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啡肽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內啡肽(endorphin),亦稱安多芬或腦內啡,是一種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它是由腦下垂體和脊椎動物的丘腦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 。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鎮痛劑。利用藥物可增加腦內啡肽的分泌效果。

內啡肽是體內自己產生的一類內源性的具有類似嗎啡作用肽類物質。 這些肽類除具有鎮痛功能外,尚具有許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調節體溫、心血管、呼吸功能。內啡肽是具有嗎啡樣活性的神經肽的總稱。

發展歷史

在1975年,腦內啡分別由兩組獨立的研究人員同時發現。

蘇格蘭的約翰‧休斯(John Hughes)及漢斯‧科斯特利茲(Hans Kosterlitz)首次由豬只的腦袋中發現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種腦內啡。當時他們稱它為enkephalins(由大腦的希臘文εγκέφαλος 變化而成)。

同一時間,另一組美國研究人員Rabi Simantov和Solomon H. Snyder在牛的腦袋中發現腦內啡。埃里‧西門(Eric Simon)(日後發現人類體內的嗎啡受體)把它稱為腦內啡,是內生嗎啡的縮寫。事實上嗎啡本身並不是肽,但近期的研究發現,人類或動物的肌肉細胞組織能產生嗎啡。

已經發現的有亮氨酸-腦啡肽、甲硫氨酸-腦啡肽、α-內啡肽、β-內啡肽等多種。這些肽類除具有鎮痛功能外,尚具有許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調節體溫、心血管、呼吸功能。

內啡肽是可以與腦內的嗎啡受體發生特異的結合而起類似嗎啡作用的內生肽(嗎啡樣肽)的一種。含於脊椎動物的神經細胞中。從哺乳類的腦提取出來的α-en-dorphin具有H-Tyr-Gly-Gly-Phe-Met-Thr-Ser-Glu-Lys-Ser-Gln-Thr-Pro-Leu-Val-Thr-OH這樣的一級結構,而γ-endorphin有H-Tyr-Gly-Gly-Phe-Met-Thr-Ser-Glu-Lys-Ser-Gln-Thr-Pro-Leu-Val-Thr-Leu-OH結構,β-endorphin分子量更大一些,由31個氨基酸殘基組成。被認為與腦啡肽一起參與神經傳導。在無脊椎動物神經中也存在具有免疫學的同樣反應的物質。此外,可能內啡肽及腦啡肽和脂[肪]酸釋放激素、副腎皮質激素和黑素細胞激素等具有共同的前體。

內啡肽是體內自己產生的一類內源性的具有類似嗎啡作用肽類物質。是內(endogenous)和嗎啡(morphine)的縮略詞。內啡肽可包括α-內啡肽、β-內啡肽、γ-內啡肽、蛋氨酸-腦啡肽、亮氨酸-腦啡肽、強啡肽A、強啡肽B等,都具有很強的類嗎啡活性。蛋氨酸-腦啡肽的氨基酸序列為酪氨酸-甘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腦啡肽第五個氨基酸不是蛋氨酸而是亮氨酸。α、β、γ-內啡肽分別為11肽、31肽、18肽,它們的前五個氨基酸序列與蛋氨酸-腦啡肽的五肽相同。這類肽具有很強的生理功能。向動物腦室中注射內啡肽,可引起全身深度失去痛覺,體溫下降,行為變得木僵。再施以嗎啡拮抗劑納洛酮(naloxone),不再有上述失痛感覺。內啡肽誘導出的行為表明,這些肽可能參與感情應答的調節作用。

從垂體中分離出的內啡肽,其代表為β-內啡肽及鎮痛作用更強的強啡肽。它們都屬於內源性阿片肽,是機體抗痛系統的組成部分,具有生理意義。

當機體有傷痛刺激時,內源性阿片肽被釋放出來以對抗疼痛。在內啡肽的激發下,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免疫系統實力得以強化,並能順利入夢,消除失眠症。

內啡肽也被稱之為「快感荷爾蒙」或者「年輕荷爾蒙」,意味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

類型

內啡肽有α、β、γ、δ四種類型。其中 β內啡肽大量存在於垂體中。腦啡肽是內源性阿片樣物質中兩種特殊的五肽化合物 :亮氨酸和甲硫氨酸腦啡肽,含有與嗎啡相似的活性基團。在離體突觸阿片結合測 定中,腦啡肽、α內啡肽和γ內啡肽具有同嗎啡一樣的活性,而β內啡肽的活性則 5~10倍於嗎啡。內啡肽的鎮痛作用只在大腦內給予時方能見到,但尚未證實外周 給藥是否有鎮痛活性。內源性肽類物質、阿片受體和內啡肽神經元共同組成了內啡 肽系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