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柳枝詞》

《楊柳枝詞九首》唐代詩人劉禹錫晚年所作的組詩。

第一首為序曲,勸人聽改編的新曲;第二首言大千世界萬象紛紜,各具其理又相互依存;第三首寫長安少年春遊,楊柳增色助興;第四首寫洛陽名士雅集,楊柳助長風情;第五首以楊柳依人而易衰,喻人之依附富貴不求自立終難長久;第六首以楊柳見證隋之興亡,言世事無常之意;第七首以楊柳寄託懷人相思之情;第八首言楊柳最知人間別離之事;第九首借楊花柳絮喻漂泊之感。這九首詩直接用民歌曲調創作,保持了純正的民歌風味,提高了民歌的藝術水平,既有較豐富的思想內涵,又諧音合律便於傳唱,使雅俗互補,相得益彰,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


目錄

楊柳枝詞九首⑴

其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⑵,淮南桂樹小山詞⑶。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⑷。

其二

南陌東城春早時⑸,相逢何處不依依?

桃紅李白皆夸好⑹,須得垂楊相發揮。

其三

鳳闕輕遮翡翠幃⑺,龍墀遙望麴塵絲⑻。

御溝春水相暉映⑼,狂殺長安少年兒。

其四

金谷園中鶯亂飛⑽,銅駝陌上好風吹⑾。

城東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

其五

花萼樓前初種時⑿,美人樓上斗腰支⒀。

如今拋擲長街里,露葉如啼欲恨誰?

其六

煬帝行宮汴水濱⒁,數株殘柳不勝春。

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牆不見人。

其七

御陌青門拂地垂⒂,千條金縷萬條絲。

如今綰作同心結⒃,將贈行人知不知?

其八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⒄。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綰別離⒅。

其九

輕盈裊娜占年華⒆,舞榭妝樓處處遮。

春盡絮花留不得⒇,隨風好去落誰家?

注釋譯文

⑴楊柳枝:此調本為隋曲,與隋堤有關。傳至開元,為唐教坊曲名。白居易翻舊曲為新歌,時人相繼唱和,亦七言絕句。

⑵梅花:指漢樂府橫吹曲中的《梅花落》。

⑶桂樹:指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小山作的《招隱士》,其首句為「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⑷翻:改編;一說演奏。

⑸南陌:城南的小路。陌,小路。春早時:早春時期。

⑹桃紅李白:桃花艷紅,李花潔白。

⑺鳳闕:指長安城的宮闕。

⑻龍墀(chí):皇家宮殿上的台階。一作「龍池」。麴(qū)塵絲:指柳條,柳絲。麴塵,淡黃色。柳葉呈鵝黃色,故稱。

⑼御溝:流經皇宮中的渠流。

⑽金谷園:指晉石崇於洛陽金谷澗中所築的園館,泛指富貴人家的豪華園林。

⑾銅駝:即銅駝街,因洛陽城漢時鑄造兩隻銅鑄駱駝而得名,洛陽繁華遊冶之地。亦有借指鬧市者。此代指洛陽。

⑿花萼樓:唐玄宗於興慶宮西南建花萼相輝之樓,簡稱花萼樓。

⒀腰支:即腰肢,指腰身,身段,體態。

⒁煬帝:即隋煬帝楊廣(569~618)。汴水:汴河,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

⒂御陌:都城的街道。青門:即漢代長安城的東南門,因門色青,呼為青門。一作「東門」。

⒃綰:旋繞打結。

⒄揮袂(mèi):揮手告別。日西時:黃昏。

⒅唯有:只有。綰:繫念,掛念。一作「管」。

⒆裊娜:柔軟細長貌。

⒇絮花:一作「絮飛」。

摺疊白話譯文 其一

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楚辭《招隱士》是淮南小山作詞。

請君不要再演奏前朝的歌曲,來聽聽演唱新創作的《楊柳枝》。

其二

城南小路城東郊外,正值早春到來之時,過往行人相逢會面何處沒有楊柳依依?

桃花艷紅李花潔白人都稱讚,這美景還須楊柳助力。

其三

翡翠帷簾輕輕遮掩着宮門,宮裡人在宮殿台階上遙望御河邊的楊柳絲。

御河水面上人面楊柳互相輝映,使長安城裡的少年幾欲抓狂。

其四

金谷園中群鶯亂飛,銅駝陌上春風吹拂。

城中的桃花李花一會兒就凋謝了,怎麼那垂楊柳沒有時限的束縛?

其五

花萼樓前楊柳初種時節,美人在樓上與它比試腰肢。

如今柳條被拋擲在長街上,枝葉露珠如淚不知怨恨誰?

其六

隋煬帝的行宮在汴水一側幾株殘柳配不上明媚的春色。

晚風吹起柳絮像雪花飛舞,飛進宮牆裡去卻不見人跡。

其七

宮前小路京城東門楊柳輕拂,垂下金色絲縷千萬條。

現在把柳條打成同心結,拿來送給遠行的人,他知道不知道?

其八

城外春風吹動酒店旗幟,行人告別已是夕陽西下之時。

長安道上華美樹木數不勝數,只有楊柳寄託相思別離。

其九

柳條輕盈裊娜有美好的年華,舞榭和妝樓處處在她的遮掩下。

春天到頭柳絮飛揚留不住,隨風好好飛去,不知落到誰家?

創作背景

《楊柳枝詞九首》當為劉禹錫晚年所作。舊說是劉禹錫在唐文宗大和六年至八年(832~834年)在蘇州時所作。然據詩意,皆言長安、洛陽風物,恐非蘇州之作。這組詩的風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時期所作《踏歌詞》、《竹枝詞》那樣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了。雖仍標民歌題目,但其中已有較多文人詩的味道。這說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後,逐漸「雅化」的普遍規律。清人王士禎在《詩友詩傳錄》中曾指出《竹枝詞》與《楊柳枝詞》的區別:「《竹枝》泛詠風土,《柳枝》專詠楊柳,此其異也。」《竹枝詞九首》組詩每首隨意取材,而《楊柳枝詞九首》則皆詠楊柳,題材統一;又皆以楊柳擬人或象徵,詠物抒情、言理,手法亦一致。楊柳乃北方風物,詩中明言長安及洛陽金谷園、銅駝陌、煬帝行宮等,可推知是晚年在東西二京時期所作。

劉禹錫晚年與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組詩《楊柳枝詞八首》,其第一首云:「《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劉禹錫的《楊柳枝》組詩九首,就是與白居易唱和之作。[1]

作品鑑賞

《楊柳枝詞九首》都是詠楊柳之作。其將楊柳之體態、風韻、情思以及與楊柳有關的故事與習俗均巧妙地運用於詠楊柳中,且詩歌含情宛轉,風情宛然,聲韻和諧,流麗而多韻味,使人詠之而興味不盡。

組詩首篇是全組詩的序曲,勸人聽詩人改編的新曲,表明了詩人一貫持有的發展創新觀念。首句提到漢樂府橫吹曲中的《梅花落》曲,次句講的是《楚辭》中的《招隱士》篇。《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詠梅花,《招隱士》出自淮南王門下,屢屢詠及桂樹,它們與《楊柳枝詞》(詠柳)都以樹木為歌詠對象,在內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劉禹錫拿它們來與《楊柳枝詞》相比。接着指出《梅花落》《招隱士》這兩個作品畢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現在還是聽改舊翻新的《楊柳枝詞》吧。《折楊柳》原來也是樂府舊曲。樂府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曲,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歌辭》《折楊柳枝詞》,相和歌辭中有《折楊柳行》,清商曲辭中有《月節折楊柳歌》,其歌辭大抵是漢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體來抒寫。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楊柳枝詞》,從白居易、劉禹錫以至晚唐的李商隱、溫庭筠、薛能等的許多作品,卻都用七言近體的七絕形式來寫作,雖然內容仍詠楊柳或與楊柳有關的事物,在形式上確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絕句配樂演唱,七絕尤多。《樂府詩集》都編入近代曲辭,表明它們是隋唐時代的新曲調。

從第二首開始,每首詩都緊扣「楊柳」二字來發揮。其中既有對民間風物的描寫,也有詠懷古蹟之作。

第二首言大千世界萬象紛紜,各具其理又相互依存。第三首寫長安少年春遊,楊柳為之增色助興。第四首讚美楊柳生機蓬勃,洛陽名士雅集,楊柳長助風情。第五首寫楊柳的前後境遇不同,以楊柳依人而易衰,喻人之依附富貴不求自立,終難長久。第六首是懷古詩,以楊柳見證隋之興亡,言世事無常之意;同時借隋煬帝荒淫亡國的教訓,向唐朝統治者敲響警鐘。第七首以楊柳寄託懷人相思之情。第八首言楊柳最知人間別離之事,借寫離別以詠楊柳多情;全詩運用寫意式的筆法簡練地勾勒出一幅「風吹旗動」、「夕陽西下」、「折柳送別」的優美畫面,圍繞自古就開始表達的「惜別」主題,創造出恬靜、淡遠而有情深的美妙意境。第九首寫楊柳的盛衰變化,借楊花柳絮喻漂泊之感;後二句寫春盡絮飛,隨風飄逝,深寓諷喻之意。

這九首詩直接用民歌曲調創作,保持了純正的民歌風味,提高了民歌的藝術水平,既有較豐富的思想內涵,又諧音合律便於傳唱,使雅俗互補,相得益彰,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這正是劉禹錫追求的效法屈原的創作目標。

由於長期的貶謫生活,劉禹錫有機會接觸到湘沅巴蜀的民歌民謠。《舊唐書》本傳雲「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蠻俗好巫,每淫辭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於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在唐代,如此認真地學習民歌並取得卓越成績的,劉禹錫首屈一指。[2]

名家點評

宋代黃庭堅《山谷題跋》:劉賓客《柳枝網》,雖乏曹、劉、陸機、左思之豪壯,自為齊梁樂府之將帥也。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楊柳枝詞》蓋即古《橫吹曲》之《折楊柳》。其詞托意楊柳以寫離情,或感嘆盛衰。今錄禹錫兩首,前者(按指「花萼樓前初種時」)以柳比人,後者(按指「城外東風吹酒旗」)即寫離別,不可何作單純詠物詩看。

其一

宋代王灼《碧雞漫志》:《鑑戒錄》云:「《柳枝歌》,亡隋之曲也。」……予考樂天晚年,與劉夢得唱和此曲詞,白云:「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劉夢得亦云:「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蓋後來始變新聲,而所謂樂天《楊柳枝》者,稱其別創詞也。

其四

宋代范晞文《對床夜語》:白樂天《楊柳枝》云:「陶令門前四五樹,亞夫營里百千條。何似東都正二月,黃金枝映洛陽橋。」劉禹錫云:「金谷園中鶯亂啼,銅駝陌上好風吹。城東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禹錫及張祜)詩皆仿白,獨薛能一首變為淒楚耳。

其五

宋代謝枋得《註解選唐詩》:此首意謂人不能特立,隨時趨勢,以求富貴者,與花萼樓前揚柳何異?……宮人歌舞樓上者,觀楊柳之輕盈裊娜,自恨腰肢之不如,欲與楊柳斗此嬌媚之態,猶人之逢時遇主,大蒙寵幸也……猶人之忤時失勢,擯棄寂寞也。……猶小人失勢,不責己而怨人,雖泣血漣如,亦無益也。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陸時雍曰:自怨語,正是尤人無限。胡次焱曰:此乃夢得自道也:其與議禁中,所言必從,此「花萼樓前初種時」也;降武元衡,罷竇群,斥韓皋,此「美人樓上斗腰肢」也;貶連州刺史,斥朗州司馬,易柳州,徙夔州,此「如今拋擲投街里」也;《問大釣賦》、《謫九年賦》,敘張九齡事,為《子劉子傳》,此「露葉如啼欲恨誰」也。末句乃不敢怨人之飼,「欲恨誰」者,即《易》所謂「自我致寇,又誰咎也」,其悔心之萌乎?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先榮後悴,即柳以見意。

其六

宋代謝枋得《註解選唐詩》:煬帝荒淫不君,國亡身喪,行宮外殘柳數株,枝條柔弱,如不勝春風之搖盪,柳花如雪飛宮牆,似若羞見時人者。隋之臣子仕唐,曾不曰國亡主滅分任其咎,揚揚然無羞噁心,觀觀楊花亦可愧矣。

明代敖英《唐詩絕句類選》:徐子擴曰:只是形容荒涼之態。謝謂羞不見人,非也。李君虞《隋宮燕》詩「幾度飛來不見人」,亦此意。桂天祥曰:絕處味好。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蔣一葵曰:吊亡隋者,多不出此意。如此落句,更出人意表。陸時雍曰:忽入雅調。胡次焱曰:謝疊翁註:煬帝荒淫,國亡身殞,隋之君子仕唐,曾不分任其咎,揚揚然無羞惡之心,觀柳花亦可以愧矣。謂柳花如雪,飛入宮牆,如羞見時人者,此扶植世教,足以立頑廉貪;似「不見人」三字,恐只是《易》所謂「窺其戶,闃其無人」之意。

清代黃生《唐詩摘鈔》:「不勝春」三字正為「殘柳」寫照,若作「楊柳」則三字落空矣。只「不見人」三字,寫盡故宮黍離之悲,何用多言。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似勝李君虞《汴河曲》(末二句下)。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韻遠情深。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不見人」是荒涼之象,宋儒謂改作「羞見人」更佳,其說非是。

清代鄒弢《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梁》:寫楊花寫到花到地,方色空空,喚醒迷夫不少。

清代王文濡《歷代詩評註讀本》:隋煬植柳汴堤,謂之柳塘,故夢得有此作。末句謂宮牆尚在,宮中無人,即柳花飛入,誰人見來?不勝興廢之感。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此隋宮懷古之作,詠殘柳以寫亡國之悲,情韻雙美,寄慨蒼涼,與《石頭城》懷古詩皆推絕唱,宜白樂天稱為「詩豪」也。李益《隋宮燕》、《汴河曲》,與夢得用意同,而用筆遜之。

其八

宋代謝枋得《註解選唐詩》:人之餞別,非驛亭則酒肆,多種楊柳,古人或折柳以贈,或攀柳而悲。長安陌上樹木盡多,管別離者惟有垂楊斗。意謂王公將相位尊權重,其栽培桃李必多;或辭官,或失勢,一旦去國,其門下士終始不相背負者甚少也。

清代黃周星《唐詩快》:扯響楊亦不勝攀折,正見苦無替代耳。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管」字下得妙,視前首「見」字用意更勝。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說得如此有情,真含無限悲苦。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