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方皇家園林

北方皇家園林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皇家園林

外文名: queens function

作用: 供皇帝偶一遊憩或處理政務

特點: 規模宏大,選址自由,建築富麗

功能: 皇家生活環境

皇家園林,在古籍裡面稱之為"苑"、"囿(yòu)"、"宮苑"、"園囿"、"御苑",為中國園林的三種基本類型之一。

中國自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一階段,連續幾千年的漫長歷史時期,帝王君臨天下,至高無上,皇權是絕對的權威。像古代西方那樣震懾一切的神權,在中國相對皇權而言始終是次要的、從屬的地位。與此相適應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權至尊的禮法制度也必然滲透到與皇家有關的一切政治儀典、起居規則、生活環境之中,表現為所謂皇家氣派。

園林作為皇家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園林類型的皇家園林。[1]

目錄

園林作用

皇家園林如果從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修建的"靈囿"算起,到19世紀末慈禧太后重建清漪園為頤和園,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宮苑的建置。

皇家園林一般建在京城裡面,與皇宮相毗連,相當於私家的宅園,稱為大內御苑;大多數則建在郊外風景優美、環境幽靜的地方,一般與離宮或行宮相結合,分別稱為離宮御苑、行宮御苑。行宮御苑供皇帝偶一遊憩或短期駐蹕之用,離宮御苑則作為皇帝長期居住並處理朝政的地方,相當於一處與大內相聯繫着的政治中心。此外,這些郊外的園林面積廣大,土地肥沃,在農業生產及都城水利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

興造特點

規模宏大

皇帝能夠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權與經濟上的雄厚財力,占據大片土地面積營造園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規模之大,遠非私家園林所可比擬。中國最早皇家園林靈囿,方圓35千米,秦漢的上林苑,廣150餘千米。隋朝的洛陽西苑,周100千米,其內為海,周5千米。唐朝長安宮城北面的禁苑,南北16.5千米,東西13.5千米。

北宋徽宗時的東京艮岳,是在人造山系--萬歲山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山周十餘里",北則俯瞰,有"長波遠岸,彌十餘里"的景龍江。元代大都西御苑太液池,"廣可五六里,加飛橋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繞以石城",明代在此基礎上,擴建成南海、北海、中海。清代所建避暑山莊,其圍牆周長10千米,內有564公頃的湖光山色;圓明園占地200多公頃,長春、萬春二園150多公頃;最晚建成的頤和園,占地約287公頃。顯而易見,皇家園林的規模是寺廟園林和私家園林所望塵莫及的。而且其規模大小,基本上與歷史的向後延續成反比。皇家園林數量的多寡、規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朝代國力的興衰。

園址選擇自由

皇家園林既可以包絡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莊,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東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疊砌開鑿,宛若天然的山巒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園(北部山景系人工堆疊而成)。總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構造為皇家園林。

建築富麗

秦始皇所建阿房宮區,"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漢代未央宮"宮館復道,興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園內建築的數量和類型,憑藉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財力,加重園內的建築分量,突出建築的形式美因素,作為體現皇家氣派的一個最主要的手段,從而將園林建築的審美價值推倒了無與倫比的高度,論其體態,雍容華貴;論其色彩,金碧輝煌,充分體現濃郁的華麗高貴的宮廷色彩。

皇權象徵寓意

在古代凡是與帝王有直接關係的宮殿、壇廟、陵寢,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來體現皇權至尊的觀念。皇家園林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營建,也概莫能外。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皇權的擴大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在當時所修建的皇家園林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其皇權的象徵寓意,比以往範圍更廣泛,內容更駁雜。例如圓明園後湖的九島環列,象徵禹貢九州;東面的福海象徵東海;西北角上的全園最高土山"紫碧山房",象徵崑崙山,整個園林布局象徵全國版圖,從而表達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權寓意。

吸取園林精華

北方園林模仿江南,早在明代中葉已見端倪。北京西北郊海淀鎮一帶,北京皇家園林,湖泊羅布,泉眼特多,官僚貴戚們紛紛在這裡買地造園,其中不少即有意識的模仿江南水鄉的園林風貌。這種風氣自然也影響到了皇家的造園。

康熙年間,江南著名造園家張然奉詔為西苑的瀛台、玉泉山靜明園堆疊假山,稍後又與江南畫家葉洮共同主持暢春園的規劃設計,江南造園技藝開始引入皇家園林,而對江南造園技藝更完全、更廣泛的吸收,則是乾隆時期。乾隆在位60餘年,六下江南,由於他"艷羨江南,乘興南遊",凡他所中意的園林,均命隨行畫師摹繪成粉本,作為皇家建園的參考,從而促成了自康熙以來皇家造園之摹擬江南、效法江南的高潮,他們把北方和南方、皇家與民間的造園藝術來一個大融匯,使其造園技藝達到了前所未見的廣度和深度。

藝術價值

中國傳統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載體,它不僅客觀而又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歷代王朝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的興衰和工程技術的水平,而且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演變,蘊含了儒、釋、道等哲學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的影響;它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與智慧。而且與西方園林藝術相比,它突出地抒發了中華民族對於自然和美好生活環境的嚮往與熱愛。1990年,中國的風景名勝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自1994年起,中國承德的避暑山莊、北京的頤和園、蘇州拙政園留園環秀山莊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這進一步說明中國傳統園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藝術魁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風流千載。

中國古代神話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瑤池黃帝所居的懸圃都描繪成景色優美的花園。青山碧水,這正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生活環境。據古文字記載,中國奴隸制的後期殷周出現了方圓數十里的皇家園林--圃,這是中國傳統園林的雛形。秦漢時期,則產生了氣勢更加宏偉、占地面積達數百里、通過在自然山水環境中布置大量離宮別館而形成的山水宮苑。魏晉時期,懦、釋、道的思想,導致園林化的寺廟--寺廟園林的產生,而此時樸素的山水詩、山水畫帶動了文人士大夫園林的發展。唐宋時代,山水詩、山水畫的水平處於顛峰狀態,因此寫意山水園就應運而生。到了明清時代,寫意山水園的發展達到高潮,造園藝術更加趨於成熟、完美。這時,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園林中追求着更真實的生命體驗,寄託進了更多的審美情懷與社會理念。這就使中國園林帶有了強烈的象徵特色。 這種象徵特色首先表現在園林和園中景點的命名上。

中國園林的名稱並不直接與園主的名稱相關,而更多地是與園主的人格理想相關。北京頤和園的前身叫清漪園。1886年重修後,西太后取意頤養沖和改用現名。這位曾垂簾聽政的女皇企盼天下太平,並能讓她"頤養天年"。無錫寄暢園的名稱則表達出它的主人希望自己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在中國及其文學作品中還有不止一處的"大觀樓"、"大觀園",這既是說此處視野開闊、景色秀麗,也是說在此遊覽、寄居的人要豁達、達觀。據史料記載,漢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就有一處園中園叫"博望苑",指登高望遠、親近自然,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滋養和升華。

據專家考證,早在公元6世紀的時候,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就傳到了韓國和日本,並在那裡生根、開花、結果。18世紀的時候,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又傳至歐洲,對當時風行的、規則式的英法園林產生了很大衝擊,一時間,仿建中國自然式園林在歐洲成為一種時尚。與此同時,歐洲的畫家和傳教士又應邀在中國北京的圓明園,創造了一組以洛可可風格為主又融有中國民族文化形式的西洋樓,開創了中西園林合作的先河。 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最高境界是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園林中的體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