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泥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電影《東方紅》-南泥灣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zhang651019

《南泥灣》賀敬之詞,馬可曲,郭蘭英首唱。1943年作於延安。 在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創編了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被人們傳唱了60多年的歌曲《南泥灣》,也是建國後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大型歌舞作品《東方紅》的34首插曲之一。

這首由郭蘭英首唱的歌曲曾經傳遍神州大地,深受人民的喜愛。這一方面是因為它曲調悠揚、旋律動聽。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所表現的杭日戰爭時期延安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國的接班人。郭蘭英演唱的這首歌已經成了一個時代的代表。聶司令員的通訊員、親自護理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封奇書激動地說;「郭蘭英一唱南泥灣。我就想起了平山團」。

《南泥灣》收錄在專輯《原版名歌 南泥灣》,1990年03月發行。這首流傳廣泛的歌曲現在已經有多個正式出版的版本,包括由黑鴨子合唱團以及崔健搖滾音樂人翻唱的版本。尤其是內地搖滾教父崔健於1986年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的首屆百名歌星演唱會上,首次以搖滾樂隊的形式演唱了這首革命經典歌曲《南泥灣》,引起了整個音樂界的震動,內地樂壇的搖滾時代也從崔健的這一次演唱正式宣告開啟。這首歌還傳到了海外,香港一代歌后徐小鳳也曾將它重新填詞,用粵語演唱。

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結果,《南泥灣》是入選的10首歌曲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南泥灣                 所屬專輯         《原版名歌 南泥灣》
                填   詞         賀敬之                 發行時間         1990年03月
                譜   曲         馬可                 音樂風格         民歌
                歌曲原唱         郭蘭英                 歌曲語言         中文

創作背景

作於1943年。在日偽軍大舉進攻抗日根據地的同時,國民黨頑固派也加緊封鎖包圍抗日根據地。在根據地最困難的時期,毛澤東發出了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根據地廣泛掀起了大生產運動。陝甘寧邊區的部隊、機關、學校,都投入到開荒種田、紡紗織布的大生產運動中。中共中央領導人都親自參加大生產運動。

自1942年起,南泥灣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就強烈吸引着許多知名人士,他們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訪問,並寫下了不少詩文。著名愛國將軍續範亭的《南泥雜詠》20多首詩作,著名詩人蕭三的詩歌《我兩次來到南泥灣》,詩人何其芳的散文《記王震將軍》等,都對南泥灣墾荒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讚揚。

1943年,陝甘寧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漸入高潮, 作為「生產模範」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邊區。這一年,延安軍民精心籌辦了慰問品,並帶上文藝節目,要到南泥灣去慰勞第三五九旅全體官兵。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秧歌隊在負責準備文藝節目時,就想到應該排練一個和第三五九旅有關聯的節目。[1]

編創人員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於構思出一個名為《挑花籃》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員挑着8對花籃,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詞的最後一段名叫《南泥灣》。詩人賀敬之接到為該插曲創作歌詞的任務後,結合自己對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特別是第三五九旅墾荒南泥灣的深刻認識和體會,充分醞釀、一氣呵成寫出了歌詞,由馬可採用陝北民歌的調式,為它譜了曲。

秧歌舞《挑花籃》在南泥灣慰問演出中,極受第三五九旅全體官兵的歡迎。王震高興地走上舞台,與該節目的演員一一握手,並與她們合影留念。歌曲《南泥灣》就這樣誕生了。 後來,隨着《挑花籃》在陝甘寧邊區的巡迴演出,特別是由郭蘭英演唱之後,這首歌迅速在邊區走紅,並傳遍全國。而一代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藝術人生也由此起步。

為了歌頌了為根據地大生產建立功勳的八路軍戰士,由魯藝戲劇系的賀敬之作詞,音樂系的馬可作曲的歌舞劇《花籃的花兒香》。」 後經賀敬之、馬可對《花籃的花兒香》進行修改,整理為《南泥灣》,《南泥灣》歌很快在邊區和大後方傳唱開來。《南泥灣》熱情歌頌了為根據地大生產建立功勳的八路軍戰士,南泥灣的歌聲響遍了祖國大地,延安精神也隨着南泥灣的歌聲被帶到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歌詞

                詞:賀敬之

                曲:馬可 [2]

                花籃的花兒香[3]

                聽我來唱一唱

                唱一呀唱

                來到了南泥灣

                南泥灣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來好風光

                好地方來好風光

                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當年的南泥灣

                到處呀是荒山

                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

                與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今的南泥灣

                與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舊模樣

                是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的好江南

                鮮花開滿山

                開呀滿山

                學習那南泥灣

                處處呀是江南

                是江呀南

                又戰鬥來又生產

                三五九旅是模範

                咱們走向前呀

                鮮花送模範

                咱們走向前呀

                鮮花送模範

作者簡介

詞作者

賀敬之,中共黨員。1924年,賀敬之出生在東嶧縣賀窯村(今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人)的一個貧苦農家。「敬之」這個名字,是從《孟子》中的一句話——「晏平仲(嬰)善人交,久而敬之」而來。家中有奶奶、父親、母親,後來又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這七口之家只有不到一畝的土地。

1937年,13歲的賀敬之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兗州簡師學習。可是山河破碎,國土上已經沒有一塊能放下課桌的淨土。不久,簡師南遷,賀敬之因為年齡小,被迫退學回家。

1938年,由於國民黨軍隊即將從武漢撤退,流亡學校也隨之轉移。賀敬之隨着學校的師生們經過陝南,來到了四川梓潼的分校。在流亡的路上,讀了《大眾哲學》、《新華日報》等進步書刊,了解了紅軍是怎麼[[長征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是怎樣一所學校,賀敬之的革命意識進一步增強,心中也有了投奔延安的想法。與此同時,賀敬之和其他四名同學共同創辦了《五丁》。

1939年在四川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開始發表作品。

1940年4月一位校友李方立找到賀敬之及其他兩位同學,四人相約到延安投考「魯迅藝術學院」。懷揣着對理想的追求、對延安民主和革命的嚮往,賀敬之和四名同學在春天的晨霧中,悄悄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到了延安,賀敬之交了自己在來延安途中寫的組詩《躍進》 ,正是這組詩顯現出他在詩歌上的才華,使得魯藝文學系的主任何其芳決定錄取了他。

1941年,賀敬之的創作視角逐漸深入到階級的苦難中,他接連不斷地寫出了許多關於農民題材的詩篇,《小蘭姑娘》、《紅燈籠》等作品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1943年到1944年賀敬之一直為秧歌隊寫歌詞,擔任秧歌劇的文字執筆,也單獨寫了一些秧歌劇。賀敬之在這個時期創作了不少歌詞,傳唱至今的歌曲《南泥灣》就是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為慰勞三五九旅而創作的。創作於1943年的歌曲《翻身道情》,真實而生動地傳達了陝北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鬧翻身」的火熱情感。由於這首詞沒有署名,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地地道道的民歌。這個「誤會」恰恰證明了作者深入陝北農民生活,體驗陝北農民情感,學習陝北農民語言的成績。賀敬之已經用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寫出他們對新生活的新感受。賀敬之還寫過小秧歌劇《瞎子算命》 、《拖辮子》,中型秧歌劇《周子山》 。[4]

賀敬之與妻子柯岩詩情不老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鳳凰江蘇

1944年,魯藝院長周揚收到《晉察冀日報》記者林漫托人帶給他請他審閱的「白毛女」故事的草稿。在魯藝領導研究為當年「七一」獻禮的節目時,周揚主張將「白毛女」這一材料創作成劇目,隨即便成立了《白毛女》創作組,賀敬之負責劇本寫作。《白毛女》的劇本完成後,在魯藝禮堂進行了彩排,反響非常強烈——當地農民觀看了彩排,哭成了一片。後來專家們建議在結尾處加一場重戲,但此時的賀敬之由於連夜苦戰,身心俱疲,便由丁毅改寫並完成了最後一場戲。[5]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賀敬之在延安已生活了六年,由熱血少年成長為有堅定信念、超群學識的青年知識分子。賀敬之才離開延安。

1948年初,賀敬之在冀中解放區所在地河北正定的華北大學任教,賀敬之在華大成立了校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並出任校團委委員,院團總支書記,負責文藝學院青年團委員會總支這一攤的組織工作,先後發展了聞立鵬郭蘭英等優秀青年分子,為全國建團做好幹部準備。

1949年8月中旬,賀敬之作為代表隨蕭華為團長的中國民主青年代表團,出席了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民主青年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出席了世界青年聯歡節。吳學謙丁聰趙風榮高棠等也參加了有關活動。而後來,賀敬之的《回延安》、《雷鋒之歌》等好些傳世詩作的誕生都與共青團有關。

1956年3月,賀敬之陪同當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一起,回延安參加西北5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賀敬之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很快,這個稿子給了《延河》雜誌,就在《延河》雜誌發表了,這就是著名的《回延安》。《回延安》語言樸實無華,感情卻真摯動人,曾經是那個火紅時代的強音,感染過千千萬萬讀者。在這首詩里,詩人賀敬之酣暢地抒發自己對延安母親熾熱的赤子情,這首詩也是詩人在中國的現代詩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回延安》、《又回南泥灣》、《西去列車的窗口》、《三門峽歌》、《桂林山水歌》、《放聲歌唱》、《十年頌歌》、《雷鋒之歌》……這些詩歌作品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曾經吸引過幾代人的視線,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生活。

直至1976年,賀敬之整整沉寂了11年。整個文壇也是10年沉寂。粉碎「四人幫」後,賀敬之進入文化部,1977年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這對於賀敬之來說,自然是他個人歷史的又一次重大轉折。1980年2月,賀敬之兼任中宣部文藝局局長;同年8月,離開文化部就任中宣部副部長;1987年離任;1989年復出,兼任文化部代部長。

1991年春天,正值日本櫻花盛開之時,賀敬之到日本訪問。賀敬之的歌劇《白毛女》還曾改編成芭蕾舞,由日本芭蕾舞團在日本和世界各地演出過100多場。

1992年10月,年近古稀的賀敬之留下未竟之業,帶着黨和人民群眾對他這10年的公正評價和他自己對工作得失的深長思考,以抱病之軀離開了他工作多年的崗位。

賀敬之柯岩文學館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鳳凰江蘇

1996年,他主張的加以變通的古體詩形式來寫新的生活內容,評論家稱之為「新古體詩」。他的新古體詩加上書法,出版了《賀敬之詩書集》。

2001年5月,76歲的賀敬之又一次踏上了回延安的行程。這次回延安,賀敬之被延安大學魯迅文學藝術院受聘為名譽院長。

2002年12月27日,第7屆國際詩人筆會在中國江南水鄉周莊舉行國際現代詩歌及文化發展論壇,賀敬之艾青臧克家郭小川等幾位中國當代詩壇泰斗被授予「中國當代詩魂金獎」。

2003年,世界詩人大會、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授予賀敬之榮譽文學博士,以表彰他對詩歌創作和詩歌美學的傑出貢獻。

2004年7月,《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覽在北京展出,賀敬之,一個深具民族脊樑精神的大詩人、大劇作家,他的驕人成就,已經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國界,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以其卓越的藝術天才思維,寫就了中國第一部革命現實主義大型新歌劇,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戲曲傳統,奠定了中國新歌劇的發展里程碑,幾十年上演不衰,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並被譯為多種外文,在許多國家上演,在國際上博得了崇高的聲譽,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同時,他也以其傑出的詩歌成就,畫下了中國詩歌時代的又一個高峰,他的作品一直傳誦至今,影響了幾代人。被稱之為「時代的歌手、人民的詩人」,在家鄉山東棗莊已為他建立了賀敬之文學館。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詩人均十分景仰賀敬之,十分感謝賀敬之在創作上的指點與幫助。當代詩人陳運和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寫了首長詩《賀敬之的歌》出版,全詩3000多行,直接記敘了一位苦孩子、小八路怎樣在黨與延安精神的哺養下,成長為大作家、老部長的戰鬥一生。

提起「賀敬之」這個名字,人們就會把他與歌曲《翻身道情》、《南泥灣》,歌劇《白毛女》,詩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門峽頌歌》、《雷鋒之歌》、《西去列車的窗口》等名作緊密相聯。熟知中國當代文學的人必定知道,賀敬之的創作雖然說不上浩繁,但他的每一部作品發表出來都有一定份量。賀敬之的文學創作善於從歷史與思想的高度來提煉文骨,他寫詩則堅持「詩學和政治學」統一的標準,以政治為綱,吹響時代的號角。他似乎註定就是為文學創作而生,成為時代的歌者。

曲作者

馬可(1918年-1976年7月27日)作曲家, 馬可出生在江蘇徐州的一個信天主教的家庭里,他的名字就是從福音書上聖徒馬可那裡借用來的。

1935年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同年參加一二九運動。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 會巡迴演劇第三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投筆從戎,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演劇三隊,後擔任國軍軍委政治部抗敵演劇十隊指揮和音樂創作。在此期間他創作了《游擊戰歌》、《太行山的呼聲》、《保衛洛陽》及《呂梁山大合唱》等二百多首戰鬥歌曲,在群眾中影響很大。

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 資料。發起組織「中國民歌研究會」,採集、記錄大量民歌和民間音樂,抗日戰爭勝利後,隨魯藝到東北,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1942年入黨。

1943年春節,延安的文藝工作者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掀起了紅火的新秧歌運動,在魯藝秧歌隊中,馬可除了編寫劇本、作曲外,還參加演唱和樂隊伴奏。

1944年,馬可參加了歌劇《白毛女》的音樂創作,當此劇首場演出時受到了黨中央的熱烈讚揚。《白毛女》的產生在我國歌劇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多年來也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1945年底,馬可告別了延安,隨同魯藝大隊來到了東北新解放區工作,在三年的解放戰爭中,馬可的那支戰鬥的筆,始終沒有停止過,這期間他先後譜寫了《我們是民主青年》、《南泥灣》、《咱們的軍隊回來了》、《幫助軍隊打勝仗》、《咱們工人有力量》等革命歌曲,同時還創作了《荒火》、《血海深仇》、《夫妻識字》、《小二黑結婚》等歌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北京擔任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主任,戲劇研究員音樂研究室主任,中國音樂學院成立後擔任院長,兼任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人民音樂》雜誌主編。

1950年任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室主任、歌劇系主任。[6]

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音樂室主任。創作有《燕子》等。

1964年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兼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曾任中國音協常務理事,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3年6月,馬可著文《二人轉》,稱讚東北區代表團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大會上演出二人轉。他稱《西廂》的兩個人物「一個是羞羞答答的多情小姐,一個是熱情坦率的丫頭,表演者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成為一段處理得非常細緻的戲劇」。

建國以後,馬可長期擔負着音樂教育、戲曲研究和發展新歌劇事業,同時還寫出了百餘篇音樂評論和理論文章。如《新歌劇和舊傳統》、《從戲曲藝術的特點看戲曲音樂工作》、《戲曲唱腔改革中的幾個問題》、《生活里少得了音樂嗎?》、《冼星海是我國傑出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音樂家》和《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冼星海畫傳》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直到他被"四人幫"長期迫害而臥病在床時,他還念念不忘為人民寫新的音樂作品。

1976年七月這位革命的音樂家離開了我們。他走了,可他的歌還在人們中間流傳着,他走過的光輝路程,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

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儐儀用曲。

馬可名言 一切偉大的音樂家總是繼承着民間音樂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做進一步的藝術加工,而不是與它的方向背道而馳;任何天才一旦違背了民間音樂的這種傳統,他的作品就會脫離人民,降低價值。——馬可

演唱者簡介

郭蘭英(1930年12月31日-),出生於山西平遙,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晉劇和歌劇表演藝術家、民族聲樂教育家,「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演員,第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為中國民族歌劇表演體系的建立和民族演唱藝術的發展作出開拓性貢獻,成功塑造了《白毛女》中的喜兒、《小二黑結婚》中的小芹等眾多光彩奪目的舞台藝術形象,演唱的《我的祖國》《南泥灣》等膾炙人口的歌曲,歷經半個多世紀傳唱至今。

郭蘭英出生於山西平遙,這裡是山西梆子的發源地之一。耳濡目染下,她從小就對戲曲產生興趣,6歲時開始學唱山西中路梆子,先後演出過《李三娘挑水》《二度梅》等一百多部傳統戲,在戲曲表演方面初露頭角。

1946年秋,郭蘭英在張家口離開戲曲團,參加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開始從事新歌劇事業。

1947年,郭蘭英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戲劇系邊學習邊參加秧歌劇《王大娘趕集》《夫妻識字》《兄妹開荒》等劇目的演出。1947年11月,郭蘭英轉入華北聯大文工一團在石家莊演出歌舞劇。

1949年4月,郭蘭英隨中國青年代表團參加了在匈牙利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以演唱《婦女自由歌》獲獎。1949年5月,郭蘭英隨中國青年代表團去往布達佩斯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同年擔任文聯第四屆全國委員,中國音協第二、三屆理事。

1956年,郭蘭英為電影《上甘嶺》配唱插曲《我的祖國》。這首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電影《上甘嶺》而做的插曲,在郭蘭英的傳唱中紅遍大江南北,成為觸動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之歌」。

1961年,郭蘭英的歌劇《春雷》拍成電影藝術片。

1963年,郭蘭英舉辦獨唱音樂會,開創民族聲樂個人演唱會的先例。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演唱《南泥灣》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京報網

1976年,郭蘭英在慶祝粉碎「四人幫」文藝晚會中演唱《繡金匾》。

1979年,郭蘭英的晉劇《金水橋》拍成電視戲曲片。

1981年,郭蘭英舉辦歌劇片段晚會,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

1983年,郭蘭英參演春晚歌曲《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

1985年,郭蘭英開始在廣東番禺創辦民族藝術教育事業。

1986年,郭蘭英離開北京南下廣東,在廣州番禺創辦了郭蘭英藝術學校(原名:廣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專業學校)並擔任校長。從此她在這裡紮下根,一待就是30多年,為藝術界培養了一屆屆優秀的學生。

2005年6月12日獲得第一屆中國電影音樂特別貢獻獎。  

2009年11月獲得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2010年4月9日獲得第一屆「金葵花」中國歌劇藝術成就大典被授予「歌劇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

2014年3月19日獲得第十一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表演藝術成就獎。

2016年,郭蘭英參演央視春晚歌曲節目《回聲嘹亮》,演唱歌曲《我的祖國》。

2019年9月17日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新中國成立後,郭蘭英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中央實驗歌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任主要演員。她主演的新歌劇《白毛女》《劉胡蘭》《春雷》《小二黑結婚》等,創造了喜兒、劉胡蘭、小芹等許多紮根群眾的生動藝術形象,受到百姓的歡迎。她也成為中國新歌劇方面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為中國新歌劇表演體系的建立和民歌演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郭蘭英演唱的《[[南泥灣》《[[繡金匾》《[[人說山西好風光》等歌曲和歌劇唱段,高亢嘹亮的音色和飽滿的情感觸動着每一個中華兒女,成為傳唱至今的經典。

參演歌劇戲曲:白毛女》演喜兒、《王大娘趕集》、《夫妻識字》、《兄妹開荒》、《血淚仇》、《小二黑結婚》演小芹、《竇娥冤》、《劉胡蘭》演劉胡蘭、《春雷》、《紅霞》、《紅嶺》、《紅雲岩》、《天河配》、《秦香蓮》晉劇、《血淚仇》晉劇、《金水橋》晉劇

郭蘭英在60年的從藝生涯中,不懈地努力探索,為中國民族歌劇表演體系的建立和民族演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她是中國民族新歌劇的傑出代表人物。(北京日報評)她深入生活,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她遍訪五大洲各國,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多次受到國內外的藝術嘉獎。

歌曲鑑賞

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在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歌唱南泥灣由荒涼變成"江南",並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勳的八路軍戰士.全曲可分為對比性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後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後採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與舞蹈性為一體,更加生動感人。

《南泥灣》是一首典型的五聲調式,以二段體結構寫成。第一樂段是由變化重複的兩樂句組成,旋律的寫作手法是音符的高低起伏和音符的平緩進行相結合,中間再穿插高低起伏的旋律,一張一弛。符合中國傳統的音樂創作特點,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第二樂段是一個發展延伸式的寫作手法,以重複和移位的中國傳統音樂創作的特點,進行第一樂句的寫作,第二樂句則把整首樂曲推向了高潮,這契合中國先平後仰的一貫思想。[7]

因為馬克接受過西方音樂教育,抗戰時期跟隨冼星海學習西方作曲理論,所以這首歌的音樂性和藝術性有西方的音樂特點。此曲對比式二段體結構特徵突出,第二樂段運用西方作曲理論的節奏特點,使全曲活潑歡快,在副歌部分特別顯著。樂句的曲式結構整體對稱工整,這是西方作曲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歌曲把人們看到南泥灣新面貌的喜悅之情,通過節奏和音符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音樂欣賞

南泥灣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的創業精神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紅色精神永放光芒

                一首經典歌曲《南泥灣》好聽極了 演唱:龔玥[8]

                何家斌笛子獨奏《南泥灣》[9]

                黎明吳倩蓮合唱《南泥灣》,當時吳倩蓮好漂亮絕對算是一線美女[10]

                周華健演唱會翻唱《南泥灣》有滋有味呀 [11]

                11歲小男生演唱經典童謠《南泥灣》真是要逆天了 [12]

                南泥灣 歌手:黑鴨子 所屬專輯:民歌宴[13]

                4歲穿虎頭鞋小女孩韓柯冉唱《南泥灣》,評為都忍不住一起唱了起來[14]

                崔健-《 南泥灣》[15]

                懷舊老歌,劉紫玲一首《南泥灣》 [16]

                楊鈺瑩《南泥灣》,喚起了童年的回憶,[17]

視頻

《南泥灣》原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