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一體化發供電管控平台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一體化發供電管控平台公司以自動化、信息化建設為依託,以節能減排,提高運營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為目標,摒棄傳統的「拿來主義」做法,在考察、借鑑大型電廠信息化系統的基礎上,聘請行業專家顧問,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不購置成型的軟件系統。堅持站在巨人肩上創新的原則,技術創新、體系創新,以先進的管理理念,快捷的數字化管理流程,扁平化管理層次,採用定製研發模式,「自主設計、主導實施」,讓軟件公司承擔編碼任務的方式進行建設,研究開發信息一體化發供電管控平台,建立了「生產過程自動化、安全監控智能化、企業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約化」的集團式綜合信息化體系。公司將自動化、信息化融入企業管理[1]各個環節,建立基於工業互聯網+,覆蓋生產全流程十大模塊的信息一體化發供電管控平台。實現發、供電透明化管理,建立生產流程再造的組合管控新模式。

目錄

一、案例簡介

從總部信息中心到電廠WAB應用,各部門和下屬單位作為使用用戶,使用系統權限授予的功能。構架了兩級的扁平式信息一體化平台,減少了約三分之一的軟硬件投資。整個系統具備統一的數據交換功能,做到了「一次錄入,多方共享」,避免產生信息孤島,大大提高了數據的真實性、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了各電廠分別建設系統的費用的產生。系統採集生產控制子系統、設備管理子系統、巡點檢子系統、環保節能閉環子系統、員工培訓子系統等子系統數據,統一整合在總部的數據中心。

公司將自動化、信息化融入企業管理各個環節,建立基於工業互聯網+,覆蓋生產全流程十大模塊的信息一體化發供電管控平台。實現發、供電透明化管理,建立生產流程再造的組合管控新模式,由傳統發、供電生產組織向技術創新精細管控型生產組織轉變,從員工素質、「一專多能」複合型人才培養、安全預控到整個發供電管理流程實現了多維度高效生產管控新模式。

二、案例背景介紹

公司機組設備服役時間較長、成新率比較低;員工結構性技能差異大,運行操控水平參差不齊,能耗高;各電廠管控模式不一,難以滿足目前電廠提效降本、經濟運行的要求。公司盈利能力受環保、人工、材料等成本逐年增加,人工及管理效率低,以及洗煤工藝變化造成的電廠燃料品質降低,制約了發供電效率和節能減排效果的提高。

信息化建設是電力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隨着電力體制改革深化,電力市場形成,以信息化促進自動化,以自動化帶動工業化來推動兩化融合,全面提升電力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決策水平。公司遵循信息無縫共享、平滑擴展、低投入的建設思路,在流程再造、管理創新的環保節能、減員增效的整體目標下,以發電生產和設備管理為主線,對發供電生產的各個環節資源進行綜合平衡優化,在成功實現新型電廠集控運行的基礎上,探索出支持集團化、多地點、多時域的集團式信息一體化平台下的發供電管控新模式。

三、案例應用詳情

1、總體應用框架

將信息化是生產力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發供電企業管理的全過程。形成信息管理「集約化」,績效考核「精益化」、檢修管理「規範化」、數據分析「智能化[2]」、安全監控「預警化」、節能管理「精細化」、培訓學習「自主化」的集團式一體化綜合管理體系。創建基於工業互聯網+的多維度生產管控新模式,實現減人、降耗、降成本、精細化操控、可靠性維修、長周期運行、複合型人員培養,促進高效立體化管理提升,實現效益最大化。

一個平台:集團式信息一體化管控平台

三個體系:刷卡監盤實時績效優化運行管理體系;有源工單可靠性檢維修設備管理體系;電子化巡點檢安全預控綜合管理體系

十個模塊:生產集控、安全預控、實時監測、巡點檢、實時績效考核優化運行、有源工單可靠性檢修、環保節能降耗、內部市場閉環、電子化員工培訓、輔助決策。

2、關鍵技術應用詳情

(1)集團式信息一體化發供電管控架構

為解決發供電應用系統獨立建設,數據無法共享,信息化重複建設,海量的生產管理過程數據未充分利用等問題,根據企業發供電一體化的生產管理特點,採用一體化的平台架構將發供電相關生產管理系統集成在一個基礎平台之上,系統統一部署,統一維護管理,實現了發供電管控一體化。實現了生產與管理的無縫隙對接,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

(2)以優化操控為目標的生產運行管理

以公司現有的生產專網、千兆工業以太網、DCS、PLC等系統為基礎,整合公司現有的生產控制系統,建立統一的實時監控平台,實時採集並長期(至少10年)存儲海量(10萬數據測點)生產過程數據,實現歷史追溯查詢。

充分挖掘實時數據庫功能,分析預測生產工藝數據變化趨勢,分散的業務數據集成分析;

建立基於射頻卡實時操控優化的內部市場績效考核,以優化運行參數,降低超限數量為目標,以實時量化管理為核心,對電廠運行人員的日常工作質量、數量進行合理量化,以監盤質量作為內部績效考核依據,正向激勵運行人員將生產可控參數調整到最佳狀態,實現生產過程趨向最佳工況的智能控制。

(3)以發供電設備可靠性為中心趨於狀態檢修的設備管理

以可靠性為中心,以設備健康為主線的資產管理及狀態檢修管理,改變原有的計劃檢修模式。以設備台賬為基礎,以攜帶檢修工作包全信息的工作單的執行為主線,將設備和生產作業緊密結合,「缺陷、工單、兩票、計劃」實現檢維修作業各環節大閉環和大關聯,正向打開,反向關閉,管理化繁為簡,安全管理環環相扣無漏洞,實現缺陷全過程信息追溯分析、建立全面閉環的消缺管理機制。摒棄傳統巡檢方式數據信息化程度低,紙質巡檢記錄不利於存放、查詢的缺點。採用智能點檢儀實現巡點檢工作智能化、一體化和電子化,通過現場放置射頻卡輔助設備定位,實現到位監督,並與電廠規範化巡檢相結合,指導巡檢人員執行標準化和規範化的工作流程,並可即時反饋缺陷信息,實現故障聯動處理。

(4)智能流媒體安全預控綜合管理

整合安全防衛和生產監視兩類視頻系統,融合模擬、dvr/dvs和網絡三種類型攝像頭共計358個圖像採集,實現生產現場實時圖像監視、異動監測、行為分析、預警聯動和統一認證。

(5)基於E-learning的微課化員工培訓

利用網絡技術,建立了三維動漫交互式培訓與覆蓋「四規一題庫」 的全員數字化多媒體培訓考核新模式。建立完善的培訓管理、在線學習、考試系統。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統一培訓或自主培訓,根據不同專業分別確定培訓內容、時間要求,利用海量共享的優質課件、題庫資源,有針對性組織強化學習,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解決培訓時間難以保證、人員難以集中、效果參差不齊的問題。一人一賬戶對學員整個學習過程都進行詳細的記錄,實現實時員工管理,學習、考核的個性化培訓。促進了員工技能素質的提高和「一專多能」人才的培養。

四、創新性與優勢

本項目的創新性在於:

構建「設備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的「透明化管控平台」,實現生產過程的精確掌控,變事後分析為事前控制,為企業安全穩定生產提供有力保證,為管理扁平化提供技術手段。

通過數學模型自動尋找同工況下最佳運行參數,自動提出優化方向,使運行操控持續接近最佳;實時跟蹤礦井用電負荷,動態掌握供電潮流。自動採集整點測點值,運行日誌電子化,交接班流程化。

運用了視頻分析及算法技術,實現了對監測區域內是否有物體闖入、物體遺棄、物體挪動、出現火焰的檢測並預警分類反饋。實現了實時視頻流的虛擬線圈觸發抓拍、入侵識別。

五、案例應用效益分析

本系統全面提升了發供電系統安全、高效生產技術水平,大幅提升了運行數據應用價值,設備資產管理能力,電廠信息化監測監控能力。自動化、信息化工作融入礦區發供電管理各個環節,不再是錦上添花與信息孤島林立的「擺設品」,實現從員工素質、複合型人才培養、安全預控到整個發供電管理流程的全面數字化管控。信息化與生產組織高效融合,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發供電生產組織創出高效率,實現環保節能、減人提效的總目標。彌補了發供電行業一體化信息建設空白,對行業內外的信息化建設深具推廣示範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