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龍應台

增加 8,025 位元組, 1 年前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龙应台'''
[[File:作家龙应台.jpg|缩略图|龙应台[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7798819368&di=cd507df9be34c105af917c6e7ec5e20d&imgtype=0&src=http%3A%2F%2Fwww.taiwan.cn%2Fm%2Ftw_54900%2F201801%2FW020180112523354810747.jpg 原图连接]]]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名华文作家,著名社会批评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br>
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并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br>
主要作品:《野火集》《野火集外集》《人在欧洲》《孩子你慢慢来》《请用文明来说服我》《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等。<br>
龙应台人生哲理名言发人深省,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部分摘录如下: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 所谓了解 祖籍湖南衡东,生于内战后撤至台湾 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 国民党军人家庭 痛处 现代作家 痛在哪里 ——龙应台 <br>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 曾经相信过爱情, 来知道 赴美国求学 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 后获堪萨斯州立 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龙应台 《相信不相信》<ref>[http://www.siandian.com/haojuzi/15679.html 龙应台经典人生哲理名言名言 学英美文学博士。全],情话网,2019-01-18</ref>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基本信息 ==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中文姓名:龙应台<br>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 化局局长。名称:Yingtai Long<br>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性 别:女<br>
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国 籍: 中国<br>
祖 籍: 湖南衡东<br>
出 生 地: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br>
基本信息出生日期:1952年2月13日<br>
中 文 龙应台职 业:作家<br>
出生地 台湾高雄县 毕业院校:堪萨斯州立 寮乡眷村学<br>
出生日期 1952年2月13日代表作品:《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br>
== 职业 作家个人经历 ==
毕业院校 堪萨斯州立 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 。<br>
代表作品《啊 1974年 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学博士。毕业后任教 。<br>
其他作品野火集 1983年 亲爱的安德烈,百年思索回台湾 。 <br>
祖籍湖南衡东1984年,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br>
作家富豪2010年11月15日 1995年 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 湖南文艺出 税收入 社出版《孩子 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你慢慢来》。 <br>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 。<br>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 <br>
主要作品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1949》。<br>
1988年 2010年8月1日 龙应台在[[ 北京 作家出版社出版 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 龙应台评小 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 湖南文艺出版 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 出版《野火集》 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br>
1988年底 2012年1月31日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行政院长”陈冲表示,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会”将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也将成 为第一 台湾 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十天 地区“文化部部长” <br>
1994年 2013年1月29日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 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2月17日,展开为期10天的 欧洲 文化访问,并出席相关颁奖典礼 <br>
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 2014年12月1日下午 ,龙应台 在上海《文汇报》“笔 召开记者 ”副刊写“龙应台专栏” 与大陆读 发表辞职声明,并举行记 及文化 会说明辞官的心路历程,除了对台湾领导 的接触 马英九和[[江宜桦]]表达感激,未来将告别政坛,继续写书 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 陪伴年迈 文化发展 母亲 <br>
1996年 2014年12月5日 上海 正式卸任台湾" 艺出版社出版《 化部长"。<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840fafb41711cc7931b716e3.html 龙应台 自选集》5种。简介],百度文库网,2019-01-18</ref><br>
1996年以后 ==文人中的“异类”==[[File:龙旋风.jpg|缩略图|龙旋风[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7804538769&di=f0391101be8d42f8c640417138efc64b&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4.imgtn.bdimg.com%2Fit%2Fu%3D1670400299%2C3686033523%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连接]]]作为社会评论家的 龙应台 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 是非常具有争议的,她 欧洲读者呈 社会的观察往往直接促成了她对社会的批评,这种批评是有理有据的,还是个性偏激的表 ,众说不 个中国知识分子 。但不管怎样,她都会给当地带来较大 视野和见解 影响 颇受注目 故而常常被人成为“龙卷风”
1997年 龙应台在台湾属于“外省人”;她到[[美国]]时 湖南文艺出版社 是来自不发达[[亚洲]]的“外籍学生”;等她回到台湾时,是个有留洋背景的“海归”;到了大陆,又变成了“台湾作家”;去了[[香港]],又提醒自己香港的事情并不全懂,虽然她已经在给香港政府纳税。或许这种经历,让她对于每一个地方,都充满敏锐的新鲜感,也激发 版《魂牵》 她的批判精神
1998年 从美国回到台湾 ,她 的三部书 啊,上海男 中国 你为什么不生气 、《这个动荡 一文,开始刮起席卷台湾全岛 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 “龙卷风” ,龙应台用从美国带回的“国际的参考系”,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这些文章后来都收进她的《野火集》中
2003年12月出版《银色仙 龙应台对于大陆的中国 掌》( ,有着一种身在其中同时 名《 置身于外的观察:她说她有一次陪一个北京人在欧洲参观,但无论到了什么历史古迹前,这位高级知识分子总是在谈论中国政局,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她感叹:“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的专注可以狂热到中国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中国]]、除了中国之外什么都不存 海德堡坠入情网》) 的地步。说得刻薄一点,这是一种对自己肚脐眼的狂热和专心
2003年12月 龙应台在香港时,把矛头对准港府雄心勃勃的市政计划“中环新海滨规划方案”,指 版《面对 这是“强势政府尤其喜欢在工程上展现魄力”,她进而批评道:“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的,绝不可能是一个城市的政府 楼。它可能是歌剧院,譬如悉尼;可能是博物馆,譬如巴黎;可能是艺术家出没的村子,譬如纽约;可能是老街老巷老庙老树,譬如京都;可能是一条沧桑斑驳 时候》 老桥,譬如布拉格 但是,什么样的城市,会把市政府——一种权力机构或服务区,当作精神标志?”
2005年5月出版《孩子你慢慢来》 重返台湾后,投身台湾的“大选”政治风波中,声称“甘犯众怒”,当全岛陷入群情激愤,[[施明德]]领着浩浩“[[红衫军]]”彻夜静坐示威,百万台湾人捐款抗议[[陈水扁]]时,龙应台说:她不捐这100元钱 因为,当这个社会已经有了民主体制,人民手里已经有了选票时,为什么还要采用类似坦克车那种激烈的充满暴力意味的方式?<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2t8nas7p9l0m19p.html 龙应台],名人简历网,2019-01-18</ref>
2009年 ==文人中的“倒退”争议==也有很多人认为龙应台是文人中的倒退,不具作家资质,全靠哗众取宠,来刮起“龙旋风”的,大致依据如下:<br>1,靠吸人眼球的文章标题搞火文章<br>龙女士算不上一位真正的作家,她是以时评文出名于台湾舆论界,看看她成名作的几篇标题《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发表于1984年11月20《中国时报》,然后是《生了梅毒的母亲》,这标题不火也难,但现在再去看这两篇文章,这套路在网路如此熟悉。<br>这类容易引发人们对社会不满情绪共鸣的文章,共同点都是:观点上偏见,言语上偏激,立场上偏颇。像《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针对食品问题的(沙士饮料事件),《生了梅毒的母亲》是环境问题。<br>2,只提出问题,提出批评 不解决问题<br> 龙应台 推出 写作的一贯风格是:只提问题,只负责批评,却不揭示背后的真实根子--资本主义贪婪本质下的利益驱使,她不解决任何问题,哪怕是在部长任上。<br>《野火集》的热卖并不能证明什么,只证明越是浅显偏激的小文,越符合当时台湾速食文化的口味。<br>那么到今天,台湾”民主“了,”自由“了,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了吗?更加严重。当局还准备引进日本核灾食品,环境问题已经到 号称 电发电“的地步。换句话说,像龙女士这样的作者,本身无法促进社会改良,除了积累怨气,没有多少价值。<br>3,顽固的西方宗教理念难以做到文化上兼容并蓄<br>长时间丰富的海外生活经历,包括跨国婚姻,从她后来的文字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对她有极大的影响,直接 十年酝酿、一年闭 当的说,她的价值体系参照物就是西方价值体系。<br>她已经无法脱离开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字里行间带着宗教般的顽固。祖国的概念被淡化,处处可见超越国家观念的文字,所谓人文 、走遍三 怀,比如对待难民的态度,比发下水道与良心,比如不屑所谓 洋五大洲才写 国崛起。<br>龙女士是西方文明的传道者,而西方文明核心是基督教文化。她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剖析中国人,回台之后,她仍然浸淫在西方文明和文化体系的基督教文化精神中无法自拔。<br>从主观上说,龙女士在人文精神之探索之路上迷失了,她需要从宗教中寻求答案。<br>客观上说,在常年生活的海外,包括家庭,都令她时刻离不开这种文化启迪。<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505273823023&wfr=spider&for=pc 每天新消息,龙应台的顽固和倒退 她无法理解中华民族的那份豪迈],百度网,2019-01-18</ref>==龙应台文化基金会==[[File:龙应台文化基金会.jpg|缩略图|龙应台文化基金会[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7807002161&di=73b7c13d2db642e212ec98b43da18cc8&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847643341%2C4213425722%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连接]]]成立时间——龙应台文化基金会于2005年7月 《大江大海1949》 <br>
建立及运作模式——在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名人和企业家共同推动下促成。资深文化人出任义工董事,运作资金来源包括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以及公民自发的小额捐款等。董事们一致建议龙应台“捐出”自己名字做为基金会名称。 <br>
基金会的核心目标——透过思想论坛来培养年轻人的全球视野,提升深思辩论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全球议题,累计国际知识,亦即培养有宽阔球视野、具世界公民气质的二十一世纪“新青年”。基金会透过国际论坛、思想沙龙、讲座讨论的方式,让“新青年”直接接触国际的思潮和 人物 ,直接聆听不同 言的演讲,深入探讨攸关全球未来的议题,所谓台湾乃至中国“新青年”,就是一代有气魄、有眼光、有思想、有关怀的世界公民。 <br>
1、 基金会目前有四位专职员工以及一百多位热心义工,所 及董事长均义务工作。<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2t8nas7p9l0m19p.html 龙应台] 只能 名人简历网,2019-01-18</ref>==视频链接==1,BBC中文网视频: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专访 个人做。有些关 {{#ev:youku|XNTIwMjcyMTQ4|alignment=center}}2 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 龙应台:担忧台湾政治内斗 只能一个人走。根本无需大陆动手{{#ev:youku|XMzQzOTMyMTYxMg|alignment=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2、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Category:作家]][[Category:台灣作家]]3、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 4、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5、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 6、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7、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8、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9、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10、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Category:政府官员]]
39,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