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黑枕燕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枕燕鸥

中文学名: 黑枕燕鸥
拉丁学名:Sterna sumatrana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鸥科
属:燕鸥属
种: 黑枕燕鸥
亚种: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Raffles, 1822
英文名称: Black-naped Tern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黑枕燕鸥[1](学名:Sterna sumatrana)(学名:Sterna sumatrana)体长31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而非常白的燕鸥。具形长的叉形尾及特征性的枕部黑色带。上体浅灰,下体白,头白,仅眼前具黑色点斑,颈背具黑色带。第一冬鸟头顶具褐色杂斑,颈背具近黑色斑。幼鸟:头侧及颈背灰褐,上体近褐而具皮黄及灰色扇贝形斑,腰近白,尾圆而无叉。

喜群栖,与其他燕鸥混群,喜沙滩及珊瑚海滩,极少到泥滩,从不到内陆。主要以小鱼为食。也吃甲壳类,浮游生物和软体动物等海洋动物为食。

形态特征

黑枕燕鸥自眼前近嘴基处开始有一条黑带穿过眼到后枕相连,并向下扩展,在枕和后颈形成大块黑斑,其余头部白色,后颈基部有一条白色领圈,位于后枕黑色和上背灰色之间。背、肩和翅上覆羽淡葡萄珠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呈深叉状。外侧尾羽逐渐变尖。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黑灰色,内侧淡灰色。其余飞羽淡灰白色,内侧羽缘白色。前额、头顶、眼以下头侧和颈侧,以及整个下体白色。下体缀有玫瑰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枕部黑色带斑少而窄。

幼鸟枕部黑色星月形带斑不完整,头顶具黑色纵纹,上体具褐色横斑。翅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皮黄色羽缘。初级飞羽暗灰色。其余似成鸟。

虹膜褐色,嘴和脚黑色。

叫声:尖厉的tsii-chee-chi-chip叫声,告警时为chit-chit-chitrer声。

大小量度为:体长300-350毫米,嘴峰31-38毫米,翅218-227毫米,尾129-153毫米,跗跖18-21毫米[2]。  

生活习性

黑枕燕鸥为典型海洋鸟类。主要栖息于海岸、岩礁和海中岛屿上,从不进到内陆水域。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海面上空飞翔,休息时多栖息于岩石或沙滩上。主要以小鱼为食。也吃甲壳类,浮游生物和软体动物等海洋动物为食。

黑枕燕鸥在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在浙江、福建、广东、香港为夏候鸟,春季于4-5月迁到大陆沿海繁殖,秋季于10-11月迁离[3]。  

栖息环境

喜群栖,与其他燕鸥混群,喜沙滩及珊瑚海滩,极少到泥滩,从不到内陆。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6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通常营巢于海岛和海岸岩石上,有时也在海滨沙滩营巢。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卵的颜色为灰石色,被有赭色或暗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5-43×26-30毫米[4]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从日本往南,包括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和澳大利亚。

中国分布:黑枕燕鸥在中国国内繁殖于浙江南部、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台湾和兰屿。偶尔游荡到河北和山东沿海。中国南沙群岛也有分布。有些鸟冬季在海南岛附近及更南的海岛上越冬。

亚种:黑枕燕鸥指名亚种(学名:Sterna sumatrana sumatran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亚种分化

亚种 学名 分布
黑枕燕鸥西印度洋亚种 Sterna sumatrana mathewsi 亚达伯拉、安米尔安特群岛、查戈斯群岛和马尔代夫、西印度洋
黑枕燕鸥指名亚种 Sterna sumatranasumatrana 澳大利亚、马绍尔群岛,波纳佩岛,密克罗尼西亚、孟加拉、缅甸、日本和中国;冬季进入南方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被列为三级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参考资料

  1. 黑枕燕鸥概述,鸟网,2018-6-27
  2. 黑枕燕鸥形态特征,湿地之友网线, 2017-4-1
  3. 黑枕燕鸥生活习性,中文百科在线,2014/3/25
  4. 黑枕燕鸥繁殖方式,有道搜索
  5.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简单学习网,20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