梯状向渭河倾斜,塬面平坦。[[ 豫西山]] [[ 北麓台塬]] 沿黄河南岸东西沿伸,较大的有[[ 张村塬]]、[[ 张汁塬]] [[ 苏村塬]] [[ 阳店塬]] [[ 焦村塬]] [[ 程村塬]] 等,塬面呈阶梯状向黄河倾斜。[[ 晋南黄土台塬]] 分布于[[ 中条山]][[ 南麓苗城]] 、[[平陆]]一带及[[ 峨眉台地]] ,其中[[ 峨眉塬]] 面积最大。[[ 汾河谷地]] 黄土台塬沿汾河两侧分布,汾河下游[[浮山]]、[[翼城]]、[[翟山]]附近台塬面积尤为宽广。
===河谷平原区===
[[关中平原]]、[[ 汾河谷地平原]] [[ 伊洛河下游平原]] 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三个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300千米。西安附近宽可达40千米。渭河沿线的河漫滩宽窄不一,宝鸡附近0.5-0~0.7千米,[[西安北郊]]4-6 ~6 千米,[[华县]]、[[华阴]]附近5-7 ~7 千米。渭河两岸有1-3 级河流阶地,其[[中汁河]]与[[ 溺河]] 之间阶地最宽可达10-20 ~20 千米。[[渭河]]北岸河流阶地在径河以东最为宽广,由[[径河]]、[[石川河]]、[[洛河]]共同形成,阶地宽度可达20-30 ~30 千米。汾河谷地平原主要分布在[[大同]]、[[忻州]]、太原、临汾、[[ 运城盆地]] ,其中[[ 太原盆地]] 长130千米,宽15-30 ~30 千米,是汾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临汾盆地]] 长150千米,在临汾、[[洪洞]]一带最宽可达20千米。伊洛河下游平原西起[[洛阳]],东到[[巩县]],面积达670平方千米。此外在[[ 湟水]] [[ 大夏河]] [[ 挑河]] [[ 祖历河]] [[ 延河]] [[ 无定河]] [[ 秃尾河]] [[ 窟野河]] [[ 皇甫川]] [[ 三川河]] [[ 径河]] [[ 洛河]] 及黄河干流分布着由[[ 河漫滩]] 和河流阶地构成的[[河谷平原]]。黄河干流[[永靖]]至[[靖远]]平原呈串珠状沿河谷分布,以[[兰州]]、靖远面积最大。兰州平原长35千米,宽5-6 ~6 千米,发育有1-2级低阶地。煌水河谷地宽谷和峡谷相间分布,宽谷段形成宽广的河谷平原,如西宁段阶地宽可达4-5 ~5 千米。无定河在鱼河堡至绥德四十里铺段形成长60千米,宽1000米的河谷平原,米脂县城1-2级阶地宽1300-1500 ~1500 米,上盐湾-鱼河峁附近宽度在2000米以上。
==典型列举==
===黄土塬===
[[File:黄土塬.jpg|缩略图|右|黄土塬[http://spider.ws.126.net/e6c91a4ab03612fd715962b6993d3ebc.jpe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L22N9A405324XHY.html 来自网易网 图片 ]]]
[[File:黄土塬01.jpg|260 px|缩略图|右|黄土塬[http://spider.ws.126.net/e6c91a4ab03612fd715962b6993d3ebc.jpe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L22N9A405324XHY.html 来自 网易网 的图片 ]]] 黄土塬是指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为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它可以是黄土堆积在侵蚀切割不强、地势平坦的大片古地面上而成;也可以是充填山间或山前低地中的平坦黄土面受沟谷分割而成。它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保存完好而宽广的平坦地面。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的特有地貌。塬面高出谷底约一百余米,黄土厚度达数十米,地下水埋深普遍在20米以下。[2]
  
 
===黄土梁===
[[黄土梁]]是黄土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依据黄土梁的形态,可分为平梁和斜梁两种类型。前者顶部平坦,宽度有限,长可达几公里。横剖面略呈穹形,坡度一般在1-5度,沿分水线的纵向斜度不过1-3度。梁顶以下,是坡长很短的梁坡,坡度大概在10度以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在梁坡以下,其坡度更大。后者是黄土高原常见的沟间地,梁顶宽度较小,呈明显的穹形。沿分水线有较大的起伏,梁顶横向坡度3-5度,纵向坡度8-10 ~10 度。[3]
===黄土峁===
===能源基地===
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 煤炭资源]] ,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陕西榆林市]] 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滥伐滥垦==
===先秦时期===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在黄土高原南部分布广泛,尤其在汾渭河谷地和豫西地区最为稠密。当时人们以渔猎、采集为生,说明当时黄土高原南部维持着较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商周时期中国出现了文字记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变。[[商周]]时周人主要活动的北豳([[庆阳]]、[[西峰]]一带)、古豳([[彬县]]、[[长武]]一带)、周原([[扶风]]、[[岐山]]一带)锄耕农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夏代]]中国有人口1355万,[[周代]]1371万人,其中1/2左右分布在汾渭河谷和[[豫西地区]],这两地区人口密度30-40 ~40 人/平方千米。即便如此,从《诗经》中仍可看到黄土高原南部野鹿成群,虎豹出没,森林面积广大,农耕面积有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犁耕农业逐渐代替锄耕农业,关中、汾河谷地、洛阳盆地、天水盆地农业进一步发展。战国时秦将自己的势力向渭河上游、陕北北部推进,赵则向晋北地区扩张,在这些地区建立城邑,开垦土地,发展耕作,但直到战国末农耕业主要集中在太原一龙门一天水以南地区,以北畜牧业仍占优势,整个黄土高原人口稀少,开垦指数不高。
===汉唐时期===
[[秦汉]]、[[隋唐]]黄土高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人日与土地利用变化较大。秦统一全国后统治范围向北推进到黄土高原北部秦长城一线。[[西汉]]时期统治范围进一步向北、向西推进,[[汉武帝]]时向北到[[达阴山]],向西到达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几乎全部都在西汉的统治之下。[[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农耕文化大举进入黄土高原,从[[绥德]]、[[米脂]]一带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这一点。西汉时曾向黄土高原大量移民,再加上大批吏卒屯守边防,黄土高原人口迅速增加。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元始二年(2年)黄土高原地区有人口880万人,其中[[洛阳盆地]]人口密度最高为132人/平方千米,关中为30 一90 ~90 人/平方千米,[[陕北]]及[[晋西北]]为10 一13 ~13 人/跑平方千米,[[天水盆地]]为10.74人/平方千米。人口的增加和农耕的发展使部分林草地被开垦,但开垦程度较高主要在南部的关中、洛阳盆地和天水盆地,当时农牧业界线在太原一龙门一宝鸡一线。此线以北的广大黄土丘陵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其余地区仍保持自然状态。[[东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人口大量减少,原来的农耕区向南退缩,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重新成为游牧区,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永和]]五年(140年)黄土高原总人口为507.6万人,比西汉减少了43%。当时[[陕北]]及晋西北人口4.94万人,比西汉的130.55万人减少96%,人口密度减为0.5人/平方千米以下。西晋时黄土高原人口比东汉又有减少,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黄土高原总人口204万人,比东汉减少4%5。《晋书》中[[山西河曲]]、[[偏关]]、[[保德]]、[[陕北]]、[[陇东马连河]]流域为游牧民族居住区,无人日记载,人口当比东汉时更为稀疏。当时[[西安]]附近的京兆人口密度为34.88人/平方千米,关中东部的[[左冯诩]]为3.29人/平方千米,关中西部的[[右扶风]]为9.46人/平方千米,[[洛阳]]附近为55.85人/平方千米,天水附近为5.55人/平方千k/耐,比西汉时减少l2/以上。
[[隋唐]]时中国重新归于统一,而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黄土高原人口增加,农耕业逐步代替游牧业。《隋书·地理志》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黄土高原总人口为1104万人,是西汉的125%、西晋的5.14倍。陕北、晋西北人口密度己经赶上了西汉,径[[ 河上游]] [[ 马连河]] 上游己是西汉的数倍,唐初实行均田制,[[关中]]大兴水利,不仅使关中、[[ 汾河下游]] [[ 洛阳盆]] 地全部成为农业区,而且农耕业扩大到地势较高的黄上台源、北山[[南麓]]黄土覆盖的山前平源。农耕区还沿渭河向西到达天水、[[陇西]],直至涅水湟水[[河谷]]地。天宝时(742 一755 ~755 年)唐代经济达到了顶峰,当时黄土高原人口1015万人,关中、汾河下游、[[ 洛阳盆地]] 人口密度50-100人/平方千米。隋唐时期基本奠定了黄上高原南部农业生产的格局,人口增加,植被破坏,城镇兴起,对这一地区土壤侵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黄土高原中部、北部自然环境的总体破坏程度并不甚严重,黄土丘陵地区畜牧业仍占较大比重。
===宋元时期===
唐以后的五代十国(907 一979 年~979 年)黄土高原人口有较大幅度减少,但到宋代人口得到恢复。据研究[[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山西人口密度为45.72人/平方千米,陕西为21.44人/平方千米。北宋在黄上高原上形成一条与辽、[[西夏]]对峙的军事分界线,这条界线东起大同以南,经[[陕北]]、[[宁夏]]南部、[[兰州]]以北直至[[西宁]]以西,绵延1000千米。沿这条分界线,北宋修筑了大量城镇、堡寨、派驻大批军队戍边防卫。为解决军队给养,招募人口沿边屯耕,沿分界线形成了一条人口稠密,垦殖程度较高的地带,也使此分界线所经地区生态严重恶化。此线以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仍然以牧为主,与唐代后期比较,土地利用没有太大变化。元代统一后,黄上高原虽结束了军事对垒,但元代连年残酷的战争和元对汉人实行的屠杀政策,黄土高原人口大幅减少,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山西人口密度仅为8.20人/平方千米,[[陕西]]2.57人/平方千米,宁夏2.82人/平方千米,甘肃2.15人/平方千米。[1]
===明清时期===
 
明代黄土高原人口得到恢复,明[[弘治]]四年(1491年)山西人口密度达到31.6人/平方千米,陕西15.68人/平方千米,宁夏5.02人/平方千米,,[[甘肃]]4.41人/平方千米,青海1.45人/平方千米。明自建国之初就在黄土高原北部修筑长城,在修建长城的同时,沿长城大兴城镇聚落,移民实边,长城沿线形成人口密集的地带,其人口远较长城以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稠密。如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山西宁武]]人口密度为40.26人/平方千米,[[保德]]为50.64人/平方千米,而其南部的爆州仅22.88人/平方千米;[[榆林]]人口密度41.99人/平方千米,而其南部的绥德仅33.17人/平方千米,延安仅19.58人/平方千米,。当时的长城是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沿线不仅分布着数百万边民,而且驻军也三分戍守,七分屯田,每个屯田士卒须种地50亩,使长城沿线被彻底开垦,长城以南则农牧业兼有。
清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快速增长。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土高原总人口达到1500万人。经200多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人口达到1995万。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增至4100万人,达到封建时代黄土高原人口的峰值。1820年黄土高原人口密度是:山西91.36人/平方千米,陕西61.16人/平方千米,甘肃34.24人/平方千米,宁夏31.37人/平方千米,[[青海]]6.95人/平方千米。其中关中、[[谏汾河谷地]],[[洛阳盆地]]达100-200 ~200 人/平方千米,晋西北、陕北、[[陇东达]]40-80 ~80 人/平方千米,如[[平凉]]82.62人/平方千米,[[庆阳]]57.33人/平方千米,[[径阳]]101.61人/平方千米。明清时期长城以南的疏林灌丛已被连片开垦。另一方面由于人地矛盾加剧,清末移入黄土高原的移民向人烟稀少的山区迁移,如宁夏南部地区、[[吕梁]]山西侧、[[黄龙山区]]等,使这些原来的林区也逐步转变为农耕区。可以说明清时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彻底演变成了农耕区。[1]
===二十世纪===
 20世纪前半叶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黄土高原人口有所减少,1935年总人口为2960万人,1949年为3936万人,人口分布和清末没有大的不同。建国后,黄土高原人口增长极快,70年代以前平均人口增长速度35.3‰。远高于中国的21.2‰的水平;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14.6-21~21.0‰,仍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1960年总人口达到4913.4万人,1980年达到7521.万人,1990年达到9031万人,人口的增加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少。1949-1985 年~1985 年黄土高原耕地增加393.3x10000平方百米,增长率为30.6%。耕地增加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地区,净增耕地272x10000平方百米,占黄土高原净增耕地的69%,使这些地区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经济、生态双重贫困<ref>[http://www.cas.cn/zjs/201909/t20190903_4712687.shtml 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中国科学院 2019-09-03</ref>。
===改革开放===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黄土高原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呈现持续的快速增长态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该地区2000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占中国比重迅速提高的主要诱因,而[[晋陕蒙地区]]能矿产资源的开发则是其直接动因。黄土高原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两高一低”的带状分布格局,且这种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地随着时间受到极化增长的扰动和重塑。能矿资源开发、农业密集程度、人口分布状况和自然本底条件等是影响该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动最关键的因素。
黄土高原之上,沟壑纵横之间孕育着黄土地独特的文化,遍布在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上的窑洞,便是这种文化的直接体现。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陕北的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陕北一种古老的民居形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穴。《诗经》曾云:“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ref>[https://guoxue.ifeng.com/a/20150813/44418031_0.shtml 窑洞文化寻踪 记住失落的乡愁],凤凰网 2015 年08月13日 -08:54-13</ref>
==民俗风情==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其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ref>[httpshttp://baijiahaowww.baidusohu.com/s?id=1628032664115211830&wfr=spider&for=pc a/301463466_100189169 安塞腰鼓 打出奋斗精气神 舞出幸福新时代] 百度 搜狐 , 2019-3-15</ref>。
==四大高原==
黄土高原</br> 内蒙古高原</br> 云贵高原</br> 青藏高原 
==视频==
===<center> 黄土高原 视频</center>===
<center>黄土高原的形成</center>
<center>{{#iDisplay:w0559de3p52|650560|480390|qq}}</center>
<center>黄土高原的奇迹美</center>
<center>{{#iDisplay:a0631jz4vtr|650560|480390|qq}}</center>
<center>黄土高原的春夏秋冬</center>
<center>{{#iDisplay:l0527y47u4h|650560|48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992 旅遊;觀光]]
2,2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