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六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11月28日 (一) 16:03 由 Xfd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条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十六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十六國

別名: 五胡十六國

時間範圍: 304年 至 439年

主要政權: 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

主要外族: 匈奴、鮮卑、羯、氐、羌

名稱出處: 《十六國春秋》

十六國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為止。

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由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十六國"之稱源出於北魏史學家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並成、夏為十六。"範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南部、西部,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

漢末三國時期胡人內遷導致了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在五胡十六國諸國混戰期間,前秦宣昭帝苻堅一度統一北方、西域、巴蜀等地,周邊六十二國皆來朝拜,文教、漢化最為先進,禮樂之盛超越東晉,自此前秦成為十六國最富強的國家,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羌族、鮮卑族、丁零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及太武帝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1]

名詞解釋 

"十六國"則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此外,北方亦非僅十六國,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權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

十六國時期代表北方(包括巴蜀、雲南西域)在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華北期間的時期,當時南方則為東晉時期。"五胡"為匈奴、鮮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諸國的主要民族,但實際上建立者還有漢族(前涼、西涼、北燕馮氏)、高句麗族(北燕高氏)、丁零族(翟魏)等族。這十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和四川地區,共有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胡夏。而在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冉魏、段部鮮卑在山東建立的段齊、丁零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漢人譙縱在蜀地所建的譙蜀、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權,總計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上述政權中,後趙、前秦、前燕、後燕、後秦都曾占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後趙基本統一北方,而前秦統一了整個北方與西域,不過時間都很短暫。在這百年間,北方戰亂基本上沒有停息。

歷史背景

肇始前涼

自東漢後期之後,朝廷常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者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關中一帶,大量胡族與漢族雜住。史書記載"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餘口"戎狄居半",對首都洛陽呈現半包圍形勢。除了遼河流域的鮮卑和青海、甘肅的氐、羌外,大都由原住地遷來。

這些胡族時有舉兵反叛,屠殺漢人之事。270年晉武帝時,河西鮮卑禿髮樹機能與匈奴劉猛率眾內侵,直至九年後始平。294年晉惠帝時,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兩年後其弟劉度元以齊萬年為首,聯合西北馬蘭羌、盧水胡舉兵,晉將周處陣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後郭欽與江統相繼建議強制遷離胡族,江統更著有《徙戎論》,但晉室不為採納。當朝廷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胡族便趁機舉兵。

八王之亂的爆發,使晉廷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陸續叛變。晉惠帝時期,益州內亂,巴氐勢力擴大。大安(太安)二年(303年),李特為大將軍,大赦,改元為建初元年 。之後益州刺史羅尚擊殺巴氐領袖李特。其子李雄繼立後擊敗羅尚並於304年十月稱成都王,大赦改元,約法七章 。李雄於306年稱帝,國號"成",史稱成漢。

匈奴劉淵統領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馬穎結其為外援。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圍攻,遣劉淵回并州發兵支援。304年十月(也有記錄為十一月)他乘機宣布獨立,稱漢王,自稱繼承漢朝正統,改晉永興元年為元熙元年,大赦天下 。308年劉淵稱帝並遷都至平陽,國號"漢",後稱前趙。304年成漢與漢趙的建立,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八王之亂結束後,劉淵為了擴充版圖,遣子劉聰掠奪洛陽,大將石勒及王彌掠奪關東各州。310年劉淵去世,劉聰殺新帝劉和自立為帝。同年,石勒經宛城、襄陽,掠奪江漢一帶,隔年北返。當時關東發生蝗災,洛陽缺糧,司馬越棄晉懷帝於洛陽,率朝中重臣及諸將東行。而後懷帝動員諸將討伐,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在東海)。石勒趁王衍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率軍襲擊,晉軍精銳受屠盡亡,重臣降後被殺。劉聰、王彌及石勒趁洛陽空虛之際和兵攻破,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餘人,擄走晉懷帝,史稱"永嘉之禍"。313年晉懷帝被劉聰殺死,晉愍帝於長安繼立帝位,劉聰派劉曜持續攻打。316年晉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劉聰殺死,至此西晉亡,北方諸國紛紛成立。313年張軌控制涼州,封西平公,史稱前涼。315年拓跋猗盧建立代國。334年慕容鮮卑據遼東立國。

後趙內訌

劉聰滅西晉後安逸豪奢,疏忽政事,當時曹嶷、石勒等將領分別占據山東及關東。實際範圍只有山西和劉曜鎮守的關中。318年劉粲繼立,但遭靳准殺害奪權。劉曜與石勒得知後共同平亂,期間劉曜稱帝,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石勒得知後也於襄國稱趙王,史稱後趙,雙方決裂。劉曜平定上郡羌、仇池氐等關隴羌氐,威服前涼,雄踞關中。石勒則派石虎擊敗晉將段匹磾奪幽州,擊敗曹嶷奪青州。石勒雄踞關東後,於328年西征攻滅劉曜,前趙亡。兩年後石勒稱帝,國號亦為"趙"。前涼方面,由於戰亂較少,難民紛紛前往安居,保存了晉代典章制度,久之形成"河西文化"。

石勒為一時雄才,他得漢人張賓相助,安撫世族,重建經濟。當時胡漢關係欠佳,石勒采胡漢分治,於皇帝外另設大單于。稱胡人為國人,漢人為趙人。但這樣未能緩和雙方關係,仍然有衝突發生。石虎於石勒去世後殺石弘自立為天王。他奢侈極淫,任意濫殺,又聽信讒言,後趙國勢漸衰。因帝位等因素,石虎與其太子石邃、石宣、石韜發生骨肉相殘,宗室關係降至冰點。349年石虎稱帝後,舊太子黨人梁犢於關中叛變,石虎遣羌將姚弋仲及氐將苻洪平定,羌氐二族坐大。石虎去世後,諸子爭位,殘殺甚烈,後為養孫石閔奪得,於350年建國冉魏。他為一己之私鼓勵誅殺胡人,致使許多無辜的胡漢百姓喪命。之後石只於襄國稱王,號招鮮卑、氐、羌等族抵抗冉閔,直至隔年後趙方亡。另外,346年東晉將領桓溫攻擊成漢(成漢於338年為李壽篡位,改國號為"漢"),次年討滅,成漢亡。

前燕崛起

慕容鮮卑於晉室南渡後占據遼東。337年慕容皝稱燕王,他擊潰來犯的石虎,攻滅遼西段氏鮮卑,繼而重創高句麗,其勢壯盛。慕容俊繼位後,乘後趙內訌之際發兵南侵。352年攻滅冉魏,冉閔兵敗被殺,慕容俊稱帝,建國前燕。先前前燕向東晉稱臣,等冉魏滅後,慕容俊對東晉使者言道:"汝還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為中國所推,已為帝矣"。此時前燕據有關東,關中則為前秦據之。之後慕容俊又派慕容垂、慕容虔與平熙等北伐大破丁零(敕勒)。356年桓溫北伐前燕,攻陷洛陽以及司、兗、青、豫四州,之後桓溫返國,前燕復奪回四州。358年慕容俊下令全國州郡整頓戶口,準備組織150萬大軍以滅東晉,但於隔年閱軍時逝世。慕容暐繼立後,以名將慕容恪輔政,期間慕容恪將東晉收復的洛陽攻下。但慕容暐暗弱無能,窮奢極欲,國庫逐漸掏空。慕容恪去世後由慕容評執政,他貪墨昏庸,國政更加混亂。369年東晉桓溫率軍北伐,連敗燕軍,一度進駐枋頭(今河南濬縣附近)。慕容垂率軍嚴防,最後追擊晉軍並大敗桓溫。戰後慕容垂聲名日盛,遭慕容評嫉恨與排擠,不得已而投奔前秦。

前秦短暫統一北方

氐將苻洪在石虎去世後投降東晉,在後趙內亂時意圖奪下關中,但遭降將麻秋毒殺。350年其子苻健成功奪下關中,建國前秦,與東晉斷絕。之後東晉履次派褚裒、殷浩、桓溫等率軍伐之,苻健皆成功抵禦,國勢漸固。之後苻生繼位,他淫殺無度,苻堅殺而代之。苻堅崇尚儒學,獎勵文教,得以集權中央,經濟提升,國勢大盛,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前秦強盛後,秦王苻堅有意一統天下。當時前燕內部混亂,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堅趁勢派王猛、慕容垂率軍於隔年成功滅燕,取得關東地區。隨後於373年派苻雅滅前仇池國,376年滅代國(拓拔鮮卑)及前涼張天錫,自此前秦統一北方。

在統一北方前,苻堅也開始入侵東晉,於373年攻下東晉梁益二州。五年後派苻丕攻下襄陽,俘虜朱序;派彭超圍攻彭城,但被謝玄擊敗。383年派呂光西定西域,這是自東漢之後再度占據西域。前秦統一北方後,四周諸國遣使通好,此時只剩東晉,苻堅有意伐之。鮮卑慕容垂與羌將姚萇皆盡力支持苻堅,但苻融等大臣則強烈反對。這是因為苻堅將諸胡遷入關中以便控制,又將氐族勢力置於國內要衝,以鞏固勢力,此法卻使京師空虛。而且他為人寬弘,亡國君臣皆授官位,但任其率領舊部,造成隱憂。

王猛去世前告誡苻堅應該先整合好國內異族再南征。383年5月桓沖率10萬兵攻擊襄陽,苻堅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禦,後成功解救襄陽之圍。苻堅認為時機已到,於9月率舉國之師南征東晉,兵分三路,聲勢浩大。他親率步兵60萬抵達項城,派苻融為先鋒率27萬兵攻打壽陽,梁成等人屯洛澗以控淮河。東晉謝安則命謝石、謝玄等人率8萬北府兵北上救援。10月秦軍前鋒攻陷壽陽後,苻堅趕往指揮,並派朱序向謝石諸降勸降,但朱序盡泄秦軍虛實。11月晉將謝玄派劉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澗並率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12月謝玄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於後軍大喊秦軍已敗。此時秦軍大亂,謝玄等人乘勝追擊,秦軍全面崩潰,苻融戰死,苻堅中箭,孤身北返,後由慕容垂護送,史稱淝水之戰。

繼續分裂與混戰

由於前秦的主力在前方,京師兵力不足,關中的鮮卑、羌、羯等族在得知前秦大敗後紛紛獨立。隔年東晉發動北伐,攻下山東河南一帶。至此前秦崩潰,北方再度回到諸雄混戰的局面。淝水之戰隔年(384年),各胡族紛紛獨立。鮮卑慕容垂於河北復國,史稱後燕;前燕皇族慕容泓於關中建國西燕;前秦羌將姚萇自立,建國後秦。第二年(385年)西燕軍攻陷長安,苻堅最後被姚萇所殺。由於前秦鄴城被後燕攻下,苻丕於晉陽繼立。苻堅被殺後,鎮守前秦勇士川(今甘肅榆中)的鮮卑將乞伏國仁自立,建國西秦。仇池氐楊定也宣布復國,並稱藩於東晉,史稱後仇池。

第三年(386年)鮮卑拓跋圭於代地復國,國號"魏",臣服於後燕,史稱北魏。西定西域的前秦氐將呂光返國並占據涼州,在得知苻堅被殺後於姑臧(今甘肅武威)建國後涼。西燕的人民(鮮卑族)欲東歸故鄉而發生內亂,最後由慕容永率眾東征占據并州(今山西省範圍),建都長子。而前秦苻丕欲西行關中但被西燕帝慕容永所阻,南下東桓被東晉守將馮該殺死。前秦苻登於南安繼立,據有隴西。三年內,北方八國並立,關隴地區有前秦、後秦、西秦、後涼、後仇池,關東地區則有後燕、西燕及北魏,維持了九年。

關中方面,394年後秦帝姚興及西秦帝乞伏乾歸滅前秦。400年後秦滅西秦,乞伏乾歸投降,受姚興重用。在後涼投降後秦之後,關中暫時為後秦盤據。由於匈奴鐵弗部劉衛辰因攻北魏戰敗而亡,其子劉勃勃(後改姓赫連)投奔後秦姚萇。407年赫連勃勃叛秦,於統萬建國胡夏,並屢次攻擊後秦,後秦國勢大衰。乞伏干歸趁機光復西秦,之後其子乞伏熾磐滅南涼,西秦占據隴西。416年12月後秦幼主姚泓初立,東晉劉裕發動第二次北伐,率王鎮惡等將伐後秦。晉軍連克許昌、洛陽。隔年攻破長安,後秦亡。之後劉裕因故返國,留守將領內鬨,夏帝赫連勃勃趁機率軍攻下長安,據有關中。另外,於405年建國譙蜀的譙縱,在劉裕第一次北伐後劉裕派朱齡石攻陷成都,譙蜀亡。

河西方面,後涼分裂出南涼及北涼,由於四周強敵漸漸威脅,最後向後秦投降。397年禿髮烏孤脫離後涼,建國南涼,最後南涼敗於北涼和夏,為西秦所滅。同年匈奴別部盧水胡沮渠蒙遜擁漢人段業於張掖獨立,401年沮渠蒙遜殺段業取代,史稱北涼。405年後敦煌太守李皓(漢族)叛北涼,建國西涼,後亡於北涼。此時關隴地區有胡夏、西秦、北涼及後仇池四國。

北魏崛起

關東方面,西燕在并州(今山西省範圍)建國後,於394年被後燕帝慕容垂所滅。由於北魏帝拓跋珪派兵幫助西燕,所以隔年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寶北伐北魏。慕容寶於參合陂之戰慘敗給拓跋珪後,請求其父慕容垂為他雪恥。於是慕容垂於隔年親率大軍伐魏,攻陷平城,拓跋珪則率眾北遁以迴避之。但慕容垂於返途中去世,之後後燕逐漸衰弱。396年拓跋珪攻下并州,隔年慕容寶企圖反擊并州,最後被拓跋珪擊敗。而後拓跋珪大舉入侵,圍陷後燕首都中山,並遷都到平城。慕容寶則撤至根本之地龍城,後燕分裂為兩地。此時慕容德不願撤往北方,南下滑台,建國南燕,之後遷都至廣固。後燕在慕容熙稱帝後,君主昏庸,百姓勞苦,國家衰敗。407年馮跋舉兵殺慕容熙,擁高云為帝,建都龍城 ,之後馮跋繼立,史稱北燕。而南燕在慕容超繼任後屢次攻伐東晉,最後於隔年被東晉的劉裕討伐而亡。此時關東僅北魏、北燕兩國。

北魏拓跋嗣繼立後,時常攻掠南朝宋(劉裕篡東晉後所建之國)的河南地。423年北魏拓跋燾繼立,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拓跋燾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開始統一華北。北魏對各民族的文化與制度採取包容態度,這減少北魏進軍的阻礙,但也使北方民戶複雜化。三年後拓跋燾大舉伐夏,攻下關中,胡夏遷至平涼。430年西秦為北涼所逼,意圖投降北魏,但隔年為夏帝赫連定所滅。赫連定意圖再滅北涼以維持胡夏,但卻被吐谷渾君主慕容慕璝襲擊而俘虜,最後斬於北魏,胡夏亡。436年拓跋燾率軍遠征北燕,馮弘逃至高句麗,北燕亡,馮弘最後被殺。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亡。至此,北魏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還有後仇池未滅,直至443年方亡於北魏。

政治軍事 

政治

十六國時代的統治的一個特色是胡漢分治,將漢人與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統治。以漢趙(即前趙)為例,劉聰同時居皇帝(漢人的君主)和單于(胡人的首領),漢人以戶為單位設官統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帳篷營生的單位)為單位,設不同系統的官員來統治。另一個統治特色是,以種族、部族為中心的政軍結構。

許多國家延續原本遊牧社會中,以部族和血緣為中心的體制,國家僅是各部族之間的聯盟,因此各部族領袖在軍政上有較高的權力,皇帝的君權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樣直接透過官僚機構達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領袖之間發生內訌而造成內戰。前秦的苻堅和王猛即希望針對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後來北魏的拓跋圭將部落解散,設立新的統治機構,才逐漸減弱這種統治特色。

有的五胡君主如劉淵、苻堅等等皆深染中國文化,所以皆採用其文化如提倡儒術、禁止烝母報嫂等等。九品中正制也繼續使用,用來拔選世族(亦作士族)人才,使為己用。當時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為了苟全性命,許多世族蔑視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誡子孫不可將出仕胡族的經過寫在墓碑上。

石勒曾典定士族九法、慕容寶定士族舊籍、苻堅復魏晉士籍,皆用來承認世族權利。石勒每破一州,必集中世族於"君子城"或"君子營",下令不可欺辱之。華北動亂時,眾多人民逃往遼東,慕容皝設僑郡收留,並辨別世族清濁,後來這些世族成為前燕的基石。直到後燕、南燕仍然繼續執行。

前秦苻堅十分熱愛漢文化。他在攻滅前燕後,重用關東世族。後來在王猛與眾士大夫經營之下,前秦國力提升。苻堅也接受"大一統"的思想,發兵南征,但大敗。北魏拓跋鮮卑自開國之初即重用清河崔氏,大約亦採用九品中正制,至拓跋燾時期已出現了"中正官"的記載。這些都助長北方世族的發展。

軍事

十六國時期的北方諸國多實行異族分治制度,或稱為胡漢分治制度,在一國之中,實行兩種不同的軍政體制。對漢族人民,仍按漢族的傳統方式進行統治。對胡族,則按各自的部落傳統進行統治。在軍隊形式上大致同西晉兵制,具有中軍、外軍組織及都督、將領等職務。中軍直屬中央,編為軍、營,主要保衛京師;外軍為中央直轄的各州都督所統率的軍隊。

在兵役制度方面,則是實行本族全民皆兵制度,併兼有魏晉世兵制的特點。只要是凡識於戰鬥的本族人民,皆作為軍隊基本兵力。其他人民方面皆實行徵兵制,徵發各郡、縣的各族人民補充軍隊。其中漢族兵的來源,還包括來自投降的塢堡和招募的農民,一般都是終身為兵。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