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豐縣

海豐縣,隸屬於廣東省汕尾[1],位於汕尾市西南部、汕尾市經濟中心,東與陸豐市毗鄰,西與深汕特別合作區、北與惠東縣、紫金縣接壤,北倚蓮花山脈,南臨市區、紅海灣區[2]。地理坐標在東經114°54′~115°37′,北緯22°37′~23°14′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3]

海豐縣轄16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和3個農林場,總面積177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5.5萬人,全縣常住人口82.9萬人(2017年)。境內有蓮花山、方飯亭、紅宮紅場等景點,曾榮獲「廣東省教育強縣」[1]稱號。

快速導航 詞條圖冊關係表 面積 1771平方公里 行政區類別 縣 政府駐地 海城鎮 著名景點 蓮花山、方飯亭、紅宮紅場、青年公園 火車站 汕尾南站(規劃) 車牌代碼 粵N 別名 海陸豐 下轄地區 12個鎮 電話區號 0660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南沿海地區 方言 潮汕話(福佬話)為主, 客家語,占米話和 軍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展開

史沿革

海豐縣

海豐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禹貢》有九州之說,時海豐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周禮·夏官·職方》稱為藩服之地;春秋戰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嶺南地區設立三個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象郡(治所在今廣西憑祥市)。南海郡下設四個縣:龍川縣、傅羅縣、番禺縣、四會縣,龍川縣東境又設揭陽戍(在今豐順),以推行「和輯漢越」的政策。海豐全境屬南海郡傅羅縣。

海豐縣
align=

廣東省海豐縣

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於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於揭陽戍管轄的範圍。南海國卻因聯

合閩越與西漢政府對抗,而被南越國收復,南越國更因勝戰,將都城以南武侯之名號定名「南武城」,即今廣州市。

海豐何時置縣,史存二說。一說漢置,一說東晉咸和六年,析博羅置。據[唐]杜佑《通典》和[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皆記海豐為「漢舊縣」①。晉成帝六年析南海之東為東官郡,海豐縣改隸東官。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閩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請求內附。南越平定後,建為漢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設了兩個縣揭陽縣(今潮汕梅榕一帶)、中宿縣(今清遠一帶)。在漢代,海豐全境屬交州南海郡傅羅縣。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東部置東官郡。

咸和六年(331)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安懷縣(今東莞市);同年,原揭陽縣拆為海陽縣、潮陽縣、綏安縣(今福建省雲霄縣)、海寧縣等四縣。海豐

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現海豐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並梁化郡、東官郡和南海郡一部分置循州(郡治今惠州),海豐改屬循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循州改為龍川郡,海豐屬龍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龍川郡復為循州,海豐劃東部置安陸縣(今陸豐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安陸縣復歸海豐縣,隸屬嶺南道循州。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循州為雷鄉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雷鄉州為海豐郡(郡治在歸善)。肅宗乾元元年(758)復改為循州,屬循州。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一帶為南漢所轄。大寶元年(958),改循州為禎州,屬禎州。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因避太子趟禎之諱改禎州為惠州,海豐縣屬廣南東路惠州。

元代海豐縣屬江西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

明代海豐屬廣東布政司惠州府。嘉靖三年(1524)海豐劃出龍溪都合置惠來縣。

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雍正九年(1731)海豐劃出石帆、吉康、坊廓3都置陸豐縣。海豐存興賢、石塘、楊安、金錫4都。舊志稱:縱橫不過270里,即東40里至白沙,東北50里至伯公凹,東南70里至大德港,皆接陸豐;西130里至鵝埠分水塘,西北80里至赤石大安峒,西南90里至小漠旺官圩,南50里至汕尾海,北40里至柵仔嶺,皆抵歸善(今惠陽)。

民國2年(1913)屬廣東潮循道;民國9年撤潮循道,改屬東江綏靖委員公署;民國19年屬第十區行政視察專員公署(包括6縣),後改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包①杜佑《通典》和[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此兩部書均為較早文獻典籍。明嘉靖《海豐縣誌》據《通典》持漢建邑說。括海豐、惠陽、博羅、陸豐、河源、紫金、新豐、龍門8縣)。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至1952年1月屬東江專區,1952年1月至1956年2月屬粵東地區,1956年3月至1959年3月屬惠陽專區,1959年3月至1983年8月屬汕頭專區,1983年9月至1988年2月屬惠陽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縣區域廢都約,實行鄉鎮建制。

1952年春,原屬惠陽縣的小漠、元澳2個建制鄉,劃為海豐縣屬。1958年冬原惠陽縣的高潭區又劃為海豐縣屬,至1962年7月高潭區復歸惠陽縣(今惠東縣)。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並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設陸豐縣北部山區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等8個鎮設置陸河縣。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

1992年底,市城區設出田墘鎮、遮浪鎮,新建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1995年,設原陸豐所轄華僑農場為華僑管理區。以上兩區屬市政府派出機構。

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授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海豐縣劃出鮜門、赤石、鵝埠、小漠四鎮總面積463平方公里,規劃控制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

2013年底,汕尾市城區、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梅隴農場、鮜門鎮四地組合成汕尾紅海灣新區。

政區劃

1949年11月全境解放,縣下設7個區和1個區級鎮,下轄44個鄉和5個鄉級鎮。

1952年冬,原屬惠陽縣的小漠、元澳兩鄉劃屬海豐縣,全縣調整為10個區和2個區級鎮,轄145個鄉。

1953年8月,全縣劃為12個區和1個區級鎮,轄135個鄉和2個鄉級鎮。

1954年,根據憲法規定,縣、鄉鎮政府改稱為縣、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

1956年冬,全縣行政區劃,設12個區和1個鎮區的範圍不變。但下屬的鄉鎮則調整為50個鄉和7個鄉級鎮。

1957年撤銷區一級建制,改為縣直轄鄉鎮建制,全縣編並為28個大鄉鎮(3鎮25個鄉)。3鎮即:海城、汕尾、馬宮。25個鄉即:守望、公平、平東、梅隴、東港、梅南、鯿門、赤石、鵝埠、紅草、赤坑、沙港、陶河、田墘、遮浪、捷勝、可塘、聯安、聯西、東品、流安、香洲、赤山、三新、黃羌。

1958年9月,全縣撤鄉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建制,公社直轄農業大隊和居民委員會,直至1983年10月。從人民公社的成立至公社的撤銷,歷時25年,建制區劃分分合合,變更如下:

1958年9月,全縣建立14個人民公社:海城、公平、梅隴、鮜門、紅草、赤坑、田墘、捷勝、可塘、陶河、聯安、東涌、汕尾、高潭。下轄135個農業大隊、居民委員會(不包括高潭公社的隊數,下同)。

1959年,增設圓墩、遮浪、馬宮3個公社。全縣為17個公社216個農業大隊。

1960年,撤銷圓墩公社,改置鵝埠、赤石2個公社,全縣為18個公社,248個農業大隊。

1961年,全縣設海城、汕尾、高潭3個大區,1個鎮(汕尾鎮)和30個公社(除原設公社外,增設赤山、附城、聯河、三新、漁業、黃羌、平東、香洲、芳榮、寶溪、大河、守望12個公社),481個大隊(420個農業大隊,44個漁業大隊,17個居委會)。

1962年7月,高潭區所屬的高潭、寶溪、天河3個公社劃歸惠東縣,又增設淺沙、倉刀、陳厝陂3個公社,全縣為1個鎮30個公社478個大隊。

1963年合併公社,全縣改設為1個鎮、18個公社,即:汕尾鎮、海城、三新、公平、黃羌、梅隴、鮜門、鵝埠、赤石、紅草、馬宮、赤坑、田墘、遮浪、捷勝、可塘、聯安、陶河、東涌公社,167個農業大隊,32個漁業大隊,23個居委會。

1964年春,增設香洲公社。

1965年,撤銷三新公社,增設小漠、蓮花山、大湖3個公社。

1966年,增設海城鎮,全縣為2個鎮,21個公社,231個農業大隊,26個漁業大隊,21個居委會。

1974年,增設城東公社、平東公社,全縣為2個鎮、23個公社,288個農業大隊,23個漁業大隊,20個居委會。

1983年10月,香洲公社並人汕尾鎮,全縣為2個鎮和22個公社,331個農業大隊,30個漁業大隊,37個居委會。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後,至1983年新憲法公布前,農村的基層政權一直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轄大隊、生產隊。1968年後,公社、大隊管委會改為公社、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2年中央提出政社分開,1983年憲法規定:農村基層政權為鄉、鎮。海豐於1984年3月撤銷公社體制,設鎮建鄉,建立鎮、鄉政權,原公社管理機構設為區公所,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構。全縣劃為22個區和4個區級鎮,225個鄉和9個鄉級鎮,4個國營農林場,1個縣直大型水庫(區級);不需設立鄉政權的4個區級鎮和梅隴農場下轄20個居委會、25個農業管區、9個漁業管區。

1987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全縣撤區建鄉(鎮),除保留原有的海城、汕尾、梅隴、公平4個鎮建制外,新設置小漠、鵝埠、赤石、鮜門、聯安、紅草、馬宮、陶河、田墘、東涌、捷勝、遮浪、赤坑、可塘、黃羌、平東、大湖17個鎮和蓮花山、城東、附城3個鄉建制。原各區所轄區劃分別由新設置的鄉(鎮)管轄。

2011年底,全縣轄16個鎮。16個鎮是:海城鎮、梅隴鎮、附城鎮、聯安鎮、陶河鎮、可塘鎮、赤坑鎮、公平鎮、城東鎮、黃羌鎮、平東鎮、鵝埠鎮、赤石鎮、鮜門鎮、小漠鎮、大湖鎮。有232個村民委員會、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另外,黃羌林場4個村委會,梅隴農場7個管區、1個科研所。[5]

人口分布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總人口升至433915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總人口為757571人。新中國成立以後33年間,人口發展之快是任何歷史時期都無可比擬的。這種增長是自然增長為主體,平均每年遞增2.11%。到1987年,全縣人口為884460人。38年間,年均遞增為2.243%。人口翻番時間為31年。

海豐是廣東僑鄉之一。早在宋朝、明朝,海豐就有居民移居海外,清初移民人數逐步增加,清末民初形成高潮,民國時期仍絡繹不絕。時至今日,居住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豐屬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有53.7萬人,相當於國內本縣總人口的60%。華僑、華人、歸僑、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屬在海豐人民的經濟及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為發展海豐文化教育事業,振興海豐經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華人華僑組織有:惠州十屬公會、香港海陸豐同鄉會、澳門海陸豐同鄉會、新加坡惠州會館、檳城惠州會館、蘇里南中華會館、香港海豐商會、印尼棉蘭惠州會館、新加坡海陸豐會館、森美蘭海陸會館。

海豐歷史上就是屬於廣東惠州府的大家庭,是惠州十屬,海豐人屬於廣義上的「惠州人」,海外的海豐華人一般加入當地的惠州會館,認為自己就是惠州府海豐縣人。當今海豐傳統活動中仍然保留惠州府的文化身份認同,比如,在祭祀時會說自己是惠州府海豐縣哪個鄉里人。

2017年末,全縣戶籍人口85.5萬人,全縣常住人口82.9萬人,城鎮化率為62.7%。其中,全年戶籍出生人口9688人,出生率11.3‰;死亡人口4118人,死亡率4.8‰;自然增長人口5570人,自然增長率6.5‰。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海豐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與陸豐縣毗鄰,西北與惠東縣、紫金縣接壤,北倚蓮花山脈,南臨南海。地理坐標在東經114°54′~115°37′,北緯22°37′~23°14′之間。縣治在海城鎮。公路,從縣城至廣州290公里,至深圳197公里,至汕頭177公里,至香港227公里;水道,從汕尾港出海至香港81海里(150公里),至廣州179海里(332公里)。

氣候特點

海豐縣地處北回歸線南緣,屬南亞熱帶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常年氣溫宜和、雨量豐沛、光能熱量充足。夏季長,溫高雨多且濕度大,多盛行西南風,常有雨澇、颱風等氣象災害出現;冬季短,稍冷,雨少且較乾燥,無雪少霜;夏前秋末氣溫適中,宜於作物生長。一年四季,綠葉常青。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縣境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風常綠林植被。自然植被組有:闊葉林植被組、針葉林植被組、灌叢植被組、草叢植被組及沼澤水生植被組。人工植被組有:農業植被組、果林植被組、用材林植被組、竹林植被組及沿海防護林植被組。其類型有常綠闊葉林植被、落葉闊葉林植被、針葉林植被、灌木狀竹叢植被(山間赤竹、掃帚竹、甜竹、封菁、苦竹、石竹)、草叢植被、藤本植被、草甸植被、沼澤植被、水生植物植被等。

其分布為:西部及西北部的山地區植被類型較多,且覆蓋率高;東南部稍為差些,中部平原地區以農業植被居多。海拔250米以上的自然植物為馬尾松杉木、紅花荷、荷木、黃杞、青崗、毛櫟、石柯、竹葉櫟、大頭茶、香港楠、鈍葉樟等組成的常綠闊葉林、針葉林、混交林;人工植被有杉木、麻櫟、竹、油茶、棕櫚等經濟林。

海拔25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人工植被以杉木、濕地松、茶樹柑桔海棠芒果及農業作物等為主;自然植被有馬尾松、崗松、鷓鴣草等組成的灌木叢。

沿海港灣灘涂生長有紅樹林植被、草本植被等。水生植物以昆布馬尾藻、羊棲菜、海帶、海蘿、水浮蓮等為主。

動物資源

一、獸類

家養的主要有豬(長白、杜洛克、盤克等引進品種)、牛(水牛、黃牛)、羊、騾、犬、貓、兔(日本大耳兔、「美國白」、華系「安哥拉」等)、水貂等。野生的主要有野生羊、獾、鼬、水獺、野兔、刺蝟、山豬、箭豬、黃猄、黃狼、豺、豹狸、果子狸、蘇門羚、鼠(家鼠、田鼠、鼴鼠)、松鼠等。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豺、蘇門羚等。

二、禽類

家養的以雞(石岐雜、紅布羅、蒲田雞等良種)、鵝、鴨(麻鴨、瘤鴨、泥鴨、松香黃、北京雜交等)、鴿、鵪鶉等為主。野生常見的有喜鵲、烏雅雁、蒼鷺、鷹、鶴、百舌、雉、鶩(野鴨)、翡翠、麻雀、啄木鳥、白鷳、杜鵑、貓頭鷹、鶚、黃鶯、雲雀、燕子、草號鳥、鷓鴣、斑鳩、夜遊鶴、鸕鶿、海鵝、岸鵝、海鷗、海燕、山雞、紅腳水鴨等。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海鸕鶿、鳶、鴉鵑等。

三、爬行類

毒蛇有竹葉青、蝮蛇、尖吻蝮(又名五步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無毒蛇有赤鏈蛇、三線錦蛇、廣蛇、索蛇、草游蛇、翠青蛇、魚游蛇、蟒蛇等。其他還有黃蟮、壁虎、石龍子,蝸牛、蜴蜥、蚯蚓以及平胸龜、烏龜、黃喉水龜、三線閉殼龜(金錢龜)、花龜、黿、鱉、鱟等。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黿和蟒蛇等;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穿山甲、三線閉殼龜、虎紋蛙等。

四、昆蟲類

常見的有蠶、蜜蜂(包括意大利蜂、中國蜂、喀蘭阿蜂)、蚱蜢、蟋蟀、蛄螻、蒼蠅、蚊子、蚱蟬(知了)、螳螂、蜈蚣、地鱉蟲、白蟻、螞蟻、蝴蝶、蜻蜓、蝗蜓等。

交通運輸

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沿海,自古為閩粵水陸交通要道。國道324線,廈深鐵路,深汕高速公路,橫貫縣境72.5公里,連接省養支線7條,位於廣州、深圳、香港與汕頭、廈門之間的連結點上;有遮浪、汕尾、鮜門、小漠等港口。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和四通八達的沿海航線。

陸路交通,西漢已辟官道,以後歷代均有經營,民國前期,海豐曾是省內築路先進縣之一。民國15年(1926),公平至海城已通汽車。民國24年,全縣已建成公路8條163.5公里,通車裡程155公里。抗日戰爭爆發期間,民國政府為了焦土抗戰,下令自毀公路、橋樑,破壞了陸上交通;閩粵古代海運已有相當規模,據《海豐縣誌》(明嘉靖本)記載,南宋,開通「宋溪」,連接縣境內東西兩溪,使沿海與內河的航運暢通,「閩廣販鹽船舶往往聚此」,有「大德、圓山、小液、大液、石塘、鮜門」等港口。鴉片戰爭後,沿海通商口岸開放,深入內地的古口岸為沿海的汕尾、馬宮、鮜門等口岸所取代,汕尾逐步成為粵東進出口貿易的主要港口。

至1987年,全縣公路通車裡程649.5公里,比1950年增長5.8倍,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0.32公里,22個鄉鎮全部通車,公路的橋樑、涵洞,由過去的土木結構,逐步改造為石拱或鋼筋混凝土結構,縣道除小漠渡口外,已橋樑化。陸上貨運量逐步增加,客運自改革開放後更是飛躍發展,沿海航運量也有增加,但內陸航運量,則在70年代後,因「農業學大寨」和圍海造田,加上修水庫、建水閘,航線日短,內河與沿海航道不暢,內河運輸日漸萎縮。

2017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0億元,比上年增長10.7%。

2017年,全年貨物運輸總量1311萬噸,比上年增長19.5%;貨物運輸周轉量188656萬噸公里,增長19.5%;全年旅客運輸總量1165萬人,增長19.6%;全年旅客運輸周轉量225239萬人公里,增長19.6%。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93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02.3公里。

經濟

綜合 2017年,全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7.1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3億元,增長7.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0.3%;第二產業增加值118.5億元,增長10.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6.6%;第三產業增加值118.4億元,增長6.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3.1%。三次產業結構為11.3:44.4:44.3。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483元,增長8.3%。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年累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8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農業產值26.7億元,增長7.3%;林業產值1.5億元,下降3.9%;牧業產值4.4億元,增長1.2%;漁業產值14.6億元,增長12.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5億元,增長7.6%。

2017年,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0107.3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768.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404.8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49264噸,增長6.5%;水稻產量141921噸,增長5.9%;油料產量6435噸,增長23.8%;蔬菜產量405355噸,增長7.0%;水果產量61199噸,增長8.7%。

2017年,全年肉類總產量15671噸,下降1.7%。其中,豬肉產量7688噸,減少9.2%,禽肉產量6448噸,增長4%。全年肉豬出欄量累計10.4萬頭,下降7.7%;生豬年末存欄量5.2萬頭,減少10.2%。累計家禽出欄量487.8萬隻,增長14.2%。

2017年,全年水產品產量94760噸,比上年增長10.5%。其中,海水產品71532噸,增長19.3%;淡水產品23228噸,減少9.8%。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16.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9.1億元。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07.9億元,增長1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9億元,增長13.8%。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5.2億元。虧損企業虧損總額1197萬元。資產貢獻率11.6%,資產負債率58.6%,流動資產周轉率6.23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1.65%,產品銷售率99.5%。

建築業

2017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0.6億元,增長13.1%。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8個,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956.8萬元。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9.6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2.2億元,比上年下降10.4%,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資14.4億元,下降22.6%,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5億元,下降48.3%;其它投資6.2億元,增長87.9%。全年房屋施工面積227.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6.3%;全年房屋竣工面積13.9萬平方米,下降6.1%;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69.9萬平方米,增長5.7%。

國內貿易

2017年,全年累計完成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3.1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批發業銷售額19.3億元,同比增長10.3%;零售業銷售額176.8億元,同比增長12.3%;住宿業營業額1.4億元,同比增長17.2%;餐飲業營業額26.0億元,同比增長1.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52.3億元,同比增長9.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0.8億元,同比增長4.0%。

對外經濟

2017年,全年進出口總額78986萬美元,同比下降7.0%。其中,出口43200萬美元,增長1.0%;進口24786萬美元,下降20.0%。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8414萬美元,比上年增加5971萬美元。

2017年,合同吸收外資金額823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3.1%。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270萬美元,增長129.7%。

金融

2017年,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32.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4%。其中,住戶存款169.4億元,同比增長7.9%;廣義政府存款24.1億元,同比下降5.5%。各項貸款餘額107.4億元,增長10.5%。其中,住戶貸款83.8億元,增長14.8%,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隊貸款21.8億元,下降5.5%。

旅遊

2017年,全年全縣接待旅客總人數達321.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1%;旅遊收入18.6億元,增長23.8%。全縣共有星級飯店客房818間。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全年全縣各級各類教育招生32568人,在校學生138000人,畢業生34004人。其中,小學招生13490人,增長1.8%;小學在校生76623人,增長38.8%;小學畢業生11606人,增長11.14%。初中招生10312人,增長6.3%;初中在校生28793人,增長44.5%;初中畢業生8840人,增長15.9%。高中招生4928人,增長6.3%;高中在校生15623人,增長8.3%;高中畢業生5538人,增長11.2%。

科學技術

2017年,年末全縣共有市級企業研發中心1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全年專利申請量291件,授權量157件,分別增長41%和2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20件,增長185%;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5件,與上年持平。全年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7個。

文化衛生

2017年,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2個,體育場館4個,鎮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6個,全縣共有圖書館藏量15萬冊(件)。

2017年,年末全縣共有醫院、衛生院34個,其中鄉鎮衛生院18個;共有醫院、衛生院床位3179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856張;衛生技術人員377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507人,註冊護士1380人,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1228人。

資源環境

2017年,全縣水資源總量26.2億立方米。平均降水量2284.9毫米,下降21.2%。年末全縣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23624.6萬立方米,下降14.9%。全縣總用水量4.5億立方米。

2017年,全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65天,其中優秀229天,良好136天。年末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606.2公頃,縣城綠地面積577.4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516.5公頃。森林面積99431.2公頃,自然保護區面積15842.5公頃。

2017年,全年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8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6.33%。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7.8億千瓦時,增長9.4%。其中工業用電量6.0億千瓦時,增長10.4%。

社會保障

2017年,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63826人,比上年末增長0.7%。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85600人,比上年末增長0.6%。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45984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704000,比上年末增長5.0%。參加失業保險60000人,增長6.4%。參加工傷保險32300人,比上年末增長0.7%。全年社會保險基金征繳收入4564613萬元,年末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餘1575715萬元。

2017年,全縣共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7個,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床位1230張,收養人員214人。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255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42個。年末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群眾達41905人,其中城鎮9401人,農村32504人。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28.8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6470.0元,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0.5元,增長8.2%。

2017年,全年全縣新增城鎮就業16962人,比上年末增長0.3%,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3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農村轉移勞動力7326人。

郵政

2017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0572.9萬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含快遞)44824.4萬元,同比增長58.3%;電信業務總量55748.6萬元。

旅遊資源

方飯亭 位于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編者註:彭湃中學後面),坐西北向東南,占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層34級台階,台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寬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後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高3.9米,內豎一碑,高2.7米,寬0.9米,刻文天祥畫像。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飯亭」。

中國紅場

紅場始建於洪武十二年(1379),坐北朝南,現保存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等建築,大成殿建築面積240.7平方米。1927年10月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起義,奪取了政權。11月18~21日在學宮大成殿召開了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311名,中共中央委員彭湃同志在大會上作了政治報告,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等在大會上發表演說。會議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8項政治綱領,宣布成立海豐縣蘇維埃政府,當時會場四周和街道牆壁都刷成紅色,會場內用紅布覆蓋牆壁,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誕生,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

海豐蓮花山森林公園

蓮花山位于海豐縣北部的蓮花鎮內,蓮花山脈是嶺南四大山脈之一,這裡是山脈主峰,海拔1377m。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蓮花山主峰高聳,雲霧繚繞,旁有銀屏山,形成山巒連綿,峽谷陡峻,飛瀑瀉潭,松林蔥翠,有「雄」、「奇」、「秀」、「幽」特色。

海豐雞鳴寺=

海豐雞鳴寺俗稱「半嶺庵」。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距海豐縣城14公里,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抱的雞心山上。始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建,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認為靈瑞而遷於今址。寺後群峰疊起,翠秀異常。沿山門踏階而上,徑旁松杉交翠,鬱鬱蔥蔥,涼風習習。周圍有「如來盤石」、「獼猴奇石」、「犀牛望月」、「玉龍噴須」、「三井回音」等自然景觀;並有開山祖師印真和尚墓塔、明末天然奇石彌勒佛像、東洋古銀幣等文物古蹟;還有生長于山上500多年的長葉竹柏和6.5米仙茶古樹、土沉香、巴戟天等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

故雞鳴寺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遊覽的著名景區。雞鳴寺歷代均有高僧住持。清光緒年間,著名詩人、書法家江逢辰與該寺方丈唯心法師相善,在寺中品嘗仙茶「龍頭鳳尾」之後,讚不絕口;題詩曰:「寄語山僧好持券,每年須寄數斤嘗。」蓮花山茶遂遐邇聞名。

海豐雲蓮寺

雲蓮寺,位於汕尾市海豐縣蓮花山主峰東側海拔800米處,峰巒疊翠,雲霧繚繞,茂林修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初名雲蓮宮,始建於明末(1644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擴建,易名雲蓮寺。1934年,毀於戰火。

1993年冬,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重建並登記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陸續修建了圓通寶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塔、外山門、拜亭、齋茶館、僧舍、蓮花池、放生池、人工湖等。全寺占地27萬平方米。

文化美食

語言 海豐縣有人口近90萬,其中,除西南部的鵝埠鎮居住着幾十戶畲族居民以外,其餘全部都是漢族居民,漢族居民中包括居住在沿海地區的2萬多名疍民。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與漢人交際時,用當地的漢語方言「尖米語」、「客家話」。疍民通用漢語和漢字。白話疍民講白話(即粵方言)的僅有定居在汕尾和馬宮兩漁港的七八千深水漁民,他們大都是近百年來從粵西陸續遷來的,他們講的白話同廣州、香港的白話有不少差異。甌船蛋民講「福佬話」,與沿海居民講的「福佬話」,除了個別語詞和語調上稍有差別,幾乎沒有兩樣。

海豐的方言情況比較複雜。居民講的話有「潮汕話」、「客家話」、「白話(粵語)」和「尖米話」。

潮汕話即閩南方言,海豐講「潮汕話」的居民占全縣人口80%,分布在縣中部、東南部和沿海地區,如海城、鮜門、赤坑、大湖、汕尾、馬宮都講「潮汕話」。[3]

客家話的居民占全縣人口20%弱,主要居住在縣東北、西北部的蓮花山(60%以上)、城東、小漠鎮(20%以上)、鮜門(10%以上)、陶河、赤坑(5%以上)、梅隴(極少數)、黃羌鎮(90%以上)、鵝埠鎮、圓墩(30%以上)、赤石鎮(50%以上)、公平(20%以上)、平東鎮(70%以上)等鄉鎮的部分村落和西坑(全部)、黃羌兩個林場,使用人口8萬多。

尖米話,那是一種既像「白話」,又像「客家話」的混合型方言,「白話」的成分多於「客家話」的成分,分布在海豐與惠東交界地帶(西南部鵝埠鎮的大部分地區及小漠、鮜門、梅隴、赤石等鎮的部分地區),使用人數不足1萬。

白話(粵語)分布在鮜門鎮區域,鮜門鎮居民多數親戚和朋友都是港澳居民,在鮜門綜合市場都可以用白話(粵語)溝通。

飲食

海豐古代飲食為「飯稻羹魚」;明末以後,番薯逐漸成為主食海豐故有「番薯縣」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主食大米,兼食麵粉等一日三餐,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乾飯,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乾飯,各地不一。受省港習俗影響,民國以後,汕尾等城鎮飲早茶之風漸興,改革開放以後更濃。夜間勞作者常結伴到大排檔「宵夜」。

居家食俗較為隨便、節約,菜餚多是時菜、魚肉,儉約者佐以鹹菜、 菜脯、榨菜等。節日食俗和禮儀食俗則豐盛、鋪張,俗稱「食排場」或「食九簋」;為講義氣和體面,戚友交往,常備家宴款待,故有諺謂「頭好做人客,二好過年節」。飲食口味清淡、濃醇並重,生脆、爽口為佳。喜吃蚝鮭、蝦鮭、魚鮭等,傳統菜式有大三仙(豬腳、墨脯、雞)、小三仙(豬肉、鰻魚、蚝)、大粒參、甜扣玻璃肉、鰻魚鹹菜湯、蛤仔湯、三鮮湯、魚丸、肉丸、蒸膏蟹;蒸龍蝦、蒸排骨、炒魷魚、炒鮮蚝、炒絲蚶、白斬雞、反沙芋、冬瓜盅等等。

海豐小吃,甜、鹹各有許多款式,常見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漿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湯、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魚粥、蝦粥、肉粥、甜酒糟、餃子、牛肉餅、冬節蛤、小米(薯粉餃)、扁食(雲吞)、甜丸、咸丸、豬腸粿、重糕粿、菜包粿、扎頭粿(碗仔 )、印桃粿、菜頭丸、水糍、油糍、鼎客仔、甜粿、發粿、松粿、涼粉粽、牛腳粽、三角粽、炒米方、豆方、油條、油角、煎堆、薄餅、月餅、剪酥、豆酥、紙牌糕、麻寶、蛋糕、蛋卷和各類包點等。

婦女傳統日常飲料是「牙缽茶」,把茶葉、薄荷放於茶缽內,擂至成糊狀,放些適量的鹽,將開水衝下即可;或用菝仔葉、芒果葉、苦刺心等代茶葉均可。

稍高級的叫「炒米茶」、「油麻茶」,即於「牙缽茶」上撒以芝麻、炒米、花生。「菜茶」過去於每年元宵節才品嘗,步入21世紀,一般人家閒時也做菜茶,以豬肉、鮮蝦、魷魚、魚脯、菠菜等為料,置於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豬骨湯,再以胡椒粉調味,便成噴香可口的菜茶。公平等地還盛行「飯茶」,即菜茶中加有米飯。也有飲「功夫茶」的習俗,但不如潮汕地區那樣講究和普遍。家中遇有值得慶喜的事情,如嬰兒出生、病人出院、喜遷新居等等,泡茶請親鄰戚友; 「食茶」成了一種溝通鄰里親友感情的好方式。

小吃

海豐是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也是著名的僑鄉,海豐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原名取義於「南海物豐」,地如其名物產豐富,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海豐人民勤勞善良,所做出來的小吃也極盡地方特色,其傳統小吃品種眾多且家喻戶曉、遠近聞名,比如小米、牛肉餅、菜粿(菜包粿)、韭菜餃、冬節鴿、豬腸粉、層糕粿、菜茶、咸茶、扁食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反映海豐風土人情的特色小吃,深受大眾的喜歡。它們不管在用料、工藝還是在口感、味覺上都很講究,做起來很精緻,色香味形俱全,看了就讓人嘴饞。說到海豐小吃的,你到過海豐不,又吃過多少這地地道道的小吃特產呢?

這裡隆重介紹海豐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三款小吃,小米、牛肉餅、菜粿!

三劍客之小米:小米是海豐最有名的小吃,選用上等的蕃薯粉、精選的五花肉、大地魚粉、鹽、糖、等配料,經傳統的工藝製作而成的餃子,海豐方言叫「餃子」。

製作方法:用薯粉透上適量開水攪勻製作成餃子皮,然後用選用精選的五花肉,加上適量的大地魚粉和配料,做成一個個像小荷包狀而成餃子,海豐話叫小米。蒸熟

以後醮上特製的佐料,吃起來很美味可口。最喜歡打開鍋蓋的那一刻,熱氣騰騰,馨香撲鼻,一顆顆飽滿而晶瑩的小米如黑珍珠般,光是看就讓人流口水了。三劍客

之牛肉餅:牛肉餅選用新鮮的牛腿肉(註:必須新鮮且無注水的牛肉),加上適量的配料,經傳統的手工製作而成。海豐牛肉餅不同於牛肉丸,不是圓的是扁扁的。

海豐的牛肉餅吸引人的關鍵就在於它的湯,其誘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於它的一碗湯。牛肉餅湯,手打牛肉Q彈很香,湯里放胡椒麵,具有驅寒去濕熱的功效。

海豐的小米與牛肉餅是秤不離砣的完美搭配,有小米的地方就有牛肉餅一樣,小米加蚝油,牛肉餅加辣椒醬是大家的最愛。在海豐,口味最正宗最地道的是位于海豐

美食街中段的金百味美食坊,素有海豐小吃第一味之稱,是海豐比較有規模也注重品牌傳承海豐特色小吃的所在,這裡的小米肥而不膩,牛肉餅很有嚼勁,同時環境

衛生也不錯,值得推薦!

三劍客之菜粿:除了小米、牛肉餅之外,這裡還要推薦多一樣特色小吃,那就是菜粿(菜包粿),菜粿選用粘米、涼薯、五花肉、橄欖菜、並添加少量的大地魚粉、鹽、糖等配料經傳統的手工工藝精製而成。製作方法:選用剛剛收成的早稻的粘米打磨成米漿,用溫水攪拌均勻,在火鍋中煮成糕狀,用手指一按不粘手,用手搓揉,成為很有彈性的垛皮。放置盤中蒸成八成熟取出製成粿皮,然後包上備好的餡(內餡以五花肉、涼薯、芹萊、橄欖菜、魷魚絲、炒熟的芝麻和花生米等混合而成),用手工精製而成一個個小船似成形蒸熟。一般來說,蒸熟便可吃,也有的人講究一點,蒸後又煎。

「菜稞」皮薄餡多味濃,嫩滑噴香,十分可口,如果醮上調味醬料,吃起來真是一種享受。這種點心最早的時候叫做菜包,寓意把「財」包起來。從前,到了農曆的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做了招待客人,由此祝願一年四季五穀豐登,現在已經成為海豐地區街頭巷尾常見的一種小吃,通常用作午餐。據說梅隴的菜稞是最好吃也最知名,很受本地人喜愛,早餐多吃它,皮彈牙,裡面餡有黃豆芽、魷魚、豬肉、花生等。海豐的菜包果其實就是餃子那樣,但形狀差不多,口感可差遠啦,飽滿的陷料是好吃的關鍵(不要誤會這是餃子,是不同的一種食品)!在當地流傳一種說法,正月二十是地主老爺旦,家家戶戶做菜包,辦酒席,拜請神明後,大宴親朋好友。

小米、牛肉餅及菜粿這三款海豐最有名最具代表性傳統小吃堪稱海豐小吃「三劍客」,其地道的海豐風味瞬間捕獲了每個消費者的心,令人回味無窮,不管是外出歸來還是來海豐觀光旅遊千萬別錯過,不要忘了品嘗一下。這些可全都是純手工製作,在外很難吃到哦!

海豐小吃「三劍客」吃的配圖及相關製作方法由金百味美食坊提供,金百味美食坊位于海豐美食街中段,是一家以海豐小吃文化為主體的美食休閒餐廳,裝修獨有一番風味,獨具海豐特色的風味小吃,抓住每個消費者的心!在這裡,除了特別推薦的三款小吃外,還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也可以一併品嘗到!

著名人物

近代名人 陳炯明(1878-1933)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首領、粵軍之父,粵系軍閥,中國致公黨創始人。

彭湃(1896年-1929年):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傑出的農民領袖;

陳其尤(1892~1970.12)原中國致公黨主席、著名民主人士

黃鼎臣(1901.8 .20~1995.1.7)政治活動家。

丘東平(1903年3月20日~2002年1月10日)中國戰地文學的開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

馬思聰(1912年—1987年)音樂家,小提琴大師。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樂聖」。原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柯麟(1900~1991)醫學名賢,地下黨員,革命年代中中國共產黨「特殊戰線」的功臣。

鍾敬文(1903- 2002): 中國民俗民間文學泰斗,民俗學之父,國學大師,詩人,散文家,教育家。

陳潮: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當代名人

彭仕祿: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

彭伊娜,中國共產黨的元老彭湃烈士的孫女,《南方周末》創辦人。

羅傳殷中國書畫學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國際孔子文化研究院藝術顧問。

彭實戈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

黃曼丹國家體操隊名將;

中國民謠樂隊「五條人」,樂隊成員阿茂和仁科;

黎耀祥海豐人,香港著名的演員 《巾幗梟雄》中飾演柴九的就是他;

蔡一智、蔡一傑海豐人,香港歌星草蜢組合成員;

林保怡海豐梅隴,香港無線著名演員;

馬浚偉無線電視台小生;

李珊珊前香港小姐冠軍;

其他類別:明朝宰相諫議名卿葉高標。

視頻

2020廣東海豐縣公平黃麻隆鍾屋村鍾氏宗祠重建陞座慶典上傳於 2020-11-22

海豐平東石陂約雲林寺重光慶典上傳於 2019-01-0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