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刺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刺楸〔拉丁學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別名:鼓釘刺(浙江土名),刺楓樹(江西土名),刺桐(湖南土名),雲楸(河北土名),茨楸、棘楸(吉林土名),辣楓樹(廣東土名)。刺楸傘形目,五加科植物,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小枝具粗刺。葉在長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堅紙質;葉片近圓形,裂片三角狀圓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上面綠色;傘形花序合成頂生的圓錐花叢,花絲細長,果實近於圓球形,扁平。花果期7~10月。 [1]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小鼠腹腔注射皮的氯仿和甲醇提取物1000mg/kg,出現活動減少、眼瞼下垂、四肢無力、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抑制、死亡。從心材中分離出一種皂甙,殺白蟻作用強。刺楸樹幹灰色,長縱裂,布有粗大硬棘刺。刺楸木材質硬,木理通直,供建材,家具鐵路枕木用。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朝鮮,蘇聯西伯利亞地區,日本也有。生于山地疏林中。種子含油量約38%,供制肥皂等用;樹皮及葉含鞣質;根皮及枝入藥,有清熱祛痰、收斂鎮痛之效。

  • 中文學名 :刺楸
  • 拉丁學名 :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idz.
  • 別 稱 :鳥不宿、釘木樹、丁桐皮
  • 界'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  :傘形目
  •  :五加科族多蕊木族
  •  :刺楸屬種刺楸
  • 分布區域 :四川、江蘇、浙江、安徽、貴州等地

形態特徵

刺楸(原變種)落葉喬木,高約10米,最高可達30米,胸徑達70厘米以上,樹皮暗灰棕色;小枝淡黃棕色或灰棕色,散生粗刺;刺基部寬闊扁平,通常長5-6毫米,基部寬6-7毫米,在茁壯枝上的長達1厘米以上,寬1.5厘米以上。葉片紙質,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圓形或近圓形,直徑9-25厘米,稀達35厘米,掌狀5-7淺裂,裂片闊三角狀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不及全葉片的1/2,茁壯枝上的葉片分裂較深,裂片長超過全葉片的1/2,先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面深綠色,無毛或幾無毛,下面淡綠色,幼時疏生短柔毛,邊緣有細鋸齒,放射狀主脈5-7條,兩面均明顯;葉柄細長,長8-50厘米,無毛。

圓錐花序大,長15-25厘米,直徑20-30厘米;傘形花序直徑1-2.5厘米,有花多數;總花梗細長,長2-3.5厘米,無毛;花梗細長,無關節,無毛或稍有短柔毛,長5-12毫米;花白色或淡綠黃色;萼無毛,長約1毫米,邊緣有5小齒;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約1.5毫米;雄蕊5;花絲長3-4毫米;子房2室,花盤隆起;花柱合生成柱狀,柱頭離生。 果實球形,直徑約5毫米,藍黑色;宿存花柱長2毫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葉形多變化,有時淺裂,裂片闊三角狀卵形,有時分裂較深,裂片長圓狀卵形,稀倒卵狀長圓形,長不及全葉片的1/2;茁壯枝上的葉片,分裂更深,往往超過全葉片長的1/2。[2]

栽培技術

刺楸的繁殖以播種為主,在秋季果實成熟後採摘,取出種子進行沙藏,第二年的春季進行室外畦播。此外,也可用根插繁殖。 野生刺楸除種子繁殖外,主要靠地下橫走莖繁殖。在人工栽培中,多採用扦插,壓條和種子繁殖的方法,但生根困難,處理時要求條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種子繁殖。種子繁殖方法簡單易行,並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苗子。

種子處理

刺楸的種子最好在秋季收穫期間進行生穗選,選留果粒大、均勻一致的果穗作種用,單獨乾燥和保管。乾燥時切勿火烤、炕烘或鍋炒。可曬乾或陰乾,放通風乾燥處貯藏。

於結凍前將選作種用的果實,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漲起時搓去果肉。刺楸的秕粒很多。出種率60%左右,在搓果肉的同時可將浮在水面上的秕粒除掉。搓掉果肉後的種子再用清水浸泡5-7天,使種子充分吸水,每隔兩天換一次水,在換水時還可清除一部分秕粒。浸泡後撈出控干與2-3倍於種子的濕砂混勻,放入室外準備好的深0.5米左右的坑中,上面覆蓋10-15厘米的細土,再蓋上柴草或草帘子,進行低溫處理。翌年5-6月即可裂口播種。處理場地要選擇高燥地點,以免水浸爛種。 2月下旬將種子移入室內清除果肉,拌上濕砂裝入木箱進行砂藏處理,其溫度可保持在5-15℃之間,翌春即可裂口播種。 [4]

解除休眠

為了找到解除種子休眠的最佳方法,黃玉國等先後對刺楸種子胚休眠、抑制物質、內源激素在刺楸種子層積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及其在種子休眠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

  1. 刺楸種子的休眠屬於複雜的形態一生理休眠類型,休眠期6個月以上,種子成熟時,種胚尚未分化完全,需先溫暖層積,完成胚的生長與發育,然後轉入低溫層積,種子才能解除休眠,即種胚必須經所謂的形態後熟和生理後熟2個不同的階段,種子才能獲得萌發能力。
  2. 刺楸種子中的酸性和中性抑制物的主要成分分別為脫落酸和香豆素,二者對已解除休眠刺楸種子的萌發和胚根生長有較顯著的抑制效應,其作用主要限於對胚分化與生長。
  3. 刺楸的果皮、種皮和種仁各部位均含有這2類抑制物質,且種子在貯藏過程中會發生抑制物質由外(果皮和種皮)向內轉移。
  4. 在層積後熟,隨溫暖層積的進行,脫落酸和香豆素水平迅速減少,種子完成形態後熟時,脫落酸含量降到最低水平,而香豆素在種子完全形態後熟後,在轉入低溫處理1個月時,才降至最低水平。
  5. 除了脫落酸和香豆素外,在種子層積的不同階段又相繼出現赤霉酸、吲哚乙酸和玉米素等內源植物激素,激素的相對水平對刺楸種子休眠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6. 根據激素含量的變化,可將刺楸種子整個後熟過程分為3個階段:階段I以脫落酸、香豆酸和吲哚乙酸水平迅速減少為主要特徵;階段Ⅱ主要表現為赤霉酸和玉米素含量的上升;階段Ⅲ各種激素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種子的休眠與否可能主要取決於階段Ⅱ的狀況。

在上述應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遼寧和吉林的林業科技人員對解除刺楸種子休眠、催芽、發芽溫度和育苗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發現對鮮種經階段變溫催芽試驗,使其完成形態生理成熟後,置氣干狀態下貯藏一段時間,播種前稍經催芽,發芽率達28%以上,而選後的種子發芽率達53%;其催芽處理的方法除了階段變溫外,還有窖藏催芽和晝夜變溫等;刺楸種子混沙後先置10~20℃ 暖溫處理3個月,後轉0~2℃低溫處理2個月,其最適的發芽溫度為l5℃ 。

育苗播種

育苗田的選擇:育苗田可選擇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質壤土。育苗以床作為好,可根據不同土壤條件做床,低洼易澇,雨水多的地塊可做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高燥乾旱,雨水較少的地塊可做成平床。床土要耙細清除雜質,每平方米施腐熟廄肥5-10千克,與床土充分攪拌均勻,摟平床面即可播種。

播種時期和方法: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種經過處理的種子,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0厘米,覆土1.5-3厘米。每平方米播種量30克左右。也可於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種當年鮮籽,即選擇當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飽滿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控干後即可播種。

可在春季進行移栽,栽種時施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栽後澆透水,平時管理較為粗放,天氣乾旱時注意澆水,每年秋末落葉後在根部周圍開溝施一次腐熟的有機肥,並澆足封凍水即可安全越冬。其病蟲害主要有刺蛾褐斑病,應注意防治。 [

苗田管理

播種後搭1-1.5米高的棚架,上面用草簾或葦簾等遮蔭,土壤乾旱時澆水,使土壤濕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撤掉遮蔭簾,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⑴選地: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林緣地或熟地,以腐殖土和砂質壤土為好,選好地,每公頃施基肥20-30噸,整平耙細備用。

⑵移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行株距120厘米×50厘米,為使行株距均勻,可以拉繩定穴,在穴的位置上做一標誌,然後挖成深30-35厘米、直徑30厘米的穴,每穴栽一株。栽時要使根系舒展,防止窩根與倒根,栽後踏實,灌足水,待水滲完後用土封穴。15天後進行查苗,沒成活的需進行補苗。

主要價值

觀賞

刺楸葉形美觀,葉色濃綠,樹幹通直挺拔,滿身的硬刺在諸多園林樹木中獨樹一幟,既能體現出粗獷的野趣,又能防止人或動物攀爬破壞,適合作行道樹或園林配植。此外,刺楸木質堅硬細膩、花紋明顯,是製作高級家具、樂器、工藝雕刻的良好材料。刺楸樹根、樹皮可入藥,有清熱解毒、消炎祛痰、鎮痛等功效。刺楸春季的嫩葉採摘後可供食用,氣味清香、品質極佳,是美味的野菜。刺楸在我國的東北和朝鮮、韓國、日本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醫藥

刺楸樹皮(《四川中藥志》)

異名:丁桐皮、釘皮(《四川中藥志》),刺楸皮(《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

刺楸(《[救荒本草]]》),又名:鼓釘刺、刺楓樹、刺桐、雲楸、棘楸、丁木樹、鳥不宿、上山虎、丁皮樹、丁桐樹、鵝足板樹、刺椿、鴨腳板葉。

採集:全年可采,剝取樹皮,洗淨,曬乾。

炮製:用水洗淨,去刺,潤透,切絲,曬乾。 性味:苦辛,平。 [1]

  1. 《四川中藥志》:性平,味甘苦,無毒。
  2. 《江蘇藥材志》:味苦,性小寒。
  3. 《陝西中草藥》:味辛微苦,性平。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脾、胃經。

功用主治-刺楸樹皮的功效:祛風,除濕,殺蟲,活血。

治風濕痹痛,腰膝痛,癰疽,瘡癬。

  1. 《四川中藥志》:祛風行血,除濕殺蟲。治腰膝疼痛,風寒濕痹疥癬
  2. 江蘇藥材志》:殺蟲,消腫,排膿生肌。

惡瘡疽瘺癰腫疳痔咳逆上氣,口瘡。

  1. 《陝西中藥志》:祛風除濕,消炎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關節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痔瘡,清熱解毒。
  2. 《四川中藥志》:散血,清熱,除風濕。治腸風下血,跌打損傷及風濕骨痛
  3. 《陝西中草藥》:清熱,涼血,除風濕,排膿生肌。
  4. 《江蘇藥材志》:殺蟲,消腫,排膿生肌。治惡瘡,疽瘺,癰腫,疳痔,咳逆上氣,口瘡。3.《陝西中藥志》:祛風除濕,消炎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關節炎。 [3]

化學成分

樹皮及葉含鞣質13~30%,樹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莖、葉有強心甙和蒽甙反應。種子含脂肪油38.65%。含刺楸根皂甙(kalopanaxsaponin)A,生物鹼(alkaloids),皂甙類(glycosides),鞣質(tannin)和揮髮油(essen-tialoils)生物鹼為一類含氮的有機化合物,存在於自然界。有似鹼的性質,所以過去又稱為贗鹼。大多數生物鹼均有複雜的環狀結構,氮素多包括在環內,具有光學活性。組成皂甙的糖常見的有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及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等,常與皂甙元C3位的-OH連接成甙。

地理分布

刺楸(原變種)中國分布廣,北自東北起,南至廣東、廣西、雲南,西自四川西部,東至海濱的廣大區域內均有分布。垂直分布海拔自數十米起至千餘米,在雲南可達2500米,通常數百米的低丘陵較多。朝鮮蘇聯日本也有分布。 毛葉刺楸(變種)分布於中國浙江天台山)、湖北西部、四川(寶興、峨邊)、雲南(鎮雄)。日本也有分布。 深裂刺楸(變種)分布於中國遼寧(寬甸)、山東(費縣)、河南(登封)、江蘇(上海)、浙江(天台山)。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4]

主要變種

毛葉刺楸(變種)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var. magnificus(Zabel)Hand.-Mazz.該變種和原變種的區別在於枝上的刺較少,或無刺,葉片較大較寬,長18-30厘米,寬20-40厘米,裂片卵形,下面密生短柔毛,脈上更密。

深裂刺楸(變種)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var. maximowiczi(V. Houtte)Hand.-Mazz.該變種和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片分裂較深,長達全葉片的3/4,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下面密生長柔毛,脈上更密。 [5]

生長環境

刺楸適應性很強,喜陽光充足和濕潤的環境,稍耐陰,耐寒冷,適宜在含腐殖質豐富、土層深厚、疏鬆且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長。[6]

刺楸(原變種)多生於陽性森林、灌木林中和林緣,水濕豐富、腐植質較多的密林,向陽山坡,甚至岩質山地也能生長。除野生外,也有栽培。

視頻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4-07-26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4.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5.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6. [孫長玉; 王成林; 彭凱;刺楸播種育苗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1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