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峽庫區蠶豆稻茬免耕栽培技術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三峽庫區蠶豆稻茬免耕栽培技術三峽庫區冬季陰冷潮濕,倒春寒災害天氣頻發,其生態條件易誘發蠶豆赤斑病。庫區蠶豆常年因赤斑病[1]流行而導致大面積減產,其赤斑病年平均發生率高達50%,產量損失超過30%,嚴重田塊甚至絕收,蠶豆規模化生產風險極大。

目錄

一、技術名稱

三峽庫區蠶豆稻茬免耕栽培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三峽庫區冬季陰冷潮濕,倒春寒災害天氣頻發,其生態條件易誘發蠶豆赤斑病。庫區蠶豆常年因赤斑病流行而導致大面積減產,其赤斑病年平均發生率高達50%,產量損失超過30%,嚴重田塊甚至絕收,蠶豆規模化生產風險極大。

針對三峽庫區蠶豆赤斑病高發頻發的現狀,開展種質資源和栽培技術創新,攻克蠶豆抗赤斑病育種與抗赤斑病栽培技術難關,在蠶豆育種、蠶豆病害防控和冬閒田利用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發出「蠶豆稻茬免耕栽培技術」,突破了三峽庫區及相似生態區受赤斑病掣肘而難以進行蠶豆規模化生產的瓶頸,還為庫區冬閒田資源利用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法。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選擇「通蠶鮮8號」「渝蠶1號」「渝蠶2號」等蠶豆赤斑病抗性品種。選擇三峽庫區及相似生態區的丘陵平壩或緩坡地區水稻冬閒田,地塊應排灌方便。在水稻收穫前10天~15天,排除田間積水。水稻收穫後及時劃廂開溝,4米開廂,溝寬40厘米~50厘米,溝深30厘米~50厘米。10月中下旬播種,行距70厘米,穴距30厘米。播種方法為點播,每隔30厘米擺放3粒~4粒種子,用腐熟有機肥與細沙土以1:2的比例混合後,每穴取200g~300g蓋種。每畝宜施45%複合肥(N:P2O5:K2O=15:15:15)22kg作基肥,施於種穴旁10厘米。播種後立即噴施封閉除草劑[2]。在主莖5片~6片葉時去除主莖心,促進分枝生長。當田間將近一半的植株莖部已結2莢~3莢,莢長2厘米~3厘米,植株平均有8苔花序時打頂,摘去頂端嫩梢3厘米~6厘米。在蠶豆初花期噴施代森錳鋅,每15天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次~3次預防蠶豆赤斑病。豆莢鼓粒飽滿,籽粒種臍顏色由黃顯黑時進行鮮莢採收;速凍加工用鮮食蠶豆宜在種臍顏色明顯發黑時採收;干籽粒用蠶豆在莢果萎蔫變黑時採收。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核心技術「蠶豆稻茬免耕栽培技術」自2012年以來單獨或作為其他技術的核心內容,多次被遴選為重慶市主推技術。2013年以來在重慶、四川、湖北等三峽庫區周邊地區進行示範、推廣,獲得良好效果。2013-2019年,在重慶市永川區、合川區進行大面積生產示範,平均畝產分別為1000-1300千克。目前該技術正在重慶市蠶豆主產區推廣應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技術將抗性品種與抗逆栽培有機結合,攻克了三峽庫區常年受赤斑病脅迫而難以開展蠶豆規模化生產的困境,還能有效利用庫區冬季低溫、潮濕、寡日照的冬閒田資源,提升稻田複種指數,改善耕地質量,降低來年水稻化肥用量。技術操作輕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突出,尤其適合在我國西南冬季陰冷濕潤的地區推廣應用。

三、適宜區域

重慶、四川、湖北等我國西南冬季陰冷濕潤的冬閒田。

四、注意事項

因技術推廣區域田間濕度大,病害發生重,應嚴格選用蠶豆赤斑病抗性品種,同時控制栽培密度小於6000株/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