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為什麼沒人早點告訴我?

內容簡介

人生中的事分為兩類,你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的。

不能控制的包括:已發生的事,你的記憶,別人的感覺,別人怎麼想,別人怎麼說,別人的看法,別人的行為,別人如何回應你,政治決策,全球發展方向,衰老,失去親人,生病,天氣……

能控制的包括:你的行為,你的應對方式,你的價值觀和目標,你的界限,你的信仰,你關注什麼,你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你如何度過休閒時間,你選擇誰做朋友,你的生活方式,你為實現目標而採取的行動,你如何維持身心健康,你怎樣為錯誤行為承擔後果,你如何表達你的需求……

心理治療就是幫助你更好地控制你能控制的事。

這本書中分享的方法是在心理治療中經常使用的,經多年臨床驗證有效,但它們並不專用於治療,而是適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幫助我們了解大腦和身體的工作機制,了解思維是如何運作的,了解如何管理自己的日常心理健康,用更有效的方式來處理情緒,構建強大的復原力,度過人生中的艱難時刻。

作者簡介

朱莉·史密斯(Julie Smith)醫生是一位有十多年診療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她在漢普郡有一家私人診所,在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工作了十年,在社交媒體上擁有超過400萬粉絲,她發布的帖子收穫了2000多萬個贊。

2019年11月,她開始在TikTok上提供關於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臨床驗證有效並切實可行的建議。其中備受關注的視頻之一已經有3200萬的點擊量,BBC聯繫她製作了一個短片來幫助人們應對孤獨,這段視頻被發布在BBC的社交媒體上,僅在Facebook上就被觀看了140萬次。

原文摘錄

當我們對某件事感到焦慮時,最自然的反應就是逃避。我們知道,如果能遠離焦慮,那我們就會感到安全,至少暫時如此。但逃避不僅不會讓焦慮消失,久而久之還會加重焦慮。 大腦就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學習,每當它獲得一種新體驗,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它都會記錄下來,作為支持自己的信念的證據。如果你逃避你害怕的事情,那你的大腦就永遠沒機會收集證據,證明你能夠克服它並生存下來。僅僅告訴你的大腦某件事很安全是不夠的,你必須親身體驗。 你需要說服你的大腦,所以,你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那個行為,次數越多越好。你在大部分時間裡所做的事會成為你的舒適區,所以,要想緩解對某件事的焦慮,就儘可能地多去做這件事。使用這樣的方法來幫助你與焦慮和平共處,久而久之,你的焦慮就會減少。 當我們學會面對那些讓我們感到害怕的事情時,我們會變得更強大。如果能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你會感覺到自己的成長。想象一下,在接下來的五年裡,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理想來做決定,而不是被恐懼控制。 我們會用很多方法來逃避恐懼所帶來的不適。如果你對某個社交活動感到焦慮,你可以通過不去來逃避它;或者在去之前,你給自己灌很多酒,因為喝酒能暫時緩解焦慮,結果就是你會認為下一次參加社交活動之前也需要喝酒。這些尋求安全的做法,都是在以同樣的方式來減輕當下的焦慮,但這麼做並不能讓你在未來不再害怕。實際上,作用恰恰相反,這樣做會加重你以後的焦慮,讓你對這些尋求安全的做法形成依賴,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尋求安全的做法,它們雖然能緩解當下的焦慮,但長期來看,會讓我們陷入困境。 • 逃避:無論是在社交場合、會議室還是其他密閉的空間,當焦慮襲來時,我們都會產生想要趕緊離開的衝動。 • 迴避焦慮:為了不在社交場合露面,你乾脆拒絕別人的邀請;一在會上發言你就覺得緊張,索性就保持沉默——這些做法能讓你立刻得到解脫。「吁,今天我總算不用面對那種感受了。」但你越是想... 我在一個小鎮上長大,年少時的我非常自信。後來,我離開家鄉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城市上大學,卻失去了我本來擁有的自信。我開始變得脆弱,對自己沒信心,也不知道怎樣適應新的環境。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學生活成了新的常態,我也再次一點一點地建立起自信。 畢業後,我在一家成癮治療服務機構做研究員,大學時培養起來的自信似乎又不足了。我必須再次鼓起勇氣,克服脆弱,在新的領域重建自信。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開始臨床培訓的時候,接着就是在我取得資格證書之後,在我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在我開設心理治療診所之後,在我通過社交媒體發表我的作品之後。 每一次角色轉換,我都經歷了從自信滿滿到信心不足的過程,感到自己無比脆弱。自信就像你為自己建造的一個家。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你就要建造一個新的家園。但你並不是從零開始,每一次踏入未知的領域,嘗試新的事物,你都會感到脆弱,也會犯錯,但克服它們之後,你又會重新擁有自信。我們能開始新的篇章,就證明我們可以應對艱難的挑戰。我們帶着勇氣一次又一次地實現自我飛躍,就像表演空中飛人的演員,每次鬆開一條鞦韆索,再去抓住下一條鞦韆索的時候,都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做出飛躍。這些演員很容易受傷,安全也得不到百分之百的保證,但每次嘗試的時候,他們都知道自己有勇氣面對風險。 • 要建立自信,就去你沒有自信的地方 自信與舒適不同。關於自信最大的誤解就是認為自信意味着無所畏懼地生活,而建立自信的關鍵恰恰與之相反——當我們在做對我們很重要的事情時,要允許畏懼的存在。 當我們在某件事上建立起自信時,感覺會非常好,而且想要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但是,如果我們只待在讓我們有自信的地方,只做我們有信心做好的事,那就會限制我們的發展領域,對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恐懼也會增加。要想建立自信,你必須跟脆弱做朋友。自信的人可以坦率地說出自己的脆弱,也不會為自己的脆弱感到羞愧。 只有在我們沒有自信的時候,才有增強信心的機會。當我...

書評

在《大江大河》電視劇中,程開顏撕扯着女兒同學的媽媽,大打出手,嘴裡還嚷着:「你勾引誰呢?一天天的。」

程開顏從小不愛讀書,工作也不求上進。但是,她的丈夫宋運輝卻是個兢兢業業,力求進步的人。所以他事業有成,是化工系統最年輕的副廠長。

隨着兩個人的差距越來越大,程開顏的心態開始失衡。她越來越恐慌,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程開顏整天疑神疑鬼,覺得每個女人都想搶她的丈夫。

這天,宋運輝陪女兒去上課外班,在等女兒下課的時候,忽然想起工作上的事,急急忙忙去給同事打電話,把包落在了公共座椅上。女兒同學的媽媽怕包丟了,於是就拿過來,幫他看着。無巧不成書,剛好程開顏一家來學校接女兒,看到這個情景,才發生了開頭的一幕。


根據《為什麼沒讓早點告訴我》這本書中的觀點,人的想法會影響感受,而感受反過來也會影響思維模式。特別在人的情緒低落時,會出現的思維偏差。

那麼,程開顏就是有了思維偏差,然後影響了她的感受,進而影響了她的行為。她越懷疑宋運輝,就越覺得他做什麼都是在與人曖昧。

《為什麼沒讓早點告訴我》這本書的作者是朱莉·史密斯醫生,她是一位有十多年診療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她說,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思維偏差,而且,當情緒和情感狀態出現波動時,更容易產生思維偏差。理解了什麼是思維偏差,就可以減少思維偏差影響。


她在《為什麼沒讓早點告訴我》這本書中,總結了6種思維偏差,介紹如下:

①讀心式思維

就是指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做出假設。程開顏認為,女兒同學的媽媽抱着宋運輝的包,就說明她與宋運輝關係不一般。他們因為陪孩子上課,經常見面,眉來眼去的,一定是好上了。

②過度概化

指的是用一件事來概括其他事情。當程開顏應自己家人的要求,讓宋運輝幫她的哥哥程千里安排工作,而且,指定要去採購部門。被宋運輝拒絕後,程開顏就抱怨他從來都沒把她和她的家人放心上。

③自我中心思維

指的是想當然地認為別人的觀點和價值觀跟自己的一樣,並通過這樣的視角去評判他人的行為。

當程開顏看到女工程師馮雪華跟宋運輝有說有笑時,非常生氣。於是瞞着宋運輝找到馮雪華,要求她自重,並說,一個沒結婚的單身女人,在男人堆里工作,不能隨便跟人說笑,那樣是不潔身自好。被羞辱的馮雪華一氣之下提出辭職。

④情緒化推理

是指認為自己感受到的一定是事實。

在宋運輝與他的女學生梁思申因工作分歧發生爭吵時,程開顏卻覺得他們是在打情罵俏。當着自己父母與宋運輝理論。她的父親程廠長為了替女兒出氣,向化工部舉報宋運輝與梁思申有不正當的關係。可以想到,宋運輝被拿下,事業從巔峰跌落到了谷底。


⑤必須和應該

就是不切實際的期待。程開顏一方面希望老公事業發達,也能讓她在人前人後,風光無限。另一方面要求宋運輝即便違背原則,也必須幫助她的家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⑥非此即彼思維

是指用絕對的方式進行思考。在程開顏的邏輯中,如果宋運輝愛她,那麼也要愛她的家人,她家人的事,他都要幫忙。如果不幫,那就是不愛她了。


在《為什麼沒讓早點告訴我》這本書中說,思維偏差會讓人的情緒更糟,但如果我們看清楚它的本質,就可以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程開顏要是知道自己的思維有偏差,及時調整,也許就不會跟宋運輝鬧到離婚的地步了。

因此,我們要了解常見的思維偏差類型,時刻記住那只是偏見,不是事實。用開放的心態去看待這些想法,這樣我們就能珍惜眼前所擁有的,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了。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