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易傳

 

 

 

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是詮釋《易經》的經典著作。屬於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

《易傳》剛柔思想的形成與易學詮釋典範的轉移。 《易傳》以《易》卦之第一爻(初爻)、第三爻、第五爻皆為陽位,因其爻位之序數為奇數,奇數為陽數,故其爻位為陽位。《易傳》以《易》卦之第二爻、第四爻、第六爻(上爻)皆為陰位,因其爻位之序數為偶數,偶數為陰數,故其爻位為陰位。

就《易傳》的思想體系來看,其自然主義的天道觀,其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整體思維模式,其關於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思想等,有許多都與陰陽家相一致

目錄

作品簡介

《周易》一書包括《經》和《傳》兩部分。《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周易》的論文集,其學說據說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在《易傳》那裡,天、地既有其體,又有其德。天之體為陰陽之氣,地之體為剛柔之質。陰陽之氣實質上是能量與信息所構成之「場」,而剛柔之質則是氣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為乾,而地之德為坤。乾是健動不息的創生品格,而坤則是厚德載物的接納性品格。

《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是君子之書,讀《易》要於憂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凶為吉的手段。對《易經》的基本原理,《繫辭》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他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奇偶二數、陰陽二爻、乾坤兩卦、八經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陰一陽構成,沒有陰陽對立,就沒有《周易》。它把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又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

《繫辭》肯定了「《易》與天地准」,以為《周易》及其筮法出於對自然現象的模寫,其根源在於自然界;同時也含有誇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認為易卦包羅萬象,囊括了一切變化法則。它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將以箸求卦的過程理論化,實際涵含着宇宙生成論,對後來的思想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易傳》十分強調數的重要性,其中剛、柔兩爻,在《周易》的爻題中也被轉化為數的形式即九與六,剛稱九而柔稱六。如此一來,六爻的剛柔屬性,通過爻題中的九或者六就可一目了然,經此轉換,質的問題變成了量的問題,爻性被轉變為爻數了,這是易象思維的重要特徵。

《易傳》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立論,認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屬性事物,相反事物的推摩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六十四卦即反映了這種規律。《易傳》使《周易》完成了從占筮之學到哲學的過渡。 [4] 關於《易傳》中「剛柔」與「陰陽」概念的關係,有學者認為「剛柔」早於「陰陽」。後儒探討《易傳》的宇宙觀,向來重視其陰陽思想,《繫辭》中「一陰一陽之謂道」已經成為《易傳》宇宙觀的經典表達,但在《十翼》中,從總體上看,「剛柔」概念似乎比「陰陽」概念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不僅《彖傳》和《小象》中「剛柔」概念眾多而罕見「陰陽」的蹤跡,即使在比《彖傳》和《小象》晚出並被認為是《易傳》陰陽思想的主要來源的《繫辭》中,「剛柔」概念出現的頻次也遠高於「陰陽」,其中「剛」字出現了11次,「柔」字出現了13次,「剛柔」連用出現9次,而「陽」字出現9次,「陰」字出現9次,「陰陽」連用僅出現3次,無論是單用或者連用的頻率,「剛柔」都明顯高於「陰陽」。

讀《易傳》,較好的古注本是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收在《十三經註疏》中,今人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齊魯書社,1986年版,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較好的參考書。

文章構成

由於《周易》經文深奧簡古,春秋期的學者閱讀起來已感到十分困難,於是,解釋經文的文字開始出現,歷史上稱為《易傳》。《易傳》由七篇文章構成,其創作時間離經文形成的時間不是很長(約五六百年),它是解釋說明經文的最原始,最權威的文字。

這七篇文章是:《彖傳》《象傳》《繫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中,《彖傳》、《象傳》、《繫辭傳》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輔助」之義。[1]

參考文獻

  1. [1],瀚史輝文 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