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水岩》是宋代蒲壽宬的作品之一。

目錄

詩詞原文

泰山有積霤,坤媼乃善藏。 何時發靈秘,一脈流膏滂。 至仁及物意,後世疑濫觴。 螭蟠久懶臥,辟易離電光。 豐隆亦豪舉,夜半驅阿香。 天鼓何處來,大雪驚飄揚。 飛星雜雨射,怒雹翻飆狂。 倚欄兩眼眩,應接俱弗遑。 呂梁三十仞,吾聞老蒙莊。 行歌不憚險,習坎守故常。 峨眉有仙伯,佛跡窺荒唐。 濯足弄海月,戲侮相頡頏。 堪笑失籌人,氣骨何羸尪。 醉呼李太白,欲制芙蓉裳。 此泉願為酒,萬斛輸滄浪。 簡寂耿我夢,九疊迂我腸。 雁盪更詭異,龍湫舞堂堂。 何當寄鵬翼,瞬息天一方。 仙人笑擘脯,滄海觀種桑。 人世彈指頃,萬古天地長。

個人簡介

蒲壽宬,字鏡泉,號心泉,福建泉州人。回族,祖籍阿拉伯,信奉伊斯蘭教,其先祖於南宋初徙居廣州,後定居泉州。蒲壽宬在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出任梅州知州。明代郭棐《粵大記》卷一○記載:「蒲壽宬,咸淳七年知梅州,性儉約,於民一毫無所取。」他愛護百姓,勤於政事,曾勸農,作詩贈程鄉縣令趙委順,以古代七位人格高尚的賢人來共勉。他汲兩瓶曾井水,放置在案右以自警,並建亭於井上。曾井為五代後漢程鄉縣令曾芳所鑿,投藥井內,以預防瘴癘,民受其惠。時人楊圭進士題其亭曰:「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咸淳十年,蒲壽宬秩滿,被宋廷詔任吉州知州,他見南宋氣數已盡,不赴任而返回泉州,隱居法石山。


元末明初張以寧在為蒲壽宬之孫蒲仲昭所作的《蒲仲昭詩序》中說:「蒲為泉故家,自其祖心泉公已以故梅州守察宋國危,遂隱身不出,讀書泉上,遺詩若干卷。」入元後,蒲壽宬「不臣二姓」,是一位具有高尚節操的南宋遺民。他也是一位受儒家文化薰陶很深、漢化程度很高的文人,能詩而被時賢推重,著有《心泉學詩稿》,現存六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其詩曰:「今觀其詩, 頗有沖澹閒遠之致, 在宋元之際, 猶屬雅音。」[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