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倪桂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倪桂珍(1869年—1931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川沙(今中國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鎮),川沙鎮中市街36-38號,因排行老三,故又名三姐,父親倪蘊山母親徐光啟後裔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良宋子安母親

倪桂珍 ‎
原圖鏈接[來自百度圖片]
出生 1869年
逝世 1931年
國籍 中國
民族
母校 上海裨文女中
職業 教師
信仰 基督教

倪桂珍[1]>
倪桂珍(1869年—1931年),江蘇川沙(今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鎮)人。1869年生於川沙鎮中市街36-38號,因排行老三,故又名三姐。其父倪蘊山,耶穌教牧師。母親是徐光啟的後裔。

1887年與宋嘉樹結婚,先後生育6個子女: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良宋子安母親

初反對送慶齡與孫中山結婚。

人物經歷

  • 倪桂珍17歲畢業於上海裨文女中,擅長數學,喜愛彈鋼琴,曾留校任教員。1887年與宋嘉樹結婚,先後生育6個子女: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良宋子安母親。初反對慶齡與孫中山結婚,後承認這樁婚事,為女兒結婚補送了一套古樸的家具和百子圖緞繡被面作嫁妝。
  • 她的名字,在中國近代史上與幾個著名的歷史人物緊緊聯繫在一起。她是孫中山的岳母、宋慶齡的母親;蔣介石的丈母娘,徐光啟的第十七代孫女。倪桂珍的母親倪徐氏,是我國最早皈依基督教的明朝大學士、《農政全書》的編著者、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第十七代後裔,史稱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而父輩倪氏一族,亦為餘姚士大夫望屬,其祖先很早從安徽,遷居到浙江餘姚縣定居,形成倪家堰村落。倪家有一部分人繼承了祖上信奉天主教的傳統,幾乎每一代都有男人當了傳教士,另一部分則改信基督教。同時,餘姚地處浙東沿海,宗教影響滲透較早,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餘姚縣城區北城有不少天主教教徒,咸豐九年(1895)英國傳教士岳斐和美國傳教士藺顯理在城區傳授基督教。倪家堰位於北城,她的父親倪蘊山,深受家屬影響從小在家庭虔誠信教,在城區傳教士的影響和他信教母親支持下,在青年時代赴上海天主堂任牧師,先後生下三女一子,倪桂清、倪桂珍、倪桂殊和倪錫慶。她在家中排行0,4歲開始跟老師練習寫字,爾後進私塾,8歲念小學,14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被推薦升入上海斜橋白雲觀美國教會所辦的培文女子高等中學,17歲畢業那年加入耶蘇教,因而結識教士宋嘉樹。她從小擅長數學,喜愛彈鋼琴,懂英文,後曾在教會辦的培文女校任教員。從小在母親的庇護下,膽大過人,處事不變,據倪家後人說:一次與其妹妹桂殊,在上海斜橋邊玩耍,路遇牽狼狗帶惡僕的小混混欲行非禮,厲聲相對,相持間直到校警趕來,小混混才不得不趕緊溜走。同時,由於她的父母親確曾鼓勵和幫助她受到比同時代大多數婦女要來得多的教育原因,有自己主見,從小就敢作敢為,大膽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在當時盛行女子從小纏足的舊風俗時代,沒有纏足,人稱「大腳」,也因家庭由於信仰基督教有關,在她1931年逝世後,宋家為她寫的生平事略中說,「宋家幾代以來都使婦女享有相當平等的地位並且都不纏足。」
  • 倪桂珍是參與辛亥革命勝利的功臣之一,1887年仲夏,十八歲的她與1876年剛從國外回來的二十一歲的宋嘉樹,在上海三馬路與泥橋之間的監理會新教堂舉行了婚禮,對當時餘姚家鄉盛行正統的中國婚俗來說,是一大挑戰,是一個超時代習慣的新式婚禮,倪桂珍的結婚消息傳到餘姚,閉塞的鄉人認為倪桂珍的結婚不是「大紅花轎抬去的」,也沒有三姑六婆的媒人撮合的禮俗程序,都感到不解和迷惘。而她從此,夫唱婦隨,興辦實業,卻演繹了一段中國近代商貿與政治結合的傳奇。
  • 婚後不久,倪桂珍回到餘姚老家,偕同夫君,拜會了同鄉的族鄰。後與丈夫離開上海,赴崑山布道,在崑山一隅,她協同丈夫一邊布道,一邊經商,因布道團團長林樂知的處處刁難,又因群眾不信洋教,教堂、學校屢建屢毀,兩年後重回到上海,次年舉家遷往川沙,賃屋在「內史第」,開始進行獨立傳教,深入社會,體察民情,先後在嘉定、太倉、上海多處建立學校、孩童樂園、施醫診所、創辦工廠、從事教育和實業工作。組建了第一所中國基督教青年會,成為第一個代辦外國煙草、紡織、麵粉機械的商人。1904年,全家又遷回上海江灣,又開辦了阜豐麵粉公司、華美印書館(後成為「商務印書館」),倪桂珍從中協助,當好內助主角。
  • 倪桂珍與宋嘉樹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嚮往祖國的獨立富強,在布道外,積極參與反清鬥爭建立民主政權活動,成為鬥爭活動的重要成員。先後在上海,秘密印刷大量宣傳民主革命的「非法」讀物,包括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多次受到清政府的通緝、暗殺。由於布道聯繫了一大批信教信徒,有廣泛的社交和有口皆碑的好聲譽,才處時時絕處逢生。1894年孫中山偕陸皓東北上上 書李鴻章,途經上海就住在她家裡,從此宋家成了孫中山和革命者的避風港、聯絡點。她與丈夫一起冒着傾家蕩產、滿門抄斬的危險,在她的家裡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主主義的組織「興中會」,建立同盟會聯絡總部,宋嘉樹擔任總司庫,負責經濟方面工作,她成為堅定的支持者,曾無數秘密救援孫中山及黃炎培等革命黨人去日本,在經濟上不惜傾囊相助,抵押工廠、書館,支持丈夫到美國向華僑募捐,資助一次次的武裝起義,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了下了汗馬功勞。1912年元旦,後成為倪桂珍第二個女兒宋慶齡丈夫的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其夫宋嘉樹負責籌建銀行,並任全國鐵路督辦司庫後,她在家打理宋家與社會各界聯繫的一切事務。1913年袁世凱篡權,全家-日本,直至1915年回到上海帶鈎橋。

家庭成員

  • 1889年7月15日,倪桂珍在川沙市南市街的「內史第」內,為宋耀如生下了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孩。倪桂珍與丈夫宋耀如為她起名為宋靄齡。
  • 1893年1月27日這一天,宋耀如夫婦的第二個女兒誕生了。宋耀如夫婦給她取名為慶齡。他們還為她起了個英文名字——羅莎蒙德,是為了紀念恩人里考德牧師的女兒,自己的知己好友羅莎蒙德·里考德。
  • 1894年12月4日,倪桂珍為宋耀如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宋子文,宋子文是倪桂珍在上海教會醫院(同仁醫院)分娩的。倪桂珍生下兒子宋子文後不到一個星期,考慮到宋耀如正忙於工廠的籌建與進口麵粉機的安裝,她讓宋耀如把她與兒子宋子文一起接回浦東川沙家中休養。
  • 1897年3月5日,宋耀如的第三個女兒宋美齡又在上海仁濟醫院出生了。分娩後不到一周,倪桂珍仍堅持要把三女兒宋美齡帶回浦東川沙鎮的家中坐月子。

教子成材

  • 倪桂珍一共為宋耀如生下了三男三女,其中五個孩子是宋家居住在浦東川沙鎮「內史第」時降世的。宋家的子女個個都長得俊美壯健,天資聰明,但是興趣與性格卻各不相同。
  • 倪桂珍視三雙兒女為掌上明珠,並從小就開始向他們傳授知識與教育其做人的道理。
  • 1898年,倪桂珍還是決定把二女兒宋慶齡與大兒子宋子文,送到宋耀如借住「內史第」的街對門秀才諸文伯辦的私塾中去讀書。
  • 1902年初春,倪桂珍請來了川沙城西孫小橋橋家弄的秀才顧元襄(又名顧佐堯)來川沙家中設館,教授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三個孩子讀書。
  • 倪桂珍支持丈夫採用西方文化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但她也從不放棄用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教育孩子。
  • 倪桂珍是一位具有剛強意志的女性,她對自己丈夫的事業竭力支持,對家庭與對孩子們有着強烈責任感。她對兒女的們關心和照顧傾注着一位母親的深深之愛,宋靄齡、宋慶齡與其弟妹們都經常說:「我們的母親,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給我們以快樂而舒適的生活。」「我們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
  • 倪桂珍對6個子女都視為掌上明珠,細心照料,傳授知識。倪桂珍對子女的教育,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一是管教甚嚴,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倪桂珍卻常說「養不教父之過,也是母之過」,她一反「嚴父慈母」的習俗慣例,對子女始終嚴加管教,嚴禁孩子們做有失體統的事情,宋氏三姐妹始終盤着發,即是謹守母訓———女孩永不剪髮的典型例子;二是重視女孩的教育,古語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接受過西學的倪桂珍不相信封建的孔孟之道,她認為女子與男子一樣,都可以成為有作為的公民,為國家作貢獻,她與丈夫共同決定要把子女都送到美國去讀書。《宋氏家族》的作者埃米莉?哈恩說,宋夫人的「做法之所以與傳統觀念更加背道而馳,是因為她簡直像對待男孩那樣對待女孩,她們的女兒們是首先被送出國的」。有如此先進思想的父母,實在是宋氏三姐妹的造化與幸福。宋耀如夫婦的「男女平等」思想及他們對中國慈善事業的貢獻,更使他們的3個女兒感受至深。日後,性格迥異、立場不同的三姐妹皆熱心於中國的婦女運動,並程度不同地從事中國的慈善事業,不能不說受她們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1]倪桂珍_浦東當代人物專題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