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明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明市,地級市,隸屬福建省,位於福建省中部連接西北隅,地處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之間,全市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鄰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龍巖市。2014年三明市根據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批覆的《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做出具體部署,把三明市建設成為福建省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生態文化旅遊勝地和休閒養生基地。 三明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是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及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6年9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三明擁有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是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是全國四個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截至2015年6月,已發現金屬和非金屬礦種79個,已探明儲量的礦種49種,已開發利用的43種。全市擁有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2個世界級品牌和國家級、省級旅遊品牌各50多個,數量和等級名列全省前茅。

2018年,三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3.72億元,比2017年增長7.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1406元,比2016年增長6.9%。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8萬人,比2017年末增加1萬人。[1]

2017年,三明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明位於武夷山脈與戴雲山脈之間,地處閩中和閩西北結合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全境總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與福州市的閩清、永泰毗連;東南鄰泉州的德化、永春;西南接龍巖地區的漳平、連城、長汀;北靠南平地區的邵武、順昌、南平;西北與江西省的石城、廣昌、南豐、黎川交界。

地質地貌

地質

三明市境域地層結構發育完整,自下元古界至新生界共有12個系,37個地層單元包括變質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積岩四大岩類。最古老的岩石層分布於建寧一帶的晚太古代天井坪組,是華夏古陸核的組成部分,代表福建省最古老的岩石層。 由於三明地跨福建三大構造單元,地質結構上存在四條斷裂帶:沙縣—南日島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將樂、沙縣、尤溪等地;永安—晉江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明溪、永安、大田等地;邵武—河源北東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建寧、寧化等地;政和—海豐北東向斷裂帶,貫穿尤溪、大田、永安、沙縣及三明城區。

地貌

三明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北西部為武夷山脈,中部為玳瑁山脈,東南角依傍戴雲山脈。峰巒聳峙,低丘起伏,溪流密布,河谷與盆地錯落其間,全境地勢總體上西南部高,北東部低,海拔最高(建寧白石頂)1858米,最低50米。

氣候條件

綜述

三明境內地處沿海低緯度區,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寧化、清流、建寧、泰寧、明溪、將樂高海拔山區為中亞熱帶氣候;南部、東南部的尤溪、沙縣、三明市區及永安、大田的低海拔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點。境內氣候總特徵是: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半年多東風炎熱多雨,冬半年多東北風寒冷乾燥。由於境內地形差異很大又可造成局部性小氣候,特別是垂直分布的小區域氣候差異更大,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形成上述氣候特徵的主要因素:(1)境內處於福建西部的中段地帶,屬於低緯度區,光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數可達1727.1~1897.5小時,得到較充分的太陽光熱因而氣溫高,同時受海洋影響較大。夏半年,來自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季風可帶來大量水汽,因而雨量充足造成境內夏季高溫多雨;冬半年,北方大陸來的冷空氣到境內已成強弩之末,僅對境內西北部有影響,故境內冬季寒冷乾旱。(2)地形的影響:境內屬中低山地區,地形、地貌、坡向、植被錯綜複雜,其中丘陵與盆谷占43.34%,山地占56.33%,千米以上山峰有454座,大山脈有武夷山脈中段、杉嶺山脈南段、玳瑁山脈北段、戴雲山脈北段,呈北東—南西走向平行分布,造成東西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略呈馬鞍形的地貌態勢,這種地形極大影響了境內氣候,因戴雲山脈與玳瑁山脈的屏障作用形成閩中谷地少雨區。而複雜的地形又造成了山區增溫型氣候與山區降溫型氣候。地形的差異造成盆地與山地氣候明顯差異。

氣溫

氣溫總體上具有四周期變化特點,氣溫1月最低,7月最高,春季趨向上升,秋季下降;氣溫日變化以日出前最低,午後最高。年平均氣溫17℃~19.4℃,南北相差2℃,總體上為西北部低,東南部高,河谷丘地高于山地。最冷月均在1月,各地變化也較大,最低氣溫可達-10℃,最高也不超出10℃,極端低溫可達-11.3℃。最熱月在7月,平均氣溫為27℃~28℃,極端高溫可達40.5℃,平均日較差<10℃。境內四季分明:由南向北,春季從2~3月下旬開始,夏季從5月上旬至下旬開始,秋季從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開始,冬季從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開始。各季持續時間:夏季:北部120~150天,南部150~160天;冬季:北部90~100天,南部僅30~50天;春秋兩季基本上相同,各持續80~100天。建寧、泰寧、寧化秋季特短,僅60天左右。

無霜期可在216~304天之間變化,南部幾縣霜日10~35天,初霜在11月19日至12月15日,終霜在2月11日至3月5日相對較長,北部幾縣相對偏短。≥10℃的活動積溫在4000℃~6000℃之間變化,三明、沙縣兩地比較高,可超過6000℃,450米以上都不適合種植雙季稻。

各縣(市)平均氣溫在18.0℃(建寧)~20.3℃(三明)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明溪、大田正常,將樂、寧化、清流、永安偏高外,其餘各縣(市、區)為顯著偏高~異常偏高。

四季特徵

冬季(12~2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8.3℃(建寧)~12.4℃(大田)之間。西北部各縣除將樂、明溪外均≤10℃,東南部在12℃左右。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永安偏高,尤溪、大田顯著偏高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春季(3~5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18.4℃(泰寧)~20.4℃(永安)之間。西北部各縣除將樂外均≤19℃,東南部在20℃左右。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明溪、大田正常外,其餘各縣(市、區)為偏高~顯著偏高。全市無「倒春寒」天氣、亦無「五月寒」天氣。

夏季(6~8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26.4℃(大田)~28.4℃(沙縣)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將樂、寧化、明溪、永安、大田正常,三明、清流偏高,沙縣、尤溪顯著偏高,建寧、泰寧異常偏高。

秋季(9~11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均正常,平均氣溫在18.5℃(建寧)~21.2℃(三明)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均屬正常。 降水 三明市各縣年降水量平均在1400~2000毫米之間,隨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年平均降水量為1688毫米,屬福建省豐水區,最大年降水量可達2422.4毫米(清流),最小降水量為904.6毫米。由於玳瑁山脈與戴雲山脈的屏障作用,閩中谷地降水量偏少。

三明市各縣降雨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3~4月為春雨季,降水日數較多,而強度弱,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25%~30%;5~6月為梅雨季,降水量多,強度大,占全年降水量的30%~35%,月平均降水日數為15~20天,連續暴雨一般出現在本季;7~9月為颱風、雷雨季,不同地區變化較大,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20%~27%,月平均降水日數為8~15天;10~11月為旱雨季,是全年的乾旱季節,降水量占全年的12%~14%,月平均降水日數為10~12天,最長連續無降水日一般在本季,偶爾也會出現連綿陰雨的爛冬天氣,給冬耕冬種帶來不便。

降水量的相對率,一般雨量較多的2~8月相對變率都在50%以下,而少雨季節的10月至翌年1月的相對變率可大於50%。 日照 三明平均日照時數1727.1~1897.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8%~43%,各月日照時數以7月最高,可達226~272小時,2月最小,為87~99小時,太陽總輻射量在本市比較充足,可達120千卡/平方厘米,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差異,總體呈南部高北部低的態勢。

各縣(市)的日照在1661(大田)~1830(明溪)小時之間,與常年相比,除建寧顯著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為正常~偏多。

冬季(12~2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209(沙縣、尤溪)~296(明溪)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尤溪偏少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春季(3~5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313(清流)~356(建寧)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建寧、泰寧、明溪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夏季(6~8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531(大田)~656(建寧)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建寧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秋季(9~11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463(大田)~544(沙縣)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寧化、明溪、大田正常,沙縣異常偏多,三明、建寧顯著偏多,其餘各縣市為偏多。

水文特徵

2013年全市地表水資為184.48億立方米,折合年徑流深803米,比2012年少37.2%,比多年平均值少14.6%,屬偏枯水年份。三明市各行政分區地表水資源量與多年平均值相比除大田縣、尤溪縣分別偏多7.1%和9.8%外,其他各縣區都偏少,其中,尤溪縣的地表水資源量最多,為31.9億立方米,占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17.3%,該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多9.8%;三明市區最少,為9.46億立方米,占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5.1%,比多年平均值少8.7%。

三明市主要河流沙溪、金溪、尤溪的地表水資源量分別為86.17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9.94億立方米)、52.75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2.35億立方米)、53.46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5.55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值相比沙溪、金溪,分別少22.8%、24.9%,尤溪多13.6%。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4年,三明土地總面積229.65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9.4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48%;園地面積6.9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4%;林地面積183.20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9.77%;草地面積3.4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9%;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5.20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29%;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3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5%;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5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96%;其他土地面積4.19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82%。

礦產資源

三明市礦產資源由於地質構造差異,礦產資源分布不均,造成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煤礦主要分布在大田、永安、清流、將樂等地,且品種單一;鐵礦主要分布在大田、永安等地;金礦主要分布在尤溪、泰寧、建寧一帶;鉛、鋅、銅、硫鐵礦主要分布在大田、尤溪、永安、將樂一帶;鎢礦分布在寧化、清流等地;重晶石分布在永安、明溪等地;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永安、大田、清流、將樂、寧化、三元等地;螢石主要分布在將樂常口、明溪胡坊、清流余朋。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79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49種,主要有:煤、鐵、鉛、鋅、鎢、錫、金、銀、石灰岩、重晶石、螢石、鉀長石、高嶺土、硫鐵礦、藍寶石等。探明儲量的礦區中,大型礦床6個,中型礦43個,已開發利用的礦產43種。

森林資源

三明市林地面積189.4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2.5%,森林覆蓋率76.8%,活立木蓄積量1.15億立方米,毛竹儲量3.8億株,人均林木林地資源居全省第一,是全國少數幾個超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素有「中國綠都」之稱。

水利資源

三明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全年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沙溪、金溪、尤溪。全市集雨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條,其中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5條,都屬山區性河流,水量充沛且季節性變化大,為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519~2044毫米,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三明市水旱災害頻繁,防汛抗旱任務繁重。技術可開發的水能資源244.71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7.0萬人,比2016年末增加2.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1.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9.0%,比2016年末提高1.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93萬人,出生率為15.3‰;死亡人口1.75萬人,死亡率為6.8‰;自然增長率為8.5‰。

家庭戶人口

2015年末,全市共有家庭戶78.74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0.4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8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3.04人增加0.14人。

性別構成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28.0萬人,占50.6%;女性人口為125.0萬人,占49.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9.4下降為102.4。

年齡構成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9.3萬人,占19.5%;15-64歲人口為174.6萬人,占69.0%;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1萬人,占11.5%。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2個百分點, 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個百分點。

民族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9.5萬人,占98.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5萬人,占1.4%,少數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壯族、苗族、滿族、布依族、高山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等。 其中畲族人口數在各少數民族中為最多,占全市總人口比重的1.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