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繹

劉繹(1796年-1878年),字瞻岩。江西永豐人。少時即以文章聞名鄉里,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參加府、院試,補博士弟子員。道光十五年(1835年)狀元(成為江西最後一名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另有同名新華社記者劉繹。

目錄

簡介

劉繹[清](公元一七九七年至一八七八年)字瞻岩,江西永豐人。生於清仁宗嘉慶二年,卒於德宗光緒四年,年八十二歲。

生平簡介

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入直南書房。十七年,提督山東學政。事竣,溫旨詢問家世,命侍父母居直廬。尋以親老乞歸里。性至孝,主講鷺洲書院,去家百餘里,每月必一歸省。咸豐初,廷臣交薦,詔入京,父巳歿,召對,仍以母老陳情歸。太平軍陷郡邑,奉母避山中。朝命加三品銜,督辦江西團練,不辭勞瘁,多所保全。旋丁母憂歸。終制,召入京,年七十,以老疾辭。後終於家。繹與祁寯藻(1793~1866)相契,工詩文,著有《存吾春齋文鈔》十二卷,詩鈔十三卷,《崇正黜邪論》一卷,均《清史列傳》傳於世。

參與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其間,力主嚴禁鴉片,列舉鴉片之害:「官吸之則廢事,兵吸之則廢守。富者敗家,貧者喪身。」對於治理國家,則重視培養元氣,「其要在乎得人才,固民心。上無言利之臣,則賢才進;下無貪暗之吏,則問閻安。元氣之復,必由於此。」並提出防禦英軍的謀略,主張對入侵長江的英艦「沿江固守」,耗其糧食、彈藥,斷其歸路,然後聚殲之。戰爭失敗後,劉繹上書戶部尚書祁雋藻,反對賠償煙價與戰費。認為治國應先培元氣,關鍵在於得人才,固民心。同治年間江西巡撫劉坤一修《江西通志》,委繹任總纂。《永豐縣誌》《吉安府志》也相繼編修,繹均被委為總纂。三志於同光之際先後修成,而繹已屆垂暮之年,他在《八十自序》中說:「平生進未嘗有一日詭遇,退未嘗有一日暇逸。」

治學與教育

繹與生徒講學,不涉偏激,不落虛空,一以省察躬行為本,不專以文藝論優劣。繹生平為文,決不隨意,下筆必求合「立言」之旨。要求情真,言之有物。主張「不事摹仿,不求工巧。自然流露,若不容己。則雖詞淺旨近,往往見其真焉。」論詩主張「作詩不必規規唐宋,惟其真而已。」文與詩均強調一個「真」字。擅長書法,主講白鷺洲書院時,所撰「鷺飛振振兮,不與波上下;地活潑潑也,無分水東西」聯,鐫刻於書院門前石柱上。嵌於鐘鼓樓的匾額「卉青原台」字,亦為其手跡,至今猶存。著有《存吾春齋文鈔》12卷、《存吾春齋詩鈔》13卷,另有箋經評史及語錄等未編輯的遺文數十萬言。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