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宗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宗义
出生 1610年
国籍 明末
别名 字太冲 号南雷
知名作品



黄宗羲(HuangZongYi),(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汉族,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学者称梨洲先生。代表著作是《明夷待访录》。

生平简介

他的父亲叫黄尊素,是晚明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在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中,1626年年初,黄尊素被诬告贪污,抓捕至京师,随后被拷打至死,年仅43岁。由于家世的关系,黄宗羲很早就开始卷入晚明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长起来的。 父亲的被杀,使得少年黄宗羲痛不欲生。内心充满了愤怒,一心想报仇雪恨。两年后,新登基的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贤等阉党,开始为被害的东林党平反。黄宗羲闻讯后,立刻进京讼冤。击杀狱卒,哭祭于诏狱中门,浩气震动内外,崇祯帝叹称其为“忠臣孤子”。特意下旨追封黄尊素为太仆寺卿。

时人称之为“游侠”

明王朝覆灭后,黄宗羲所从事的抗清斗争,这段时间他四处奔走,居无定处,时人称之为“游侠”。明王朝垮台后,黄宗羲和他的两个弟弟率家乡子弟百馀人参加了鲁王部属熊雨殷孙硕肤组织的起义部队,从此开始了他的八年抗清斗争。熊、孙率部划江而守,不久为清兵所破,导致“浙河兵溃”,义军遭到重大挫折。黄宗羲率残兵五百人,退守四明山,继续同清军周旋。直到南明政权覆亡,黄宗羲才转向著作和讲学。

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

从五十四岁一直延续到七十岁,创建了赫赫有名的浙东学派,一反学术文化界流行的空谈学风,主张“经世致用”,培养出了一大批在经学、史学、文学,以及天文、地理、六书、九章等领域的大学者。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释道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谘之” 。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从“民本”的立场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

死不忘国难,坚守气节

黄宗羲晚年坚持民族气节,过著与清政府不合作的遗民生活。他规定的遗民操守是:“绝对不当清朝的官。”他对明朝的灭亡,怀著沉痛的心情。他在《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中写道:

       好友多從忠節傳,人情不盡絕交將。
       於今屈指幾回死,未死猶然被病眠。
       這首詩體現了他懷念抗清死難摯友的悲憤的心情。
       黃宗羲臨終之前的一個冬天,他深感自己的身體一天天瘦弱,就在他父親墳墓旁挖一穴,穴中僅置一石床,不要棺槨,囑咐他兒子在他死後,就陳屍其上,為的是“身遭國難,期於速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夜,黃宗羲在房裡讀書時,偶感風寒,病了幾天之後,就懷著亡國的隱痛,離開了人間。他至死不忘國難,堅守氣節。
      他的劃時代的反帝制光輝著作《明夷待訪錄》,寫於他54歲時。他博通經史、地理、天文、曆法、文學、音律,是一位學識全面而淵博的學者。[1]

著作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馀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像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藏书史料有《天一阁藏书记》、《传是楼藏书记》等。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并与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并称为清初四大家。 [2]

其子黄百家,撰有《续抄堂书目》。

山居杂咏

朝代:清代

作者:黄宗羲

原文: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