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名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

別名: 二戰(簡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發生時間: 1939年9月1日

結果: 反法西斯同盟國勝利

性質: 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I,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僕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範圍從歐洲亞洲,從大西洋太平洋,先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 ,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激化了德意日國內矛盾;它們先後在世界各地發動一系列侵略性戰爭。亞洲、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後,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隨後英、法對德宣戰,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蘇聯建立"東方戰線",英法進行"靜坐戰"。德國進攻法國後,英法聯軍被迫敦刻爾克大撤退。法國淪陷後,戴高樂繼續開展對德鬥爭。德國按照"海獅計劃"進攻英國,展開不列顛之戰。德國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侵蘇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對日宣戰。1942年,反法西斯國家通過《聯合國家宣言》等加強團結。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戰敗,成為重要轉折點。9月8日,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戰爭最後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勝法西斯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 二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1]

戰爭序幕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衝擊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併埃塞俄比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英、法最終對意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在經過7個月的抵抗之後,因西方國家的出賣和兩國實力差距過大,埃塞俄比亞寡不敵眾,最終淪陷。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與人民陣線左翼聯盟 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終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獲得勝利,重新在西班牙復辟帝制。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衝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慕尼黑陰謀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國併吞了奧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藉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志第三帝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意志第三帝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範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日本侵華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國聯的積極回應。當時西方大國普遍奉行綏靖政策,意圖通過縱容法西斯的行徑來換取暫時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這場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二戰已經浮現。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形勢的緊張態勢。

戰爭起因

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法西斯獨裁

1922年10月,意大利王國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意大利王國總理,法西斯專政在意大利王國開始建立。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上台,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着手,然後通過天皇制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使軍部實力大大加強。不久,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台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之後,德意志第三帝國、意大利王國與日本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並且干預西班牙內戰。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後增至30個國家。

一戰禍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阿道夫·希特勒開始秘密武裝德意志第三帝國。《凡爾賽和約》就是20年停戰的協議。

隨着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國際聯盟的失敗

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雖然是各國為防止武裝衝突、加強普遍和平與安全而建立國際機構的第一次嘗試,但在實踐中並沒有起到維護和平的作用。它的作用只是幫助大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鞏固了戰後世界體系。受英法兩國的操縱,它缺乏對侵略行為的有力制裁,並且由於美國的缺席,進一步削弱了它的職能。到二戰前國際聯盟已經形同虛設,無力阻止法西斯勢力的擴張。

雙方陣營

軸心國陣營

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地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厄瓜多爾、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特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意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戰後影響

成立聯合國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民族獨立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兩極陣營

華約陣營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大陸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範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北約陣營

二戰後初期,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衝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

科技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製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用於製造作戰武器的科學技術為和平事業服務,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