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加利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加利利,外文名:Galilee,基督教聖經地名。

基督教[1]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影響方面,都堪稱世界第一大宗教[2]。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着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

簡介

巴勒斯坦北面地域,在以色列早期歷史,該地並沒有清楚劃分的邊界,但於羅馬統治時期則較為明確界定。「加利利」的名字源自兩個希伯來字,意指「巡迴區」或「地域」。

歷史背景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的生活中,加利利一名並無特別重要性,但到了新約時代,卻是重要的猶太人口聚居地方。聖經首次提及加利利,是指出拿弗他利山區的逃城基低斯的所在地(書二十7;參二十一32;代上六76)。

加利利地區原本指定分給拿弗他利、西布倫(賽九1),也有可能包括亞設(假如書十九27的迦步勒和王上九11-13所說的是同一城市)等幾個支派。沒有一個支派能夠完全逐出迦南居民(士一30-33),因此加利利成為異族混居之地。所羅門王把加利利一些城市送給外邦國推羅的希蘭王(王上九11),也許就是因為該地外族雜處,以致所羅門選中那些城市,也因此以賽亞書九章1節形容該地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參《馬加比一書》五15和太四15)。

在王國時期,加利利是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緩衝地帶;敘利亞入侵以色列時,加利利亦是首當其衝之地。先知以賽亞曾敘述此事,但視之為更榮耀之日的前奏,因為作王的彌賽亞將會統管。加利利曾被敘利亞便哈達王攻克(王上十五20),繼由以色列王亞哈恢復,其後加利利被亞蘭人在哈薛領導下征服(王下十32,十二18,十三22),再由耶羅波安二世收回(王下十四23-25)。由於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主前732年征占大馬色及加利利地(王下十五29),致令更多外邦人入住該地,而很多猶太居民卻被驅逐,故此外族影響自然更大,也更受外族支配。在巴比倫、波斯、希臘和亞述的相繼影響下,加利利常經歷異族滲入及移居。自亞述進侵以色列至大約主前二世紀末,加利利人口以外邦人為主,只有少數猶太人。

主前164年,西門馬加比把留在加利利的猶太人帶到猶大(《馬加比一書》五21-23)。後來亞利多布一世(主前104-103)征服加利利,迫使當地居民受割禮,遵從猶太律法;此事可能早已由許爾堪策動(主前134-104)。

大希律王(主前37-4,羅馬的領導者)把加利利歸附他的國土,吸引更多猶太人返回。據約瑟夫記載,加利利有240個城市和鄉村,另有100,000人可以備戰羅馬人。大希律王死後,希律安提帕斯在任期間(主前4至主後39),加利利被列入其四分封疆域中。安提帕斯於主後39年被逐,加利利歸入希律亞基帕的管理下,直至他在主後44年逝世為止。直至希律亞基帕二世主治前,加利利由羅馬直接管轄。猶太人叛變發生之際,亞基帕二世依附羅馬人,得保其位至主後100年。雖然加利利人曾試爭取獨立,但革命黨於主後67年被維斯帕先平復。希律亞基帕二世死後。加利利成為羅馬敘利亞省一部分。

隨着主後70年耶路撒冷陷落,猶太公議會和南巴勒斯坦其他猶太人都涌到加利利。結果提比哩亞和撒弗利變了猶太居地,而散居各處的猶太人便以加利利為中心區域。提比哩亞成為他們的學術中心,亦在該地衍生了文化上重大的貢獻,如希伯來子音經文上的母音標點稱為「提比哩亞式母音系統」,以及米示拿和巴勒斯坦他勒目的組成等等。自主後451年至七世紀回教統治開始時,加利利是由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元老會治理,該會是主後451年在迦克墩議會通過成立的。自七世紀以後,回教勢力接管加利利,不過亦曾受十二世紀十字軍出征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中斷。自1948年以色列復國以來,加利利全地撥歸新成立的以色列國。

疆域

加利利東面以上約但河和加利利海為界,南面止於以斯德倫平原(它是加利利和撒瑪利亞的天然分界)。在新舊約之間時期,此平原有時歸入加利利域(《馬加比一書》十30,十二47、49)。在加利利歷史中,北面邊界並不明確,屢有變化。但到了新約時期,北域達胡列湖;西面沿地中海至迦密山。

自分國時期到亞述征服(主前734)期間,加利利是以色列國至北之地,又分為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以迦百農和多利買兩區之間的拉瑪平原為中界(參《猶滴傳》一8;《馬加比一書》十二49,及《猶太戰爭錄》3.3.1)。據米示拿(早期猶太拉比解釋律法書而編纂的經書)記載,加利利按平原、山區及高山等天然分界,分為3部分。羅馬統治時期,加利利自東至西橫約25至35哩,自北至南長約35至40哩。

地理

加利利地理環境怡人,由石灰岩山及肥沃的沖積土平原形成,氣候比巴勒斯坦其他地區清涼,優美風景及肥美土壤與南巴勒斯坦之貧瘠山地成了強烈對比。

加利利的地形不一,從北面的高山至南面以斯德倫平原。東臨他泊山,西至迦密山。上加利利大部分地域高達海拔3,000遲,新約時期森林廣布,人口比下加利利少。下加利利海拔1,500至2,000呎不等,向加利利海突遽下降至600呎。

加利利水源除了每年平均25吋的雨量以外,部分水源也來自山泉流下的小溪,匯流成傑寧的基順河,成為巴勒斯坦最大河流。北面利巴嫩山脈造成季節性氣候,凝結的濕重露水滋潤了土壤。

城市

據加利利初期歷史,較著名的城市有逃城基低斯(在拿弗他利山地;書二十7,二十一32;代上六76),還有位於加利利海以北約10哩的夏瑣(書十一10;王上九15)。在基督時代,著名的城市包括哥拉汛(太十一21)和迦百農(四13,十一23),都處於近加利利海東北部。迦百農似是耶穌在加利利工作期間的中心(太四13;可二1,九33等)。拿撒勒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耶穌的成長地(太二22、23;路二39,四16等)。拿因(路七11-17)坐落現稱小黑門山之北麓;另外加利利的迦拿(約二1-11)在基督傳道史上亦很重要。在羅馬管治期間,撒弗利和提比哩亞都是重鎮。

道路和交通

加利利路貫縱橫,新約時期羅馬政府所興建和維修的公路更發達。

最著名的公路之一是「馬里斯公路」(意即「大海之路」),此路源自大馬色直通埃及,其間橫越加利利。另一條主線由加利利海附近的提比哩亞直達腓尼基海岸的海港亞柯。主要的商隊路線使加利利與東方的市場保持聯繫。公路幹線分支各處,成交通網,把整個加利利連貫起來。

居民

加利利的居民在宗教和民族觀念上,基本上都忠於猶太傳統,但成員結合了不同的民族。異族混合的影響所及,足使該地語言與南巴勒斯坦日用語有可見的分別(參太二十六69、73)。加利利人比猶太地的猶太人較多吸收希臘和羅馬的文化風尚。外族滲入、語言迥異和地域位置,使南猶太人對加利利及其居民存有輕視(約一46,七41、52)。

下加利利村落密集,新約時期人口約3,000,000。土壤肥沃、耕種豐收,令該處猶太民眾興旺繁盛,在基督以後數世紀尤其如是。

政府

在基督時期,加利利受轄於羅馬大帝亞古士督和提庇留。羅馬城堡遍布加利利,叫人不斷看見羅馬帝國在該地的治權和影響。基督傳道時期,羅馬政府設立了總督希律安提帕(可十四1;路二十三5-7)統領該地,上任時僅17歲,塞法里斯是他的第一個首府,主後22年繼在加利利海傍建新首都,為紀念提庇留大帝而命名提比哩亞。

出產

加利利出產豐富的農作物,其產品在主後一世紀中期左右可供應腓尼基的推羅和西頓城。主要農產品包括葡萄、石榴、橄欖和穀物。新約時代,加利利海捕漁業是重要的行業(可一14-20)。

耶穌和加利利

耶穌在加利利長大(路四16),12個門徒中有11個是當地人(只有猶大是猶太地人)。

加利利的文化、商業、農務和漁業等構成耶穌的事奉背景,從他所說的比喻中可見一斑(太二十1-8,二十一33;可四3;路十三6-9)。首3卷福音書以大量篇幅描述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工,其中許多事情發生於加利利海四周。他大部分比喻(32個比喻中的19個)都在該處講述,而絕大多數的神跡(33個之中的25個)也於加利利施行。該地人對耶穌也作出最多回應。登山寶訓也在那裡宣布,眾山之中的一個是主改變形象之地;不少跟隨基督和服侍他的婦女也屬當地人(太二十七55)。基督復活後兩個重要的顯現亦是在加利利(太二十八16-20;約二十一1-23),而基督其中一個名銜──拿撒勒人耶穌(約一45),表明他是加利利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