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地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後所置,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西漢時北地郡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東南的馬嶺鎮)。

東漢時由於羌族作亂,北地郡由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青銅峽市境內)徙池陽(在今陝西涇陽西北),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頭領滇零奪取了原富平城。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北尚書僕射虞詡上書漢順帝,認為包括富平在內河套平原4郡水草豐美,阻山帶河,不可久棄。建議仍遷回原地。漢順帝採納之。派郭璜督促原郡居民,各還舊縣,修復城郭,大興屯墾。於是,富平縣在遷出吳忠18年(111—129年)後,遷回原地,仍為北地郡治。

永和四年(139年),羌亂再次爆發。北地郡太守賈福(駐富平縣)守不住了,又倉皇將富平縣遷往馮翊(今西安郊區高陵),在遷徙途中民眾死傷無數。

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北地郡又遷回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至曹魏、西晉時,析馮翊郡僑置於長安近郊,郡治亦名富平縣(今陝西富平[1]

簡介

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後所置,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西漢時北地郡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東南的馬嶺鎮)。東漢時由於羌族作亂,永初五年(111年)之後,北地郡徙池陽縣(在今陝西陘陽西北)。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遷回原地(馬嶺縣)。永和六年(141年)春,征西將軍馬賢為羌人擊敗身亡,東漢驚恐,將北地郡遷至馮翊(郡治高陵,今陝西高陵西南)。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北地郡改治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曹魏、西晉郡治皆為富平縣。

秦朝的北地郡

轄區範圍

統甘肅舊寧夏、慶陽、平涼、固原、涇州諸府州地,漢義渠,在今甘肅寧縣西北。

行政區劃

據王蘧常先生的考證,秦轄縣可考者有:朐衍縣 直路縣 除道縣 泥陽縣 郁郅縣,秦惠文王時置。義渠縣,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置。

曹魏、西晉的北地郡

轄區範圍

治泥陽,亦僑置,在今陝西耀縣東南。三國魏豁馮翊之祋祤縣為北地郡的實土(今陝西耀縣、富平、同官),北地郡由寄治變成了實土。

行政區劃

據錢儀吉及楊晨《三國會要》記載,曹魏時領縣與西晉相同。據《晉書》記載,西晉時有戶2600,人口不明,領縣有2:泥陽縣 富平縣。此時的泥陽即今陝西耀縣東南,富平即今陝西富平縣,泥陽、富平均屬以舊名稱新地。

隋置北地郡

大業元年(605),改寧州為北地郡,治定安縣(今甘肅寧縣治)。 次年,改北地郡為豳州,大業八年,改豳州為北地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為寧州[2]。此後不復置北地郡。

視頻

北地郡 相關視頻

《斬城》富平縣老城紀錄片
義渠古都 甘肅寧縣

參考文獻

  1. 富平置縣溯源 ,富平縣人民政府,2017-05-31
  2. 歷史上的北地郡來歷與出處,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