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IP技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IP技术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IP是美国DOD和NBS制定的网络互连协议,是由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网络互连协议派生的,如今全球庞大的Internet就是基于TCP/IP技术。其协议参考模型为5层模型,其各个协议层的功能如下:物理层完成信息传输;数据链路层完成数抓成帧及数据帧的传送;IP层协议主要说明跨过nternet的数据包格式及数据包转发到目的地的机制;传送层(TCP、UDP等)等用于数据的可靠传送;应用层主要支持用户的各种应用。

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中3G、4G 以及下一代网络(NGN)均依赖于IP 技术,几乎所有通信网络设备以及移动终端都将支持TCP/IP协议,IP 包交换技术是网络中语音短信和其他一些通信业务的基础。因此,各种通信方式都在探寻与IP 技术的结合以有效利用现有地面网络和用户终端以降低通信成本。

IP技术与ATM

对于未来网络而言,交换和路由技术之争的焦点在于ATM和IP技术之争。ATM和IP技术各有所长,也各有缺陷。经过ITU-T多年的研究和开发,ATM交换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技术标准,考虑到了许多电信应用的需求,但是其技术相对复杂,接入和业务提供灵活性不够。基于路由的IP技术应用于通信服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尚未成熟,相关标准有待开发,但是其技术相对简单,异构设备的互联性号,应用开发快捷。所以说ATM是技术驱动的认同,特别是由于Internet对于当前社会无所不在的影响,使得业界更倾向于选择IP技术。

由于信息通信业一致确定将基于IP为核心的分组技术来发展未来网络,因此一度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IP技术将是唯一的网络技术,Internet将完全取代电信网技术。经过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及IT泡沫破裂的经验教训,人们认识到电信网和Internet必须互相结合,IP和ATM技术必须互相借鉴。其实ATM和IP是不同层次的技术,前者是链路层的交换技术,后者是网络层的路由技术,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经过多年研究,ATM已经有大量的电信应用技术积累。因此,人们非常重视ATM交换和IP路由技术的结合,源于此结合的MPLS技术充分体现了面向连接技术和无连接技术的结合,被认为是未来通信网的核心支撑技术 。

IP与ATM结合主要分为两大类:重叠技术和集成技术 。

后IP技术

对互联网的改进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即演进式(Incremental)和革命式(Clean-Slate)。演进式路线的特点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打补丁”, 具体来说是根据IP 在路由交换效率、QoS 保障、移动性支持、安全性、地址空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优化改进。主要研究计划包括美国的NGI、Internet2, 欧盟的Ambient 和GTRN,日本的APAN,中国的CNGI 等。总的来说,演进式方案通过“打补丁”的方法,对现有互联网体系结构以及网络运行体制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增补。如,为高效路由而设计的MPLS (Multi-Protocol Label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为IP 地址不足而设计的IPv6,为解决用户移动性而提出的Mobile IP, 为解决QoS 问题设计的DiffServ 和RSVP, 为安全性设计的IPSec等。

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案都是对现有的IP协议进行相应的修补与增改, 属于烟囱式、拼盘式设计和改进,既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本身的复杂性,也使得网络的全局优化更加艰难,不足以支持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过去的5 年多,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国家级的研究计划,采用革命式技术路线,“从零开始”研究并设计互联网下一代。对于革命式的技术路线,就是要彻底摒弃原有TCP/IP的束缚, 采取推倒重来的方法重新设计未来互联网,通过对体系架构及相关网络运行、管理机制的重新设计,把互联网打造为集“计算”、“通信”以及“存储”为一体的未来信息服务平台,彻底解决可扩展性、安全性等问题。需要摆脱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以跨学科的思想及科学研究与工程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互联网下一代(即未来互联网,Future Internet)的研究,满足社会经济等多维度的需求,构建全新的具有强鲁棒性、高自适应性、支持移动性、安全和可控可管的互联网下一代体系,推动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上述研究因为强调要摆脱当前IP 网络的设计模式, 又被称为“后IP”技术研究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