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A型花岗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A型花岗岩(A type granite)是产于裂谷带和稳定大陆板块内部的花岗质岩石。这类岩石通常是弱碱性花岗岩,CaO和Al2O3含量较低,Fe/Fe+Mg值较高,K2O/Na2O值和K2O含量较高;由石英、钾长石、少量斜长石和富铁黑云母,有时有碱性角闪石等组成。碱性暗色矿物含量高,有时因富铁还会出现富铁橄榄石。这类花岗岩因为通常是非造山期的、碱性的和无水的特点,恰好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A”。故把这种花岗岩叫做A型花岗岩。

概念

Loiselle和Wones(1979)最早将A型花岗岩定义为碱性(alkaline)、贫水(anhydrous)和非造山(anorogenic)的花岗岩,以3个外文词的首字母“A”命名。不涉及其成岩物质来源,以此区别于壳源的I型和S型花岗岩(ChappelandWhite,1974)。Bo-nin(2007)又将首字母“A”扩展为碱性(alkaline)、贫水(anhydrous)、非造山(anorogenic)、铝质(alumi-nous)及模棱两可的(Ambiguous),进一步探讨了A型花岗岩定义的合理性。A型花岗岩长期被看作环状杂岩体的同义词,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环状杂岩体都包含A型花岗岩(Bonin,2007)。Colinsetal.(1982)首次提出A型岩类,把具有A型特征的岩石类型扩展到中基性岩,但主张将A型花岗岩作为I型花岗岩的一个亚类。Creaseretal.(1991)质疑“A型花岗岩”这个术语存在的必要性,认为A型花岗岩传达了与其它的字母分类方法不同的内涵,建议将“A型花岗岩”这个术语摒弃。Eby(1992)认为A型花岗岩虽然与“I”、“S”、“M”分类不符,但至少从地球化学特征上划分出这一类花岗岩类是有必要的。在国内,为了便于野外地质和基础性工作的开展,袁忠信(2001)建议用“碱性花岗岩”一词代替A型花岗岩,但“碱性岩”由来已久(程锦等,2007),并且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术语(BatesandJackson,1980;Bonin,2007)。总之,有关A型花岗岩术语的使用仍旧存在分歧,但是由于其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已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Frostetal.,2007;Bonin,2007;吴锁平等,2007)。

A型花岗岩的分类

至今为止,A型花岗岩的进一步分类方法已有多种,其分类角度和标准也不尽相同。有根据岩石学特征角度的分类,如许保良等(1998)指出A型花岗岩至少包括非造山和造山两种环境的7种岩石类型(或组合);有从岩石化学组分角度进行分类的,如Eby(1992)将A型花岗岩分为A1、A2两个亚类,对应于洪大卫等(1995)的AA和PA亚类,刘昌实等(2003a)对该分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Rogers和Greenberg(1990)认为,A型花岗岩由造山后花岗岩、斜长岩-环斑花岗岩以及环状杂岩等亚类所组成。Kingetal.(1997)提出了铝质A型花岗岩的概念:具有高的FeOT/(FeOT+MgO)值、富集HFSE、REE及Ga、Zn等元素,以富铁含水镁铁质矿物和钛铁矿为特征,形成于相对还原的地质环境,在地球化学特征、岩相学以及野外地质关系上均与过碱质花岗岩差异很大。Barbarin(1999)放弃了字母分类法,结合构造环境、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标准将花岗岩类划分为七个亚类,A型花岗岩仅代表幔源的过碱质花岗岩,而准铝质-过铝质未明确包括在内。近来,“还原型”和“氧化型”A型花岗岩的分类方法从矿物组合、化学特征及氧化还原条件差异等来综合考虑岩石成因类型,是对A型花岗岩分类进行一种新的尝试,也引起了较普遍的关注。[1]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在岩石类型上,认为A型花岗岩包括了从碱性花岗岩经碱长花岗岩到钾长花岗岩,以及石英正长岩、更长环斑花岗岩和紫苏花岗岩等多种岩石类型(Eby,1990;NardiandBonin,1991;DuchesneandWilmart,1997;韩宝福和洪大卫,1994),不仅包括了碱性岩类,还扩大到碱钙性、弱碱-准铝、弱过铝甚至强过铝质岩石,几乎囊括了除I、S型花岗岩以外的其它花岗岩(袁忠信,2001;王德滋和周新民,2002;廖忠礼等,2006;李鹏春等,2007)。一些流纹岩也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A型流纹岩常与同期玄武岩形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且玄武岩大多为弱碱-碱性(Lietal.,2002,2005;Whiteetal.,2006;于津海和王德滋,1997,1998;邱检生和王德滋,1999,2000;葛文春等,2001;董月霞等,2006)。一般认为A型流纹岩为A型花岗岩喷出相的产物,为下地壳麻粒岩相或古老基底变质岩相部分熔融的产物(Lietal.,2002,2005;于津海和王德滋,1997,1998),相伴生的玄武岩为幔源岩浆与下地壳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葛文春等,2001;邱检生和王德滋,1999,2000),二者并非同源岩浆演化而成。矿物学特征上,A型花岗岩主要的矿物组合为石英+(富Fe)镁铁质暗色矿物±碱性长石,斜长石缺失或含量少,碱性花岗岩常于岩浆作用晚期形成霓石、霓辉石、钠闪石、钠铁闪石、羟铁云母和萤石等特征矿物(忻建刚等,1995;胡祥昭和黄震,1997);富氟的稀土矿物及富锆的锆石常可见到,岩石中可见到高温石英(袁忠信,2001),富氟矿物多代表岩浆演化晚期的流体相矿物(王汝成等,2000);富钍锆石可以作为A型花岗岩的标志性矿物之一(谢磊等,2005)。[2]

地球化学特征

在化学成分上,A型花岗岩富硅、碱,贫钙、镁、铝,(K2O+Na2O)/Al2O3和FeOT/MgO值高,富Rb、Th、Nb、Ta、Zr、Hf、Ga、Y,贫Sr、Ba、Cr、Co、Ni、V,并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Ga/Al值高(Collinsetal.,1982;Whalenetal.,1987)。稀土元素(除Eu外)含量高,常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陈培荣等,1998,2002,2004),且其配分模式呈海鸥型展布,这是由于岩石中主要赋存稀土元素的矿物如角闪石、黑云母、霓石、磷灰石等稀土含量高,这些矿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全岩相似(Marksetal.,2004;张绍立等,1985;赵振华等,1999;杨富贵等,1999)。许多学者认为A型花岗岩中含有异常高的F含量(Collinsetal.,1982;Whalenetal.,1987;邱检生等,2000a),萤石也被看作A型花岗岩的特征副矿物。但Kingetal.(1997)在研究澳大利亚Lachlan褶皱带花岗岩时指出:A型花岗岩中F含量相对其它长英质花岗岩可能更低,高的F含量不能作为区分A型和I型花岗岩的标准,而F的含量只是由岩浆分异程度的强弱所决定。对于A型花岗岩中的P2O5含量而言,较之S型花岗岩具有低得多的P2O5含量,且随岩浆的分异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同时具有相对高的Na2O含量;而较之I型花岗岩区别不大,尤其是高分异的岩浆(Kingetal.,1997,2001)。Bo-nin(2007)认为P2O5含量和含P矿物组合可以作为A型和S型花岗岩的判别标志。同位素特征上,A型花岗岩同位素值总体表现范围大、没有特殊性,暗示着其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可能很复杂(Kingetal.,1997;Bonin,2007;吴锁平等,2007)。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