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克欽族緬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約100萬左右,主要分布在克欽邦撣邦、實皆省。在印緬邊境和中緬邊境瑞麗江流域以及[[中國]的雲南省也有分布。

緬甸境內的克欽族人,根據1947年的緬聯邦憲法約定的民族邦自決權,1961年組成了武裝組織,截止2018年仍在爭取民族獨立。[1]

克欽族原圖鏈接
  • 中文名 :克欽族
  • 外文名 :kachin
  • 分 布伊洛瓦底江上游山區
  • 信 仰基督教
  • 人 口 :100萬左右
  • 起源地區青藏高原東北民族
  • 特點 ;極善於在山區行動
  • 民族源頭 :氐羌族群的一支後裔

目錄

歷史記載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克欽族是南遷的氐羌族群後裔。克欽族歷史以來保留一種古老的習俗,老人去世後,要請巫師將老人的靈魂起渡回老家,巫師口中念念有詞,一站接着一站念出地名,直到克欽族的老家。

簡介

克欽族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上游(恩梅開江邁立開江塔奈河大盈江瑞麗江)山區,即緬甸北部、中國雲南邊境地區,在印控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

克欽族屬蒙古人種,人體特徵與中國漢族相近,相傳為炎帝分支。「克欽」是他稱,自稱為「景頗」、「班陽」等。[2] 據考,緬甸聯邦的克欽族為外來遷徙民族。截止2018年克欽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轉省臘崩」(平坦的山頂)的傳說。相傳,克欽人的祖先最先生活在蒙古草原南部,後遷至青海湖附近。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青藏高原東部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聯邦境內。

克欽族進入今克欽邦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着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着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高都麗王國,開始與緬族、撣族、克倫族接觸,文化受到影響。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克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克欽語與古漢語在語法和詞彙方面也有明顯關係。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克欽文字為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首先創製,後幾經完善,現已固定成型。克欽族的傳統社會形式為村社制,其基層政權實質上仍為頭人、山官、土司所掌握。

克欽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主要行業有農業、畜牧業、礦產和林產品開採業以及家庭手工業。克欽族的農業分為平原種植、雨季山坡早地種植和梯田種植3種,平原和梯田種植比較固定。主要作物為水稻、玉米、豆類、麥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種植較為粗放,多以刀耕火種、輪歇丟荒的方式進行。主要作物為旱稻、玉米以及套種的瓜果蔬菜。克欽族人飼養牛、豬、雞等動物。飼養的目的不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婚喪嫁娶和敬神的需要。

克欽族人大多相信鬼神和萬物有靈,上層知識分子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克欽人心地善良、性格強悍、豪爽倔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

服飾

男子服飾

克欽族男子服裝一般為對襟圓領的黑色短上衣,下身着筒裙。克欽男式筒裙質地多為棉布,顏色較深。圖案一般為黑底上配有綠色粗格花紋。此外也有着短及膝蓋的寬腳褲或穿長褲的。老年男子喜歡留髮辮,用黑布包頭。年輕人則喜歡用白布包頭。克欽族男子隨身佩有長刀,肩上往往還斜挎着一個挎包。為了驅邪避禍,克欽族男子有紋身的習慣。

女子服飾

克欽族婦女一般穿黑色短衫,下着深顏色的花筒裙,佩戴銀項圈、銀耳環和銀手鐲。婦女上衣往往飾有一排排的銀泡。已婚婦女均包頭。腳穿拖鞋。

有些婦女受住在壩區的撣族婦女的影響,喜好穿緊身白色.上衣,用白布包頭。

飲食文化

大米是克欽人的主食,[[玉米]、大麥、小米、芋頭、豆類等次之。克欽族喜歡用竹筒燒飯,把適量的米和水灌入一段有節的竹筒內,把竹筒口用草或芭蕉葉塞住,放在火塘邊烘烤,等竹筒烤焦後飯也就熟了。這時用刀把竹筒破成兩半,將飯取出即可食用。這種飯緬語叫做「基倒特敏」([[竹筒飯]),吃起來清香可口。在野外煮竹筒飯非常方便省事,只要身帶一把刀,帶上米和取火工具即可。

吃飯時,克欽族人一般不用碗筷,每次進食時都要把食物用樹葉或芭蕉葉分成若干包。不論賓主,不分老幼,每人二包,用手抓食。克欽族人非常喜歡喝酒,不管男女老幼,每人都要隨身攜帶一個裝滿了酒的竹筒或葫蘆殼。凡是婚喪、生子、喬遷新居、舉行目瑙節等,他們都要大喝特喝。克欽人的酒量很大。喝酒時往往不需要下酒菜。

居住文化

克欽族一般將寨子建於海拔1500-2000米的高山上。每個寨子一般為十至幾十戶人家,大的可達百餘戶。為了防火,克欽人的住房互不相接。各寨之間相隔近則半里遠則十多里。克欽族人的房屋為長方形,分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房屋頂一般為人字形架構。

克欽族老百姓的住房稱為「蔭達」,山官、土司的住房稱為「騰努」。住房的稱呼雖然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蔭達」與「騰努」的區分在於騰努里裝飾有太陽、月亮的圖案,供養着「瑪岱」天神。除少數山官、杜瓦(土司)住瓦房外,一般百姓都住竹木結構的茅草房。一般而言,克欽人的住房多建在山坡上,一邊接地,一邊架空。也有建在離地面二三尺高的木樁上的。克欽族認為如此建房既可防潮,又可防蛇。克欽族房屋全用粗大的樹幹作為支架,地板多由剖開的竹子綑紮而成,牆則用粗竹蓆隔出。房子前面安放有進戶入室用的木樓梯。

傳統的克欽族房屋設有安放祖先及神靈牌位的「鬼房」。鬼房的柱子上要懸掛一條紅綠巾和一些牛頭,鬼房不允許外人進去。克欽族傳統民宅一般開有前後兩個門,前門為活人出入之用,後門是專門為鬼魂而開設的。客人要是誤入鬼門,主人便認為是奇恥大辱,要罰這個走錯門的客人殺牲祭祀,以安鬼神。

此外,有些克欽族人家還專門設有一間稱為「英拉達」的少女住房,也有將貯存糧食的房間臨時當「英拉達」用的。克欽族的房屋最多只住七八年,之後他們便要重新蓋房。克欽族人常常是一家蓋房多家相助。小的房屋一般一天就能完成,大房子兩三天也能建完。建房時,主人不僅要用白酒、米酒和飯菜招待幫忙者,而且還要送給作為主要建房者的木匠師傅一個舂米錘和一付三腳鍋架。新屋竣工後,要請巫師用兩片干竹片磨擦生火,燒起大火塘,然後要用大火塘的火點燃其它各個火塘,以此表示婦女們可以開始在新屋內煮飯燒水了。入住新房時,克欽族人還要舉辦慶祝儀式。

家庭習俗

家庭是組成克欽族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在克欽族[3] 家庭中,父親是一家之主。女兒成年出嫁後,要離開父母與丈夫一起生活,她也不再是父母家庭的成員。長子婚後雖然與父母分開組成新的家庭,但仍是父母家庭中的成員,可以供奉父系的祖先,繼承父系的傳統。幼子即使結了婚,也仍要與父母住在一起,並與父母一起在地里勞作。

在特權世襲和遺產繼承方面,克欽族家庭十分注重遵循父母意願和傳統習慣。一般來說,只有男孩子才有世襲的權利。按克欽族的古老習俗,在施行「貢薩』』(封建主制度)和「貢勞」(非封建主制度)制度的地區,由幼子世襲特權,而在施行「貢堯貢灑」(民主制度)制度的地區,則由長子世襲特權。當地的首領由當地民眾認可的「杜瓦」世襲者充任。由於幼子享有特權,可以世襲「杜瓦」,所以享有舉辦目瑙節、敬天神、接受民眾送來的獵物和穀物的權力。

依照傳統,非幼子可以在父親的領地內重新開一塊地生活,自己當「杜瓦」:也可以到其他的某一個「杜瓦」的屬地,給當地的首領送些禮物,請求得到一塊土地重新建立村落,成為「杜瓦」。但他不能享有父親的特權和繼承遺產。父親去世,財產須由幼子繼承。若幼子未成年,則母親和其他家庭成員有義務繼續撫養他。如果死者沒有兒子或幼子是非婚者,則由其養子或者是其最小的弟弟繼承遺產,也可以由其侄子按由小到大的順序來繼承。此外,死者的妻子也可以繼承遺產.但她必須與死者的兄弟結婚。如果她與其他人結婚則會失去繼承權。在施行「貢堯貢灑」制度的地區,一般要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繼承遺產。

克欽族人的親戚分為三種:兄弟種、姑爺種和丈人種。兄弟種指父親、祖父、曾祖父等生育的子女,姑爺種指家族中女子丈夫的親戚,丈人種指母親、祖母、曾祖母的親戚。這三種關係構成了克欽族人的血緣和親緣關係。這種親戚關係對克欽人的婚姻很有影響。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