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到底是功是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庫全書

來自網絡的圖片

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到底是功是過?提起清代古籍,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四庫全書》,其成書過程卻充斥了「血與淚」。據統計,編纂四庫全書時銷毀了對滿清不利的書籍總數,為13600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這裡邊的功過是非究竟如何?《四庫全書》今何在?我們請出國家珍貴古籍評審專家孟憲鈞先生為您破解歷史的謎團?[1]

《四庫全書》是圖書的總括,雖分別收入經、史、子、集四庫,但並未將圖書按其性質和內容進行分類編纂,所以,它是一部叢書。

清高宗弘曆即位第6年,即乾隆六年(1741),下令廣搜天下奇書來充實天府寶藏。乾隆三十七年(1772)又下令各省加強訪求天下書籍,編輯一部大型叢書。四庫全書館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正式成立。據《四庫全書》卷首開列編纂的人,前後共有360多人。四庫館設總裁、副總裁、總閱官、總纂官、總校官,下設相關官員,都是選派當時有學問、有專長的文人擔任。如總纂官是紀昀(曉嵐),這是一位傳奇式人物,尤其在民間,口碑甚佳。清代著名學者朱筠、于敏中、劉墉、戴震、余集、姚鼐、程晉芳、王念孫等都參加過《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

經過10年的艱苦工作,全書終於完成。共收書3503種,79327卷,分裝36304冊,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它內容廣泛,一方面起到了保護和整理古籍的作用,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古書就有500多種。另一方面,《四庫全書》所收書,是經過選擇的,它排斥了許多與統治者思想不合的著作。一切具有民族思想的書、民間流行的文藝作品等都被排斥在外。另外,它還妄改了許多著作的原本。宋明時代與外族鬥爭的著作,或者完全加以排斥,或者將書中內容、字句加以刪改,致使許多書籍失去了原貌。乾隆禁書、毀書,反映在當時刊刻的書目中。乾隆年間,僅官方刊刻的《全毀抽毀書目》、《禁毀總目》、《違礙總目》等就有多種。這些書流傳至今已不多見了。至光緒年間,姚覲元輯為《禁毀書目四種》,這些書目客觀反映了乾隆鉗制思想、高壓統治的實況,既是資料,又是罪證。乾隆時的毀書情況十分駭人聽聞。僅以浙江一省為例,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8年間,就毀書24次,總計毀書530多種,13800多部,所以說,《四庫全書》的搜求、編纂,也是乾隆皇帝進行書籍檢查的一個藉口,因此毀掉了不少古籍,前人評之為「功魁禍首」,我認為,總的來看,還是功大於過吧。

《四庫全書》沒有刻印,只有寫本,最初寫了四部,分藏於北京宮內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奉天(今瀋陽)文溯閣和熱河(今承德)文津閣,稱「北四閣」。北四閣本的裝潢、紙張好,開本大。後來又抄寫了三部,藏於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杭州文瀾閣,稱「南三閣」。南三閣的裝潢、紙張差,開本小。

文淵閣藏本保存完好,現藏台灣;文溯閣藏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日本人掠去,戰爭結束後被蘇聯接收,現存於遼寧。文源閣藏本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火毀,少數流入民間;文津閣藏本原藏避暑山莊,1915年運至北京,現藏國家圖書館;文宗、文匯兩閣藏本在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中被焚毀;文瀾閣藏本咸豐十年(1860)丟失,丁丙、丁申兄弟收集殘書,抄補缺書。光緒六年(1880)重修文瀾閣,民國後繼續抄補四庫全書》的編纂,還有一個「副產品」,這就是給北京市宣南琉璃廠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促使了琉璃廠古文化街的形成。乾隆時,不論是參與編纂《,至1925年終於補齊。

《四庫全書》的學者們,還是各地進京趕考的讀書人都要到琉璃廠來選購文房用品、尋書淘寶。他們的居住之地,就是各地的會館。當時各地的會館大多建在宣南、前門外一帶。據清人《水曹清暇錄》、《宸垣識略》等記載,琉璃廠附近會館雲集,在延壽寺街、楊梅竹斜街、李鐵拐斜街、韓家潭、梁家園、孫公園、南柳巷、北柳巷、前青廠、後青廠等地,到處都有會館。至今還有少數清代會館的遺蹟保存完好。

學子們來琉璃廠是為了找資料、作學問、求功名,而那些四庫館臣們上朝時在四庫全書館裡編纂資料、切蹉琢磨,下朝後又到琉璃廠搜羅奇珍、探討研究。所以琉璃廠實際上成了《四庫全書》的第二編纂處。大批士子學者湧向琉璃廠,不僅促進了琉璃廠古書業的繁榮,也帶動了琉璃廠文房四寶、文玩骨董等其他文化行業的發展,使琉璃廠逐步成為一條文化街了。這倒是勅命編纂《四庫全書》的統治者所始料未及的。[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