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C小调第1号交响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C小调第1号交响曲(勃拉姆斯)原图链接来自 简书 的图片

C小调第1号交响曲》,作品68,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而被彪罗称为“贝多芬第十”。该作品的创作至少花了14年,而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1]

背景

勃拉姆斯于1854年就开始构思第一部交响曲,但之后多次进行了大幅的修改。该作品的创作时间如此漫长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其次是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贝多芬的遗产”,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一交响曲》掉以轻心。

事实上,当本曲经过首演后,勃拉姆斯的创作水准和历史地位,被维也纳最权威的批评家之一,保守的爱德华·汉斯力克所认可。。勃拉姆斯把乐曲先在三个城市进行演出后,才将乐谱寄到出版商处。他原本还想再试演三场。现在手稿除了第一乐章之外,皆有保存。

结构

该作品共四个乐章:

  • 稍微持绩的—快板—稍慢的快版(c小调)
  • 持续的行板(E大调)
  • 略快且优雅的稍快板(降A大调)
  • 慢板—很慢的行板—不太快的快板,有精神的—很快的快版(c小调转C大调)

全长约45至50分钟。

第一乐章

首乐章由一个宽广的引子开头,一开始就出现了三个关键元素:低沉的鼓声、弦乐上行、管乐下行。这一引子是在全曲创作完毕后才加上去的。之后的快板部分是大型的奏鸣曲式,对主题进行了发展、重现。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该作品中的慢乐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温柔如歌。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中出现的主题加以变化。接近结束处的小提琴独奏有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风格(如《庄严弥撒》)。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相当于谐谑曲,情感较为单纯,但节奏和织体都相当复杂。

第四乐章

该作品的末乐章最长。以“阴暗的戏剧性”段落开头,在行板部分中,定音鼓号角带出一个阿尔卑斯旋律,原词是“在高高的山上,深深地谷底,我给你寄去一千个祝福”。而在不太快的快板部分,则以贝多芬般高贵醇厚的大调旋律作为主题,在胜利的气氛中结尾。

勃拉姆斯自称在写该乐章第一主题首次由弦乐宣讲出来的时候,心中想着《约翰福音》中的语句: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14:10”

评价和解读

该作品终曲的主题常被人认为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欢乐颂主题有相似之处[2]。勃拉姆斯也在该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中使用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指挥家彪罗由于这类相似之处,称这部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这类评论使勃拉姆斯深感烦恼,因为这里面似乎有点抄袭的意思,而他自己是在故意向贝多芬致敬。对他与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之处,他曾说过“笨蛋都看得出来”。然而,这部作品还是常常被称为“贝多芬第十”。

对于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还有“命运”的节奏,勃拉姆斯在1868年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称,是受阿尔卑斯号曲调的启发。

视频

C小调第1号交响曲 相关视频

福列《C小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演奏家精心出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