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邵
國籍 中國

劉邵,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人。漢末三國時期大臣、思想家和政治家。[1]

漢獻帝時,進入仕途,初為廣平縣計吏,歷任太子舍人、秘書郎等。曹魏建立後,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陳留太守,封為關內侯。正始年間,去世,追贈光祿勛。 學問詳博,通覽群書,曾經執經講學,成為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

參與編纂類書《皇覽》,制定《新律》,編寫《人物誌》品評人才。 著有《趙都賦》《許都賦》《洛都賦》等,多已亡佚。目前僅見《趙都賦》、《上都官考課疏》,收入於《全三國文》中。

人物經歷 

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今屬河北)人。官至尚書郎、散騎常侍,賜爵關內侯。受詔搜集五經群書,分門別類,纂為《皇覽》。又與議郎庚嶷、荀詵等共同制訂律令,作《新律》十八篇,著《趙都賦》、《律略論》。魏廢帝時,專事執經講學。所著《人物誌》,討論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問題,以為人「稟陽陰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從人之形質,可觀察其才性。對人性、才能和形質等分析甚詳,反映漢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之趨勢,開魏晉士大夫品鑑人物的清淡風氣。所著有《法論》等。約生於東漢建寧年間,卒於魏正始年間。官至散騎常侍。著《人物誌》,探討了人才選拔的標準原則問題。他認為,識人不僅應聽其言,而且應觀其行;不僅要看其外貌,而且要看其內在氣質。他把人物分作「三材」、「十二流品」,認為聖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等等。他還用道家的無名解釋儒家的中庸,表現出儒道合流的傾向。他的思想是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

主要成就

漢末魏初是社會思潮的轉變時期,由於儒家思想的衰落,出現了儒、道、名、法競起與合流的趨勢。又因為曹操重刑名,更促進了名家和法家思想的流行,使得人物品題(「月旦評」)由對具體人物的評論,發展到人物才性高下標準問題的討論。劉劭的《人物誌》反映了這一思想特點,對評論人物才性的原則和標準進行了比較廣泛深入的討論,為當時哲學思想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他認為,對人物的認識不僅應聽其言,而且應觀其行,說「必待居止然後識之」;人稟陰陽以立性,由於每個人稟受的氣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才性。他根據才性高下,把人物分成五等;聖人、德行(與「聖人」比,是「具體而微」)、偏材(有一方面特長)、依似(表面上有一方面特長,而實無)、間雜(「無恆」的人)。他認為,「聖人」是最高的人格。「聖人」以中庸為其德,說:「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咸而不鹼,淡而不醇,質而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為節。」劉劭用道家的「無名」解釋儒家的「中庸」,表現出儒、道合流的傾向。他的思想是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

史書記載

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人也。建安中,為計吏,詣許都。太史上言:「正旦當日蝕。」劭時在尚書令荀彧所,坐者數十人,或雲當廢朝,或雲宜卻會。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猶占水火,錯失天時。《禮記》曰:諸侯旅見天子,及門不得終禮者四,日蝕在一。然則聖人垂制,不為變豫廢朝禮者,或災消異伏,或推術謬誤也。」彧善其言。敕朝會如舊,日亦不蝕。

御史大夫郗慮辟劭,會慮免,拜太子舍人,遷秘書郎。黃初中,為尚書郎、散騎侍郎。受詔集五經群書,以類相從,作《皇覽》。明帝即位,出為陳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稱之。徵拜騎都尉,與議郎庾嶷、荀詵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論,遷散騎常侍。時聞公孫淵受孫權燕王之號,議者欲留淵計吏,遣兵討之,劭以為「昔袁尚兄弟歸淵父康,康斬送其首,是淵先世之效忠也。又所聞虛實,未可審知。古者要荒未服,脩德而不征,重勞民也。宜加寬貸,使有以自新。」後淵果斬送權使張彌等首。劭嘗作趙都賦,明帝美之,詔劭作許都、洛都賦。時外興軍旅,內營宮室,劭作二賦,皆諷諫焉。

青龍中,吳圍合肥,時東方吏士皆分休,征東將軍滿寵表請中軍兵,並召休將士,須集擊之。劭議以為「賊眾新至,心專氣銳。寵以少人自戰其地,若便進擊,不必能制。寵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騎三千,軍前發,揚聲進道,震曜形勢。騎到合肥,疏其行隊,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賊後,擬其歸路,要其糧道。賊聞大軍來,騎斷其後,必震怖遁走,不戰自破賊矣。」帝從之。兵比至合肥,賊果退還。

時詔書博求眾賢。散騎侍郎夏侯惠薦劭曰:「伏見常侍劉劭,深忠篤思,體周於數,凡所錯綜,源流弘遠,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故性實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靜之人慕其玄虛退讓,文學之士嘉其推步詳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數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篤固,文章之士愛其著論屬辭,制度之士貴其化略較要,策謀之士贊其明思通微,凡此諸論,皆取適己所長而舉其支流者也。臣數聽其清談,覽其篤論,漸漬歷年,服膺彌久,實為朝廷奇其器量。以為若此人者,宜輔翼機事,納謀幃幄,當與國道俱隆,非世俗所常有也。惟陛下垂優遊之聽,使劭承清間之歡,得自盡於前,則德音上通,煇燿日新矣。

景初中,受詔作都官考課。劭上疏曰:「百官考課,王政之大較,然而歷代弗務,是以治典闕而未補,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聖之宏略,愍王綱之弛頹,神慮內鑒,明詔外發。臣奉恩曠然,得以啟蒙,輒作《都官考課》七十二條,又作《說略》一篇。臣學寡識淺,誠不足以宣暢聖旨,著定典制。」又以為宜制禮作樂,以移風俗,著樂論十四篇,事成未上。會魏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執經講學,賜爵關內侯。凡所選述,法論、人物誌之類百餘篇。卒,追贈光祿勛。子琳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