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齊白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3月19日 (二) 18:42 由 Winston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後改名璜,字瀕 生,號白石、白石山翁,別署杏子塢老民、寄萍、齊大、湘上老農、…”)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後改名璜,字瀕 生,號白石、白石山翁,別署杏子塢老民、寄萍、齊大、湘上老農、三百石印富翁等,小名阿芝。湖南湘潭人,中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

齊白石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傳》 等書籍,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 《齊白石作品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 齊白石幼年家道貧寒,只讀過短暫的私塾,15歲起從師學木工 並以雕花手藝聞名。26歲師從紙紮匠出身的地方畫家蕭薌陔、文少 可學畫像。27歲開始師從精通於詩,文、書畫的清朝光緒監生胡沁 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37歲拜碩儒王湘綺為師,並先後與王仲 、黎松安、楊度等結為詩友。 齊白石從40歲起離鄉出遊,五出五歸,遍歷陜、豫、京、冀、 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55歲 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以賣畫和刻印為職業。 齊白石生平推崇徐渭、石濤、吳昌碩等前輩名家,重視創新, 不斷變化,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新一代畫風[1]

齊白石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 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1953年,齊白石被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 年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金。1963年,齊白石在誕辰100 週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晚清畫家陳師曾影響甚丸他專長花 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 齊白石的書,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 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形 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 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 他以其淳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 中國現代花鳥書的最高峰。 齊白石的書法廣臨碑帖,繼承了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 板橋等諸家書藝,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 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丶詩人稱四絕。

他留下畫作3萬餘幅、詩詞3000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 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再印製行世 齊白石是造詣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 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齊白石的繪畫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都產生了極為巨 大的影響。 從民間畫工轉變為文人畫家,齊白石將富有農民生活氣息的民 間藝術情趣融進文人畫中,這不僅擴展了文人畫表現的題材,而且 也更新了文人書的藝術境界,開創了具有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的寫 意花鳥畫的新篇章。

與兩個妻子 感情皆深厚

齊白石有兩個妻子。他與兩個妻子都有很深的感情。兩個妻子相處也很融洽。原配妻子陳春君,自幼嫁到齊家,成年後才與齊白石"圓房" ,是個典型的湖南農家女子。齊白石五十多歲以前的家,多虧有她支撐。齊白石晚年寫有回憶詩《葡萄架下說說往事》:山妻笑我負平生,世亂身衰重遠行。年少厭聞難再得,葡萄陰下紡紗聲。可以反映齊白石和陳春君生活的艱辛和他們之間的情感。齊白石的第二位妻子胡寶珠,是陳春君為夫君北上定居而親選的"副室"。陳春君去世後,扶為"繼室"。胡也是一位蔑匠的女兒,雖然比齊小許多,但身體總不太好,,她以病身服侍齊白石,陪齊度過了從民國確立以及軍閥混戰、日軍入侵等湖南到北京定居的變遷。齊白石對她很有感激之情。這從《慰姬人》一詩中可以體現出來:笑嘻患難總相同,萬里孤舟一老翁。病後清癯怯風露,夜深窗隙紙親封[2]

遇貴人陳師曾 始變法

齊白石1919年57歲時題畫道「余自游京華,畫法大變,即能知畫者,多不認為老萍作「。從五十七歲開始,齊白石致力於發展個性,獨創門戶。他藝術上的變法,與陳師曾的鼓勵有很大關係。當1917年純粹因為躲土匪而移居北京的「鄉下老農」齊白石因「冷逸如雪個,游燕不值錢」 ,在北京陷入署境的時候,是陳師曾在琉璃廠南紙店看到齊白石的渾厚樸拙的篆刻而循跡篆刻而循跡造訪住在法源寺的齊白石後,20世紀的中國畫壇才掀開了齊白石這有聲有色的一頁。

齊白石變法變什麼?這是目前研究變法的文章中至今仍模糊的一件事。從表面上看,齊白石學習八大的冷逸風格在北京無市場,當時正是吳昌碩的畫風走紅的時候,吳昌碩的弟子陳師曾在北京的地位就與此有關。而齊白石也的確是從陳師曾那兒借來吳昌碩的畫反覆體味、學習而變更畫風的。但如果僅僅從此種畫風的變更來看是較表面的,學吳昌碩究竟又是為了改變自己的什麼弱點呢?這個問題齊白石自己說得倒是很明白的,如「掃除風格總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師曾勸我自出新意,變通畫法,我聽了他話,自創紅花墨葉的一派」[3]

齊白石隨郭葆生一家到天津租界避難。復辟之亂平定後,於六月底回京,搬至西磚胡同法源寺廟內,與同鄉楊潛庵同住;又在琉璃廠掛出賣畫刻印的潤格。當時,齊白石學八大山人的粗簡筆法,京城無人問津。惟陳師曾慧眼,十分推重齊白石的畫格,親至法源寺尋訪。相談之下遂成莫逆。齊白石雖年長陳師曾12歲,但很佩服陳的藝術見解,便時常到陳師曾的槐堂談天論世。可以說,與陳師曾交朋友是齊白石此次到北京乃至一生中最可紀念的事。離京時齊白石有詩云: "槐堂六月爽如秋,四壁嘉陵可臥遊。塵世幾能逢此地,出京焉得不回頭。"[4]

中日聯合繪畫展 名揚東凜

1922年春,陳師曾攜中國畫家作品東渡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 ,齊白石的畫引起畫界轟動,齊白石帶去的幾幅畫,竟然歪打正着,大受歡迎,隨之被搶購一空,花卉每幅賣到 100 塊銀元,山水畫更是不得了,二尺長的畫幅,竟賣到250塊銀元的高價。而當時他的畫作在國內的售價最多也不過是十元、八元而已,兩相比較,上下差距竟然髙達30多倍[5]

陳以三代詩書官宦世家,本人又是留洋學者的身份鼓勵齊變法。這一切在齊白石看來是改變一生的決定性因素。以至垂老的齊白石親口叮嚀自己的子孫說,自己能有今日"都是搭幫陳師曾嘍"。他是怕自己的兒孫們忘了陳師曾對齊派藝術的成就之貢獻。

悔烏堂印 思父母

齊白石刻了至少三枚「悔烏堂」印。長在中國宗法制鄉村的齊白石,對於人際關係,首重孝親、家和、敬老慈幼;在外則重宗族及同鄉、同門之誼,尊師愛生,恪守信義。詩後注云: 「家山百劫,廬墓久違,愧不如烏。」並刻了一方印章「悔烏堂」。第二天應人征題,又寫出「黃泉碧落總范范,反叫甫追思泣兩行」的句子。[6]

「悔烏堂」印中,怉含着齊白石的濃醇親情。他早年生活清貧,與父母妻子一道艱難度日,晚年定居北京後生活漸趨富裕,七十三歲時由北京南行返家,祭掃先人墳墓。歸來刻「悔烏堂」印,心責自己未盡好孝道。日記雲: 「烏烏私情,未供一飽,哀哀父母,欲養不存。」他想到 烏鴉小鳥長成猶能反哺母鳥,而自己身為人子,未能孝養父母,遂感寢食不安,故幾次刻制「悔烏堂」印以自慰。他刻「悔烏堂」印是表示後悔自己不能像烏鴉反叫甫那樣孝順父母[7]


參考文獻

  1.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4G-B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dq=%E9%BD%8A%E7%99%BD%E7%9F%B3&hl=en&sa=X&ved=0ahUKEwj-g9bg9o3hAhW0KqYKHUGhDZYQ6AEIJzAA#v=onepage&q=%E9%BD%8A%E7%99%BD%E7%9F%B3&f=false
  2.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764PAQAAMAAJ&dq=%E9%BD%8A%E7%99%BD%E7%9F%B3+%E5%A6%BB%E5%AD%90&focus=searchwithinvolume&q=%E6%97%A5%E5%86%9B%E5%85%A5%E4%BE%B5
  3.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VsspAQAAIAAJ&dq=%E9%BD%8A%E7%99%BD%E7%9F%B3+%E9%99%88%E5%B8%88%E6%9B%BE&focus=searchwithinvolume&q=%E4%BD%99%E8%87%AA%E6%B8%B8%E4%BA%AC%E5%8D%8E%2C%E7%94%BB%E6%B3%95%E5%A4%A7%E5%8F%98
  4.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NdZHAQAAIAAJ&dq=%E9%BD%8A%E7%99%BD%E7%9F%B3+%E9%99%88%E5%B8%88%E6%9B%BE&focus=searchwithinvolume&q=%E5%B9%B6%E6%9C%89%E4%BD%9C%E5%93%81%E5%8D%96%E5%88%B0
  5.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MGUFAQAAIAAJ&dq=%E9%BD%90%E7%99%BD%E7%9F%B3%E5%B8%A6%E5%8E%BB%E7%9A%84%E5%87%A0%E5%B9%85%E7%94%BB%2C%E7%AB%9F%E7%84%B6%E6%AD%AA%E6%89%93%E6%AD%A3%E7%9D%80&focus=searchwithinvolume&q=%E4%BB%96%E7%9A%84%E7%94%BB%E4%BD%9C%E5%9C%A8%E5%9B%BD%E5%86%85%E7%9A%84%E5%94%AE%E4%BB%B7
  6.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Qa0pAQAAIAAJ&q=%E9%BD%90%E7%99%BD%E7%9F%B3+%E6%82%94%E4%B9%8C%E5%A0%82&dq=%E9%BD%90%E7%99%BD%E7%9F%B3+%E6%82%94%E4%B9%8C%E5%A0%82&hl=en&sa=X&ved=0ahUKEwjai-Lr_43hAhUCE6YKHbSeBm4Q6AEIOzAD
  7.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2Frf742bZ_EC&pg=PA112&dq=%E9%BD%90%E7%99%BD%E7%9F%B3+%E6%82%94%E4%B9%8C%E5%A0%82&hl=en&sa=X&ved=0ahUKEwjai-Lr_43hAhUCE6YKHbSeBm4Q6AEIJzAA#v=onepage&q=%E9%BD%90%E7%99%BD%E7%9F%B3%20%E6%82%94%E4%B9%8C%E5%A0%82&f=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