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龙甫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甫镇是四会市1994年建制的一个新镇。全镇总面积79.86平方千米(2017年),辖10个村委会,总人口17875人(2017年)。龙甫镇地处绥江下游范围,四会市郊,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广州肇庆,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属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范围。 该镇是个以农业为主大镇,依靠科技进步,充分结合本地优势,调整各村生产布局,形成具有各村特色的农业产业和主导产品,做到“一村一品”,加快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建设

农业

全镇种养总面积为18635.6亩,其中水田15921.7亩,鱼塘2713.9亩,农作物种植47593亩(含复种面积);薯类粮食作物4250亩、玉米2100亩。经济作物19473亩,其中蔬菜1100亩、花生6400亩、柑桔1693亩、西瓜400亩。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面积比例为5:5,基本上达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另外积极推厂“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城郊型农业;出口创汇型农业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该镇特色的“一棵菜、一条鱼、一头猪”,建立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示范点,如水口、芙蓉的鱼塘、瘦肉型生猪养殖及燕岭的蔬菜种植。

现代农业迅猛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全市已建立起优质粮、柑桔、生猪、水产、蔬菜、肉鸭、花卉、药材等八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肇庆市级3家,四会市级12家,“三高”农业基地项目300多个,开发面积5万多亩。柑桔产业发展成为我市农业支柱产业,2001年至2003年,我市柑桔先后获得“中国柑桔之乡”、“中国名优果品”和“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并于2003年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保护,柑桔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6.85万亩发展到2005年22.5万亩,产值约6.3亿元,比2000年增长2.2倍。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改造低产田面积达6.5万亩,建设硬底化渠道55条和一批涵闸引水渠工程。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扩建完善了仓丰综合批发市场,新建三鸟、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转化增值。200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2.75亿元,“十五”时期年均递增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35元(不含非生产性收入),“十五”时期年均递增4.1%。[1]

工业

龙甫工业园是市委、市政府下设的五个工业园之一,现已经引入四会市雄鹰棉纺织制品厂、华锵陶瓷厂等企业。其中四会市雄鹰棉纺织制品厂是一家自营进出口的独资私营企业。该厂主要生产微波炉手套、煲垫、围裙等西方现代家庭纺织用品,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还引进到四会市赛浮日化玻璃有限公司、四会市宏业染织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其中四会市宏业染织实业有限公司是佛山商人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的。该公司在国内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管理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购置的设备先进而且是全新的,在产品开发及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实力,资金方面较为雄厚。这个项目,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生产经营针织服务及色布产品,产品不直接销往涉及许可证、配额的国家(地区),产品80%外销,20%内销,预计投产后每年销售收入可达8000万元,创税利600万元。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四会市生产总值达到55.35亿元(经济普查后数据),“十五”时期年均递增12.1%。人均生产总值13697元(折合1700美元),年均递增11.7%。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工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05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数1936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4个,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60.5亿元,“十五”时期年均递增17.5%。形成了电子及通讯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及专用设备、皮革及其制品、印刷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塑料制品等十大工业行业。培育了骏马水泥、华声乐器、实力连杆、互感器、明华澳汉、多罗山、雄鹰棉纺一力药业大德纸业大洋铝业高登铝业等一批民营骨干企业。“星臣”牌吉他、“M&W”牌智能IC卡、“实力”牌汽车发动机连杆、“四互”牌互感器、“华贡”牌沙糖桔等获得了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全市涌现了7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19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有22家企业通过ISO9001与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

第三产业

以商贸饮食、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商贸饮食业规模不断扩大,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代理销售、饮食店等遍布城区,总数达2000多间,零售商业、饮食业比较兴旺,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8亿元,“十五”时期年均递增12.6%。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建设了一批中高尚住宅小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9.2平方米。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服务业正在迅猛发展,各种通信服务层出不穷,网络终端规模扩大, 2005年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48.3%。旅游业有较大发展,开发了一批新的旅游景区景点,成为肇庆千里旅游走廊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带动了我市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到2005年止,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23.2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64公里,二级公路109公里。市内流域有港口1个,全社会货运量441万吨。全市堤围共有54条,长210.8公里,捍卫耕地17.86万亩,中型水库2宗,小型水库48宗,山塘156宗,总库容约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2万亩;有电排站83个,拥有装机172台,总容量1.45万千瓦;全市发电装机容量为5.8万千瓦,发电量1.28亿千瓦时,全市用电总量10.87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8.65亿千瓦时。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6.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3.69万户,移动电话14.56万户,电话普及率为69.6%。环境、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完成,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空气污染指数、地表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到国家标准,尤其是绿化、美化、净化、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环境综合指数达到80.9分。

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取得较大进展,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转制率达92%,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政府宏观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完成了两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了第三轮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一站式电子政府服务平台,形成公开透明、高效便民的政府公共服务。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等顺利进行。对外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2005年外贸出口总值达到1.51亿美元,“十五”时期年均递增12.7%。“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吸收外资累计为3.76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为87.5亿元,相当于“八五”、“九五”两个时期的投资总和。

城市建设

“十五”期间,启动了最适宜居住的花园式、生态型山水城市,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新型滨江工业城市的建设步伐,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兴建了被誉为“翻开广东水利建设新一页”的江滨堤园,开通了沿江路等城市主干道,城市道路改造和“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一河两岸、三大片、四组团”的中等城市雏形初步形成,城市常住人口达到20多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3.7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47.2%。大沙、江谷和地豆三个中心镇已完成了规划修编工作,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规划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被评为省卫生城市,正在创建省文明城市。城区土地价格明显增值,城市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2]

人民生活

“十五”期间,全市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市乡镇,社会保险实现了全市统筹,初步建立起包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在内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6%,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72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元(不含非生产性收入),“十五”时期年均递增分别为13.8%和4.1%。

科技事业

全社会科技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十五”时期组织通过的科技成果鉴定42项,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共197项。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都获得较快发展。“十五”期间累计调整学校26所,新建扩建校舍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全市现有省一级学校2间,肇庆市级学校7间,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比重为16.3%。

精神文明

开展省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社会的文明意识增强。安全文明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广场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

卫生事业

完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成功抵御了“非典”和禽流感的袭击。

体育事业

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群众体育活跃,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冼东妹勇夺女子柔道52公斤级冠军,李倩也夺得了女子双人双桨2000米划船第五名的好成绩。

法制建设

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相关视频

四会龙甫镇大坑口村航拍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