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香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香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丁香

【生境分布】

原產印尼的摩鹿加島及坦桑尼亞的桑哈巴爾島。現主產於坦桑尼亞的桑哈巴爾島及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我國海南省及雷州半島等地有栽培。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乾燥花蕾。丁,有釘之義。因其藥材形似小釘,故名丁子香,簡稱丁香。又名公丁香、雄丁香、支解香。

【藥材歷史考證】

丁香的花蕾,稱公丁香或丁子香,其始載本草為《雷公炮炙論》。丁香的果實,名雞舌香或母丁香。雞舌香的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新修本草》云:「雞舌樹,葉及皮並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棗核,此雌樹也,不入香用。其雄樹雖花不實,採花釀之以成香。出崑崙及交、愛以南。」

《開寶本草》云:「按廣州送丁香圖,樹高丈余,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凋。醫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釘,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本草圖經》曰:「京下老醫或有謂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香,擊破有解理如雞舌,此乃是母丁香。」《本草圖經》又曰:「今惟廣州有之。木類桂,樹高丈余,葉似櫟,凌冬不凋。花圓細,黃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釘子,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謂之母丁香。」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丁香相符,其中花蕾入藥為丁香;果實入藥為母丁香或雞舌香。

【植物形態鑑定】

常綠喬木,高達12m。葉對生;葉柄明顯;葉片革質,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5~12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漸狹下延至葉柄,全緣,側脈多數,平行狀,具多數透明小油點。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花有濃香;花萼肥厚,綠色後轉紫色,萼筒長1~1.5cm,先端4淺裂,裂片三角形;

花冠白色或稍帶淡紫色,基部筒狀,較萼稍長,先端具4裂片,花蕾時作覆瓦狀排列;雄蕊多數,成4束與萼片互生,花絲絲狀,花蕾時向內彎曲;雌蕊1枚,子房下位而與萼筒合生,2室,花柱錐狀,細長。漿果橢圓形,長1~2.5cm,寬0.5~1cm,紅棕色,先端有宿存萼片,香氣濃烈。種子數粒,長方形。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略呈研棒狀,長1~2cm。花冠圓球形,直徑3~5mm,花瓣4,覆瓦狀抱合,棕褐色至褐黃色,花瓣內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後可見眾多黃色細粒狀的花葯。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7~14mm,直徑3~6m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堅實,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1]

【藥材顯微鑑定】

萼筒中部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有較厚角質層。皮層外側散有2~3列徑向延長的橢圓形油室,長150~200μm;其下有20~50個小型雙韌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維管束外圍有少數中柱鞘纖維,壁厚,木化。內側為數列薄壁細胞組成的通氣組織,有大形細胞間隙。中心軸柱薄壁組織間散有多數細小維管束,薄壁細胞含眾多細小草酸鈣簇晶。

粉末暗紅棕色。纖維梭形,頂端鈍圓,壁較厚。花粉粒眾多,極面觀三角形,赤道表面觀雙凸鏡形,具3副合溝。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4~26μm,存在於較小的薄壁細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細胞界限不清,含黃色油狀物。

【採集加工】

當花蕾由綠色轉紅時採摘,曬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

辛,溫。歸脾經胃經肺經、腎經。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內服:1~3g,水煎服。本品與鬱金相畏,不宜同用。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