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海市楊浦區基督教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上海市楊浦區基督教傳入區境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美國浸會先後在楊樹浦路、軍工路建立浸會教堂和浸會神道學院。宣統元年(1909年),美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寧國路建立安息日會亞洲總會,後亞洲總會遷出,成立中華總會。民國以後,外國傳教士又陸續來區設堂,先後有活水福音堂、神召會耶穌堂、五旬節聖潔會、靈源堂。國人自建教堂,始於民國13年(1924年),原虹口區全備福音堂傳道牧師陳寶珊,因不滿外國傳教士歧視中國教徒,憤而自建祈禱會堂,並贊助教徒胡人新設立祈禱第二會堂。此後,建堂的有真耶穌教會滬東分會、自立會合一堂、大連路耶穌堂、中國基督教耶穌堂、祈禱第四會堂。

民國30年(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外國傳教士被日軍關進集中營。安息日會中華總會內遷重慶,部分教堂為應付日軍登記,加入靈工團。抗戰勝利後,外國差會繼續控制浸會教堂與安息日會中華總會。建國後,宗教信仰自由受到政府保護,基督教先後在區境建立祈禱第三會堂、信恩堂、基督徒聚會所、馬玉山路布道所等。

區境基督教會規模以安息日會中華總會為最,浸會教堂次之。其他教堂均是堂小人少,設備簡陋。為擴大影響,浸會辦有滬江大學、滬東公社;安息日會除辦有三育研究社、時兆聖經函授學校外,還設立印刷廠,出版《時兆月報》、《末世牧聲》等宗教報刊,租用電台,廣播「預言之聲」。所屬區會遍及全國,兼轄港、澳、台。區境教徒據建國初統計有3260人,經常參加宗教生活的有1262人,教牧人員(不含外國傳教士)23人,其中牧師8人,傳道15人。

1951年4月,在全國抗美援朝運動影響下,區境基督教徒積極投入基督教自治、自養、自傳革新運動(以下簡稱三自革新運動)。1954年8月,區境各基督教會成立三自愛國運動聯絡組。

1958年8月,基督教徒與教牧人員實行聯合禮拜,集中傳道,設立滬東堂和平涼路聯合禮拜堂。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停止宗教活動,教堂移作他用,教牧人員轉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1979年12月,滬東堂成立復堂籌備組織;1982年12月,正式復堂。

復堂後,該堂教務發展,教徒增加,原有教堂不能適應教徒宗教生活之用,先後在政通路、雙遼新村、滬東新村、安圖新村建立聚會點。由滬東堂統一安排教牧人員,定期到各聚會點主持宗教活動。1990年,滬東堂共有教徒2977人、牧師5人、傳道3人、長老8人。

目錄

基督教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1](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2],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