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佳佳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發的第三代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 ,誕生於2016年4月。身高1.6米,膚白貌美,五官精緻,初步具備了人機對話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及軀體動作匹配、大範圍動態環境自主定位導航等功能。 在傳統功能性體驗之外,首次提出並探索了機器人品格定義,以及機器人形象與其品格和功能協調一致,賦予「佳佳」[1]善良、勤懇、智慧的品格。


中文名 佳佳 定 義 第三代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 身 高 1.6米 品 格 善良、勤懇、智慧 開發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目錄

發展歷史

中國科大的智能機器人研究始於1998年。「佳佳」「出生」前的2008年,中國科大啟動了「可佳工程」,自主研發包括軟硬件在內的服務機器人整機。「可佳工程」成為中國科大一個跨學科的機器人科研平台。


2010年的深圳高交會上,可佳機器人做了一個演示——讀說明書,用微波爐加熱食品。「可佳」從網上下載微波爐操作的文字說明,通過自然語言理解和語義轉換提取有關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規劃自己的行為,流暢地操縱微波爐加熱食物,包括打開微波爐、把食物放入微波爐、關閉微波爐、按啟動按鈕開始加熱、按停止按鈕結束加熱、打開微波爐、取出已經加熱的食物並送給觀眾。


從2012年起,「可佳」就連續獲獎,其中包括2013-2015年,在國家服務機器人標準測試中連續三年保持測試總分第一等成績。「可佳」成了國際上獲獎最多的智能服務機器人之一,但一個問題開始困擾中科大機器人團隊:一個國際上知名度越來越高的機器人,卻沒有自己的形象,而外國的機器人往往都有比較好的形象設計,「可佳」的形象設計就被研發團隊提上了議事日程。於是就有了後來大家看到的膚白貌美的「佳佳」。


2012年7月,機器人團隊在中科大的女生中徵集「可佳」的形象模特,經過一系列挑選,最後選中了5位女生,她們就成了「可佳」仿人形象的最初原型。經過探討,初步確定了三個要求:善良、勤懇和智慧並把這三個要求應用到「可佳」的形象設計上,在研發團隊看來,現在「佳佳」的形象最能體現善良、勤懇和智慧的「內涵」。


2015年,製作團隊經過多方面調研,在最美科大女生面容的基礎上,對佳佳再次進行改進,並賦予佳佳氣質和品格,確定了佳佳的整體形象。隨後聯合西安一家仿真人雕像公司,最終有了女機器人佳佳的貌美膚白、溫婉機智的樣子。


2016年4月15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中國首台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佳佳」,在傳統功能性體驗之外,中科大首次提出並探索了機器人品格定義,以及機器人形象與其品格和功能協調一致。


外觀特點

「佳佳」漂亮逼真的外貌是由中科大機器人團隊在全校進行海選,5名漂亮的

科大女生最終成為「佳佳」的「臉模」。「佳佳」因此也被科大的同學們親切稱為「校花」

技術特點

人工智能

可佳機器人的最大特色是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前沿技術高度融合的系統性創新。一些被普遍認為難以或無法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如常識推理、詞典等文字型知識的語義轉換等,經過「可佳工程」的改造升級,在可佳機器人身上「大顯身手」。


小毛病

2016年6月27日,參加2016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嘉賓被機器人「佳佳」逗得開懷大笑。在本屆達沃斯論壇上,由於高強度工作,「佳佳」有點過度疲勞,身體有點小小的毛病,「眼睛」只能「凝視」,不能「拋媚眼」了。


應用前景

「佳佳」已參加過不少活動,比如主持2016「首屆全球華人機器人春節聯歡晚會」、與黃子忠共同搭檔主持「誰是棋王」的半決賽。


「佳佳」還將在2016年4月的21日到23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的「2016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首次與大眾見面。在未來適當時候將對全球開放「佳佳平台」,讓更多的研究人員利用「佳佳」,開發出更多更好的特有體驗,「佳佳」也有望應用於商場、營業廳和政府服務大廳等多種服務場所。


2016年1月9日,中國首台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佳佳」亮相上海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發團隊負責人表示:佳佳機器人目前還不能算是產品,機器人在未來應用將在三個層次,第一步是在工業應用上,這也是現在比較常見的一種應用;第二步是應用在公共服務領域,比如銀行、商場等;最後一步才是應用在家庭,也包括醫院、養老中心等。


同類產品

2016年4月14日,廣州某商場出現8名機器人服務土豪買金,這些機器人跟在男子身後,手裡拿着水、外套和毛巾等用品,隨時等候主人差遣。


2016年4月15日,江蘇宿遷市區的一家餐廳推出了機器人送餐服務,這款機器人能夠自動為客人送餐,還能回收空盤、介紹菜品,同時它還會說基本用語,能部分代替服務員為顧客服務。


2016年4月17日,有媒體報道,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5所研發出一款蛇形機器人,可以在管道內部穿梭,今年將「下海」為海底油氣管道做檢測。 另據媒體消息,北京首個機器人產業孵化器落戶豐臺。相關實驗中心負責人表示,未來工業生產中機器人可以代替高危行業崗位和重複性的勞動崗位。此外北京已立項研發「助老」機器人,以應對人口老齡化。


網絡走紅

2017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人形智能機器人「佳佳」作為新華社特約記者,採訪了知名未來學家凱文·凱利,在全球媒體中第一次進行了人機對話。據了解,採訪視頻曝光後迅速在國外網絡走紅,Twitter、Facebook相關活動總瀏覽量近200萬。


參考資料

  1. [1]佳佳 (中國首台交互機器人), 百度百科2018-08-1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