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上海天主教於在明代傳入上海教區。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徐光啟邀請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來到上海傳教,在宅第西側建立了上海第一座教堂。徐氏家屬親友二百餘人受洗入教。明崇禎十年(1637年)傳教士潘國光(意大利籍)來到上海,並於崇禎十三年建立了上海第一座公眾天主教教堂(敬一堂)。

鴉片戰爭期間,意大利傳教士羅伯濟來到上海,在整頓教會的名義下,把一切權力收回到主教和傳教修會手中,中國傳教士在教會內不再擁有權力。上海天主教逐步形成了殖民地性質的教會。

1950年11月,全國天主教界開展反帝愛國運動。1955年,上海天主教界開展反帝愛國運動。1960年成立了上海天主教愛國會,並以民主方式自選自聖張家樹為上海教區主教。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天主教上海教區和上海天主教愛國會恢復工作。1982年開始,教區先後恢復培養神職人員的修道院和培訓修女的女修院。1983年,恢復從事研究和出版工作的光啟社,至今出版各類書籍600餘種。1989年開始,陸續開辦了服務中心、安老院等教會事業,為慈善事業共投入5200多萬善款。1985年開始,上海天主教界開始組團出訪,積極與世界各國和港澳台地區的天主教界開展交流,擴大共識。在上海世博會、進博會等重大活動期間,上海天主教界全力投入,積極整修教堂、組織志願服務、依法開展宗教活動,為海內外信徒和遊客提供周到服務。

上海現有依法登記開放的教堂、活動場所111處,教職人員167人,信教群眾11.92萬。

2020年12月,上海天主教界隆重召開紀念上海市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暨上海教區自選自聖主教60周年座談會,回顧了上海天主教60年來所走過的光輝歷程。上海天主教界人士紛紛表示要繼續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堅持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原則,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與社會主義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目錄

修道院

修道院其實是基督教早期禁欲主義的產物,那時有些信徒通常會在苦修士或其他聖人居住的房子邊結廬,時刻學習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但這種偏極端的方式並不是所有普通人,乃至信徒所理解,為了免去麻煩,這些苦修士逐漸遠離社區居住。

這些遠離社區的苦修士在一起居住、讀書、禱告,時間長了,這些離群的修士就有了自己的社區,這就是修道院的雛形[1]。很多修道院被擴展成建築群,裡面有圖書館、神學院、食堂、宿舍、醫務室,甚至還有對外開放的教堂、穀倉、鐵匠鋪等輔助設施。但無論怎麼變換,只要被叫做修道院,裡面必然有一個(或幾個)單獨的靜修區域,通常不會對外開放,但修道院的修士後來多數可以選擇出去擔任教堂神父[2]或者講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