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隆印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乾隆印跡》

清朝時代皇帝的印璽均有印譜。

《乾隆寶藪》中記錄了乾隆皇帝的印璽竟有1000餘方之多![1]

說到乾隆皇帝有多少印章,很多人可能會想起一張廣為流傳的《乾隆印跡》圖。

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其作品多採用「御題」做題跋。紫禁城宮殿內絕大部份的匾額,楹聯,亦是出自其御筆。

乾隆印章大全,盡顯帝王風範

乾隆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愛新覺羅氏,名弘曆。是清朝自入關以來的第四位皇帝,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在位,年號「乾隆」。

乾隆有在宮中收藏的名家書畫上題詩用印的嗜好,被認為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這種行為也破壞了原作品的藝術價值。

乾隆皇帝有不少的藏書印章,這些藏書印章很有特點,它們不僅個頭大,邊框粗,而且顯出十足的霸氣,藏書的哪裡顯眼,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藏書印章留在哪裡。[2]

「乾隆五璽」

乾隆皇帝在皇宮里有一個藏書之處名叫「天祿琳琅」,是一座大殿,裡面藏書甚富。乾隆皇帝有很多藏書印章,號稱「乾隆五璽」。「天祿琳琅」是其中的一枚。[3]

乾隆皇帝在最喜歡的宋版、元版書上都蓋了這些藏書印章,而且,乾隆皇帝還把當時「天祿琳琅」里藏的蓋有「乾隆五璽」印章的書印成了書目,加上後來的《天祿琳琅續目》,大概有300多種,共計數千冊之多,是自古以來天下宋版書之集大成者。[4]

青金石蹲龍紐「重華宮」璽

「重華宮」璽,清乾隆,青金石質,蹲龍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寬2cm,長3.4cm,通高5.8cm,紐高2.6cm。[5]

重華宮是乾隆帝為皇子時的居所,其十七歲成婚以後就一直居住於此。乾隆帝非常看重這處「勤聖學而談王道」的龍興之地,認為這裡是他「少而居之,長而習之,四十餘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的地方,該宮是乾隆帝極為重要的活動場所。


乾清宮精鑒

「乾清宮寶」,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1.6cm見方,通高8.5cm,紐高4.4cm。附系黃色綬帶。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eal/233650.html   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還有一些書藏在乾清宮、養心殿、壽寧宮、御書房,這些地方的藏書,乾隆皇帝總是加上「乾清宮精鑒」的藏書印章。[6]





養心殿寶

「養心殿寶」,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

面10.7cm見方,通高9.5cm,紐高4.6cm。附系黃色綬帶。[7]

寶四周淺刻乾隆帝御製《養心殿銘》,綬帶上系黃簽,兩面寫有不同的文字,分別為「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常祿交養心殿寶一方,青玉」和「玉匠周文玉認看,廿一日」,為同治時期整理寶璽時所留。

養心殿位於後三宮西面,西六宮的南端,明代和清初都是皇帝活動的重要場所。康熙帝崩逝後,雍正帝在養心殿為其守孝,禮成後再未遷回乾清宮,而是以養心殿為皇帝寢宮,從此直到宣統帝,清朝共有八位皇帝居住於養心殿,使這裡成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召見臣工和寢興之所。其東暖閣曾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同樣是在這裡,宣統帝秉承隆裕皇太后的旨意,宣布退位,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

對於續編的「寶笈」之類的藏書,乾隆皇帝則加上「石渠定鑒」、「寶笈重編」這兩個藏書印章,偶爾也有用「石渠繼鑒」這個藏書印章的。

乾隆皇帝還有「文淵閣寶」、「乾隆御覽之寶」、「五福五代堂寶」、「古稀天子」、「文源閣寶」等藏書印章,文淵閣新藏的《四庫全書》,乾隆皇帝在每冊前後都留下了「文淵閣寶」和「乾隆御覽之寶」的藏書印章。





青玉交龍紐「文淵閣寶」

「文淵閣寶」,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篆書。

面12.7cm見方,通高9.5cm,紐高4.9cm。附系黃色綬帶。 [8]

文源閣藏書六萬卷,裝潢經、史、子、集,以不同的顏色別之,仿照隋、唐藏書舊制。

乾隆皇帝在這裡藏書的每卷的卷首各留下了「文源閣寶」和「古稀天子」的藏書印章。








「三希堂精鑒璽」組璽

「三希堂精鑒璽」組璽,清乾隆,二方一組。

「三希堂精鑒璽」,青玉質,螭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2cm,長4cm,通高1.9cm,紐高1cm。

「宜子孫」,漢玉質,瓦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2.5cm見方,通高1.5cm,紐高0.8cm。[9]

此二璽是乾隆著帝名的鑑賞類印章,二璽相互配套使用,共貯於紫檀木圭璧式匣內。匣蓋兩端錯金圓雙龍捧乾卦和方雙龍捧「隆」字璽,四周淺浮雕「天保九如」圖案,底錯銀「乾隆御用」四字。同匣裝有青玉圓形印泥盒。

三希堂,在紫禁城內養心殿西暖閣,因這裡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10]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11] 而得名。

二璽主要鈐蓋於《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的書畫作品之上,具體使用情況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初、續編的「凡例」中有明確說明。如《石渠寶笈》初編,凡書畫分貯乾清宮、養心殿、重華宮、御書房四處,俱各用鑑藏璽以別之,又「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二璽,冊、卷、軸皆同。上等者則蓋以「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三璽。而《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續編入選者,則鈐用「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秘殿新編」或「珠林重定」、「石渠寶鑑」或「寶笈重編」。

這兩方璽在鈐蓋時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一般都在作品的右下方, 且「三希堂精鑒璽」在上,「宜子孫」璽在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