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龍應台

增加 17 位元組, 3 年前
文人中的“异类”
作为社会评论家的龙应台,是非常具有争议的,她对社会的观察往往直接促成了她对社会的批评,这种批评是有理有据的,还是个性偏激的表现,众说不一。但不管怎样,她都会给当地带来较大的影响,故而常常被人成为“龙卷风”。
龙应台在台湾属于“外省人”;她到 [[ 美国 ]] 时,是来自不发达 [[ 亚洲 ]] 的“外籍学生”;等她回到台湾时,是个有留洋背景的“海归”;到了大陆,又变成了“台湾作家”;去了 [[ 香港 ]] ,又提醒自己香港的事情并不全懂,虽然她已经在给香港政府纳税。或许这种经历,让她对于每一个地方,都充满敏锐的新鲜感,也激发出她的批判精神。
从美国回到台湾,她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开始刮起席卷台湾全岛的“龙卷风”,龙应台用从美国带回的“国际的参考系”,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这些文章后来都收进她的《野火集》中。
龙应台对于大陆的中国人,有着一种身在其中同时又置身于外的观察:她说她有一次陪一个北京人在欧洲参观,但无论到了什么历史古迹前,这位高级知识分子总是在谈论中国政局,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她感叹:“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的专注可以狂热到中国就是世界、世界就是 [[ 中国 ]] 、除了中国之外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步。说得刻薄一点,这是一种对自己肚脐眼的狂热和专心。”
龙应台在香港时,把矛头对准港府雄心勃勃的市政计划“中环新海滨规划方案”,指出这是“强势政府尤其喜欢在工程上展现魄力”,她进而批评道:“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的,绝不可能是一个城市的政府大楼。它可能是歌剧院,譬如悉尼;可能是博物馆,譬如巴黎;可能是艺术家出没的村子,譬如纽约;可能是老街老巷老庙老树,譬如京都;可能是一条沧桑斑驳的老桥,譬如布拉格。但是,什么样的城市,会把市政府——一种权力机构或服务区,当作精神标志?”
重返台湾后,投身台湾的“大选”政治风波中,声称“甘犯众怒”,当全岛陷入群情激愤,[[施明德]]领着浩浩“[[红衫军]]”彻夜静坐示威,百万台湾人捐款抗议[[陈水扁]]时,龙应台说:她不捐这100元钱。因为,当这个社会已经有了民主体制,人民手里已经有了选票时,为什么还要采用类似坦克车那种激烈的充满暴力意味的方式?<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2t8nas7p9l0m19p.html 龙应台],名人简历网,2019-01-18</ref>
 
==文人中的“倒退”争议==
也有很多人认为龙应台是文人中的倒退,不具作家资质,全靠哗众取宠,来刮起“龙旋风”的,大致依据如下:<br>
2,3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