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北平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位於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和豫西山地,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起燕山山脈,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南至蘇、皖北部,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連。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等5省、2直轄市地境域。面積約面積310,000平方千米。華北平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部淮河流域處於向亞熱帶過渡地區,其氣溫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溫 8~15℃ ,冬季寒冷乾燥 ,農作物大多為兩年三熟,南部一年兩熟。[1]

概述

華北平原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亦作Hua-pei P'ing-yuan或Huabei Pingyuan)亦稱黃淮海平原,位於北緯32°~40°,東經114°~121°。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依燕山,南至大別山區一線與長江流域分界,跨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北京、天津等省市,面積達30萬平方公里。

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沖積平原,是由於黃河、海河、淮河、灤河等所帶的大量泥沙沉積所致,多數地方的沉積厚達七八百米,最厚的開封、商水一帶達5000米。目前,華北平原的面積還在擴大。面積30萬平方公里。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古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今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全國1/5。 中國首都北京即位於大平原北部。

區域劃分

華北平原根據華北平原不同的區域特徵,可分為四個亞區平原:

1.遼河下游平原,以山海關為界,山海關以外的平原,是由遼河沖積形成的,沼澤地較多,局部有鹽漬化,平均氣溫低,但夏季仍然可以種植水稻,主要農作物以高粱水稻玉米為主;

2.海河平原,燕山以南,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是由海河和黃河沖積形成的,所以也被稱為黃海平原,是中國糧棉的重要產區,南北距離達500多千米,所謂「千里平原」,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和棉花。可以達到一年小麥、玉米兩熟。

3.黃泛平原,位于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間,是黃河沖積形成的,包括泛濫沉積,鹽鹼、沙化土地較多,但平均氣溫高,適合喜溫抗沙作物生長,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棗等。

4.淮北平原,淮河以北,黃泛區以南,是黃河泛濫和淮河沖積形成的,氣溫高,水源充沛,由於以前黃河泛濫,淤積淮河幹道,造成這一帶經常性災荒,淮河經過疏通治理後,淮北平原成為中國水稻的主產區之一。

地質與地貌

華北平原華北平原是華北陸台上的新生代斷陷區。平原的基底形成於太古代和元古代,蓋層構造主要受燕山運動影響。中生代時期華北平原為隆起區,局部發育了斷陷盆地。新生代以來,斷塊作用活躍,早第三紀時期形成一系列次級斷陷盆地;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堆積範圍逐步擴大,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湖積平原、海積-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①黃河沖積扇平原,②淮河中下游平原,③海河中下游平原,④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並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歷史時期黃河頻繁遷徙,北至天津、南及蘇北的廣大平原遍受黃河影響。黃河沖積扇上至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窪地、故道等地形。

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有東平湖、蜀山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連串湖泊,古代著名的巨野澤、菏澤、孟諸澤亦均處於扇緣地帶,但因黃河泥沙淤積,古湖沼多已消失。黃河沖積扇以南,大別山以北,地勢相對低洼,淮河自西而東流經其間。淮河平原河、湖較密,公元12~19世紀黃河奪淮期間,曾為黃河泛道;南岸支流史灌河、淠河、池河等大多平行流向東北。

大別山北麓崗谷湖窪交錯分布,發育了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等縱長形湖泊。此外,在淮河下游還分布有洪澤湖、射陽湖、高寶湖等。黃河沖積扇以北的海河平原,地貌分異較明顯,近太行山、燕山山前為海河各支流及灤河堆積的沖積扇平原,除近山麓地帶的地面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蝕切割以外,扇面上堆疊有不同時期的河流沉積物;沖積扇平原的下方則為由海河流域南北兩系河流所堆積的廣闊沖積平原,北系河流多由西北流向東南,南系河流多由西南流向東北,兩組水系在白洋淀—文安窪相匯,最後通過海河注入渤海。海河南系的沖積平原亦為黃河奪淮前北流時期的主要泛流區。

渤海灣沿岸低平的海積-沖積平原,海拔多在5米以下,平原上窪地、潟湖眾多。黃河三角洲和灤河三角洲是這一平原上最大的兩個三角洲。以貝殼堤及其他海相沉積物為標誌的古海岸線遺蹟,表明這一低平原數千年前曾為海水所浸。

自然資源

華北平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穀子和甘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煙草等。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石油、鐵礦等,有中國著名的大港油田和勝利油田。東部渤海、黃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曬海鹽,有著名的長蘆鹽區和蘇北鹽區,以及重要的鹽鹼工業基地。華北平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有許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薊)、邯鄲、開封、商丘、淮陽等。

現華北平原已是中國小麥、棉花、花生、芝蔴、烤煙等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農業區,也是溫帶果品蘋果、梨、柿和核桃、板栗、紅棗等的主要產區。沿海平原又是重要海鹽產地。已在興建「南水北調」水利工程,引長江水到華北平原,根本解決華北平原乾旱問題。華北平原周邊富產煤炭,又在平原發現豐富的石油資源,已建成大港、勝利、華北、中原等油田。重要的工業城市有北京、天津、鄭州、石家莊、邯鄲、濟南、徐州等。

華北平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35立方米/年,不足全國的1/6。地表水時空分布不均,地下水已成為華北平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北京、石家莊、邢台、邯鄲、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開採量已占總供水量的70%以上。

調查表明,華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資源為227.4億立方米/年。淺層地下水可開採資源168.3億立方米/年,深層地下水可采資源24.2億立方米/年。

2000年華北平原地下水開採量為212.0億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開採量為178.4億立方米,占總開採量的84.2%。深層地下水開採量為33.6億立方米,占總開採量的15.8%。

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總體上為106%,深層地下水為139%。由於開採布局不合理,深層地下水頭持續下降,全區深層地下水頭低于海平面的範圍已達到76732平方千米,占平原區總面積的55%。並且造成海水入侵,使土壤鹽鹼化。

為保障南水北調工程通水以前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圈定了23處應急供水地下水源地,應急供水潛力為10億立方米/年。

氣候

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圖華北平原大體在淮河以南屬於北亞熱帶濕潤氣候,以北則屬於暖溫帶濕潤或半濕潤氣候。冬季乾燥寒冷,夏季高溫多雨,春季乾旱少雨,蒸發強烈。春季旱情較重,夏季常有洪澇。年均溫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隨緯度增加而遞減。黃淮地區年均溫14~15℃,京、津一帶降至11~12℃,南北相差3~4℃。7月均溫大部分地區26~28℃;1月均溫黃、淮地區為0℃左右,京、津一帶則為-5~-4℃。全區0℃以上積溫為4500~5500℃,10℃以上活動積溫為3800~4900℃,無霜期200~220天。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毫米,黃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帶500~600毫米。

平原西部和北部邊緣的太行山東麓、燕山南麓可達700~800毫米,冀中的束鹿、南宮、獻縣一帶僅400~500毫米。 各地夏季降水可占全年50~75%,且多暴雨,尤其在迎受夏季風的山麓地帶,暴雨常形成洪澇災害。降水年際變化甚大,年相對變率達20~30%,京、津等地甚至在30%以上。

河流與水文

黃河流經華北平原平原河流眾多,黃河、淮河、海河為平原最主要河流。

黃河為平原最大河流,進入平原,河道寬坦,淤積嚴重。花園口以下的黃河有「地上河」之稱。黃河雖為中國第2大河,但水量僅及長江的1/20,流量的年內和年際變化均甚大。

淮河中、下游處於華北平原南部,由洪河口至洪澤湖,兩側水系不對稱。北側支流較長而密集,河道寬闊,水流緩慢;南側支流河流短小,水勢湍急。洪澤湖以下,大部分水流轉經高郵湖而泄入長江,另部分通過蘇北灌溉總渠注入黃海。淮河幹流的夏季水量占全年50%以上,7、8月份常出現暴雨,淮河中游常於此時期出現洪峰,持續時間長,洪量大,歷史上經常發生災害。

海河是華北平原北部最大河流,主要支流有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大水系,於天津附近匯聚入渤海。海河幹道泄洪能力差,極易釀成洪澇災害。海河水系許多河流的上游大多發源於山西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堆積在平原上,以往河道一再淤決遷徙,永定河就有「小黃河」之稱。海河流域各河7~9月的水量占全年50~70%,尤以8月水量最大,占全年25~40%;冬、春為枯水期,特別在春季,某些河段於個別月份甚至斷流,夏、秋之交燕山南麓和太行山東麓的暴雨常成災害。

運河開鑿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元代全線通航,經明、清兩代不斷治理改造,終於成為當時的重要交通線。京杭運河在華北平原上的一些河段雖然受到種種因素限制,不能持續發揮航運效益,但畢竟起到了應有的歷史作用,至今對於遠距離跨流域引水及河道整治仍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經濟發展

山東勝利油田華北平原是中國開發較早、人為活動影響較大地區。亦為現時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平原及其鄰近地區擁有豐富的煤、鐵、石油等礦藏,煤炭、電力、石油、化工、鋼鐵、紡織、食品等工業在中國占重要地位。有開灤、峰峰、徐州、淮南、淮北等大煤礦。山東的勝利油田年產原油僅次於大慶油田。華北平原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網與中國各地溝通。平原城鎮密布,除京、津兩市外,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有20多座。

華北平原糧食、棉花的產量已分別占中國總產量的18.4%和40%,油料作用在中國也占很大比重。華北平原是以旱作為主的農業區。黃河以北以二年三熟為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和花生。隨灌溉事業發展,一年兩熟制面積不斷擴大。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可一年兩熟,目前以兩年三熟和三年五熟為主,複種指數居華北地區首位。糧食作物也以小麥、玉米為主,20世紀70年代以來沿淮及湖窪地區擴大了水稻種植面積,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芝麻、棉花、大豆等。華北平原還盛產蘋果、梨、柿、棗等。

河流改造的成就

華北平原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受到乾旱、洪水、瀝澇、鹽鹼、風沙、蝗災的危害,特別是黃河的南北改道和洪水泛濫,為害極大,影響甚廣。1949年以來,對華北平原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先後在淮河流域與海河流域有計劃地進行水利建設,使華北平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逐步增強。

黃河大堤經加高培厚,保證了汛期洪水安全下泄,改變了黃河過去「三年兩決口」的狀況;黃河下游兩岸修建的引水工程,可灌溉農田66.67萬公頃。淮河、海河和灤河上游山區已修建百餘座大、中型水庫和千餘座小型水庫,有效地攔蓄了洪水,並為工、農業用水提供了水源保證,特別是跨流域的引灤入津工程,緩和了天津市用水緊張的狀況;中、下游平原區開挖、疏浚了數千條大、小河道,使666.67萬公頃低洼易澇耕地基本解除洪、澇威脅,鹽鹼化的土地也顯著減少。

漳衛新河、子牙新河、獨流減河、永定新河的治理或開挖,使海河五大水系分流入海的泄洪能力由4600立方米/秒提高到2.47萬立方米/秒。蘇北灌溉總渠、新沂河、新沭河及淮河入江水道的開通,使水系紛亂的淮河下游平原具有較暢通的排水出路。

為綜合治理旱澇鹼,黃淮海平原上已有各種實驗點40餘處,並且取得一定成績。山東禹城實驗區經多年的井灌井排,旱澇鹼綜合治理,糧食單產從1966年的每公頃1.35噸,提高到1990年的4.5噸以上。華北平原經40多年的治理改造,雖已取得明顯效益,但黃河的根治、水資源短缺及低產農田的改造仍是十分突出的問題。

主要水系

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主要的大河之一。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條河流自北、西、南三面匯流至天津後,稱為海河。其幹流自金鋼橋以下長73公里,河道狹窄多彎。海河流域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地跨京、津、冀、晉、魯、豫、遼、內蒙古八省區。流域面積為31.7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3.3%,其中山區約占54.1%,平原占45.9%。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治理海河河道,興建水庫,增闢灌溉和入海尾閭工程。先後興建大小水庫1900多座,總庫容達265億立方米,控制了山區流域面積的83%,在興建水庫同時,還興建了水電站119座,總裝機容量為66.28萬千瓦,年均發電量達17.9億千瓦時,使海河流域可發電量水能資源的1/3得到了利用。此外還建造堤防4300公里,開挖疏浚支流河道270條,骨幹河道50條,並新辟了漳衛新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8條入海河道,使排洪入海能力達到2.5萬立方米/秒,治理了80%的平原易澇面積,初步解除了洪澇災害。

黃河(Yellow River)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中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渠是黃河的正源,源頭於巴顏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東流經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在三江營南流入江,北流入海。全長皆約1000公里,總落差約1100米。 淮河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980米,流域面積3.1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地面落差約6米,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5萬平方公里。

淮河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於1萬k㎡的一級支流有4條,大於2000k㎡的一級支流有16條,大於1000k㎡的一級支流有21條。右岸較大支流有史灌河、淠河、東淝河、池河等;左岸較大支流有洪汝河、沙潁河、西淝河、渦河、澮河、 渫潼河、新汴河等。見淮河主要支流特徵表。

在淮河流域水系中有許多湖泊,其水面總面積約7000k㎡,總蓄水能力280億m3,其中興利蓄水量60億m3,較大的湖泊有緘西湖、城東湖、瓦埠湖、洪澤湖、高郵湖、寶應湖等。見淮河流域主要湖泊特徵值表。洪澤湖是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它承轉淮河上中游約16萬k㎡的來水,在12.5m水位時,水面面積2069k㎡、蓄水量3l億m3,是我國四大淡水湖之一。現在是一個集調節淮河洪水,供給農田灌溉、航運、工業和生活用水於一體,並結合發電、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湖泊。設計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時相應容量為135億m3。

自然災害

中國北部的大平原。由黃河、海河、淮河等沖積而成,面積310,000平方公里。海拔在100公尺以下,大部分不足50公尺。地勢平坦,便於耕作,加以土質肥沃,夏季炎熱多雨,年降水量在600~900公釐,歷來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但由於黃河挾帶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遊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4公尺,有的地方高出10公尺,而歷代對黃河疏於防治,以致黃河決溢、氾濫、改道頻繁。黃河下遊河道的改道遷徙又影響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宣洩,使華北平原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淺平窪地,排水不暢,加重了洪澇威脅。低平窪地還容易使土壤鹽鹼化。

華北地區春雨只占全年降水10%左右,春旱時有發生,因此旱、澇、鹼是華北平原的主要治理問題。黃河南、北的旱、澇、鹼危害出現頻率不同,一般洪澇南大於北,旱害、鹼害北重於南。1949年以來,黃河下游1,800公里長的大堤每年都維護培修,保證了黃河30多年的安全行洪。還在黃河兩岸放淤造田,治鹼改土,引水灌溉。淮河、海河也得到大規模的治理。現華北平原已是中國小麥、棉花、花生、芝蔴、烤煙等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農業區,也是溫帶果品蘋果、梨、柿和核桃、板栗、紅棗等的主要產區。沿海平原又是重要海鹽產地。目前已在規畫興建南水北調水利工程,引長江水到華北平原,根本解決華北平原乾旱問題。[2]

參考來源

  1. 華北平原,360百科
  2. 中國第二大平原 經濟發達的華北平原,第一星座網,201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