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厄立特里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厄立特里亞
]

厄立特里亞位於非洲東北部,西鄰蘇丹共和國,南鄰埃塞俄比亞吉布提,東隔紅海與沙特阿拉伯和也門相望,扼紅海進出印度洋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國海岸線長1200公里。 厄立特里亞地形以高原和平原為主。東部平原由西北向東南緩傾。馬雷布河為最大河流。高原地區氣候宜人。[1] 厄特包括了非洲擁有的多種地貌和氣候,有地球上最熱和最低的地點(科波谷地)和東非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費爾非爾)。[2]

 

厄立特里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80%的人口從事農牧業。生產落後,豐年糧食自給率僅60%~70%。獨立後,政府着力經濟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發展戰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厄立特里亞國 英文名稱 The State of Eritrea
簡   稱 厄立特里亞 所屬洲 非洲
首   都 阿斯馬拉 主要城市 門德費拉、巴倫圖
國慶日 4月27日 國   歌 《Ertra, Ertra, Ertra》
國家代碼 ERI 官方語言 英語、阿拉伯語
貨   幣 厄立特里亞納克法 時   區 UTC+3
政治體制 總統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 人口數量 670萬(2015年)
人口密度 46.6人/平方公里(2017年7月) 主要民族 提格里尼亞族、提格雷族
主要宗教 東正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 國土面積 12.4萬平方公里(包括達赫拉克群島近1000平方公里)
水域率 0.14% GDP總計 49.38億美元(2016年,國際匯率)
人均GDP 900美元(2016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291
國際域名縮寫 .er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最大城市 阿斯馬拉 人類發展指數 0.349
國土面積排名 世界第99名 海岸線 2234公里
國際組織 不結盟運動、阿拉伯國家聯盟 主要學府 阿斯馬拉大學

歷史沿革

 

公元2世紀以後,厄立特里亞中央高原地區逐漸成為現今埃塞俄比亞境內阿克蘇姆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公元9世紀,阿克蘇姆帝國衰落,這一中心南移。埃塞俄比亞形成國家後,其歷代君王始終未放棄對厄立特里亞的統治。 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併厄立特里亞沿海島嶼,於1557年占領馬薩瓦港,後將這一地區交其下屬埃及總督統治。 1869年,意大利殖民主義者在阿薩布取得立足點,出兵馬薩瓦,並向內陸擴張。

1889年,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簽訂《烏西阿爾條約》,承認意對阿薩布、馬薩瓦、克倫、阿斯馬拉等占領區的統治。[3] 1890年,意將各占領區合併為統一的殖民地,命名為「厄立特里亞」。 1941年,厄立特里亞成為英國託管地。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宣布放棄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戰勝國將厄立特里亞歸屬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討論。 1950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厄立特里亞作為一個自治體同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允許厄立特里亞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獨立的政府。

 

1952年,聯邦成立,厄立特里亞組成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強製取消聯邦制,將厄立特里亞合併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厄立特里亞人民曾長期為厄獨立而鬥爭。 1958年,逃亡國外的一部分原厄聯邦政府官員成立了「厄立特里亞解放運動」。 1961年後,厄人民先後成立了厄解放陣線(厄解陣)、厄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等反對埃塞統治的組織,開展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 1970年後,厄人陣成為獨立解放戰爭的主力軍。

1991年5月,厄人陣與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並肩作戰,推翻門格斯圖政權,解放厄全境,成立厄臨時政府。隨即同埃塞過渡政府達成協議,厄於兩年內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厄的獨立問題。 1993年4月23~25日,厄舉行全民公決,以絕對多數贊成厄獨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亞正式宣告獨立。 [4]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厄立特里亞位於北緯12°42『和18°2』,東經36°30『和43°20』之間,東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西與蘇丹接壤,南鄰埃塞俄比亞,東南與吉布提相連,東北瀕臨紅海,國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00公里,隔海與沙特阿拉伯、也門相望,扼連接歐、亞、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地形地貌

厄立特里亞全境依據地形地貌可劃分4個地理自然區:東部坡地、東部沿海平原、中部高原和西部低地丘陵。中央高原占國土三分之一,海拔1800-3000米;西部低地,平均海拔1000米;東部低地,平均海拔500米,沿海平原,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勢從中部高原的2300多米海拔,向西部低地和東部坡地及沿海平原主次下降。境內最高峰為中部高原安姆巴-索依拉峰(Amba Soira),海拔3013米,最低點為東部平原的科巴爾低地(Kobar),低于海平面75米。 塞迪特河(Setit)為其境內唯一常流河,全長180公里,最大的季節河馬雷布河滿水期長達440公里。

氣候特徵

厄立特里亞屬於高原地區氣候溫和,涼季(12月至次年2月)氣溫為15℃,熱季(5月至6月)氣溫為25℃。東部和西部平原地區氣候炎熱,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區全年降雨量為1000~2000毫米。東部除阿斯馬拉東北有一狹長的多雨帶外,大部分地區雨量不足,尤其是紅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時間乾旱,呈沙漠狀態。

水系分布

賽迪特河(Setit)為厄立特里亞境內唯一常流河,全長180公里,最大的季節河馬河馬雷布河豐水期長達440公里,流域面積23455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厄立特里亞屬阿拉伯-努比亞地盾,該地盾元古代綠岩帶中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厄特國土面積的60%被元古代綠岩帶所覆蓋,地址成礦條件優良。主要礦產有銅、鐵、金、鎳、錳,重晶石、長石、高嶺土、鉀鹼、岩鹽、石膏、石棉、大理石。地熱資源豐富,紅海沿岸和西部地區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氣,截止2014年尚未探明儲量。截止2014年有16家外資企業與厄政府進行礦業開發合作,首座金礦於2010年底投產,截止2014年已探明儲量為2000萬噸,其中含31.1噸金,311噸銀,29.84萬噸銅、37.3萬噸鋅。厄水資源缺乏,境內河川不多,且多為季節性河流,土地面積10.1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15.8%。

行政區劃

 

厄全國分為省、縣、鄉、村四級。全國共有6個省(Zoba Region),分別為:南紅海省、北紅海省、安塞巴省、加什—巴爾卡省、南方省和中央省。

首都

阿斯馬拉(Asmara),人口約71萬,海拔2300~2400米;年平均氣溫16.9℃,降雨量525.5毫米。

主要城市

門德費拉、阿斯馬拉、巴倫圖、克倫市、馬薩瓦市。

國家象徵

國名

厄立特里亞國(The State of Eritrea)。 [5]

國旗

厄立特里亞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三角形構成,靠近旗杆為紅色等腰三角形。紅色部分中有一個由三枝黃色橄欖枝構成的圓形圖案。紅色象徵為爭取獨立解放而鬥爭,綠色象徵農業和畜牧業,藍色象徵國家豐富的海洋資源和財富,黃色象徵礦產資源,橄欖枝象徵和平。 [4]

國徽

 

厄立特里亞國徽正中是一頭厄立特里亞獨有的單峰駱駝,它昂首站立於廣袤而豐饒的大地上,單峰駱駝宛如厄立特里亞的象徵。兩側飾以象徵和平的橄欖枝,下端飾帶上用提格雷語、英語和阿拉伯語書寫着國名「厄立特里亞國」。

國歌

Ertra(《厄立特里亞》)。 歌詞大意:厄立特里亞,厄立特里亞,厄立特里亞,她的敵人被打跨,她的解放證明犧牲有代價。堅定地朝她目標進發,不折不撓形象高大。厄立特里亞,為她驕傲的人民曾受踐踏,證明真理總會把勝利奪下。厄立特里亞,厄立特里亞,把握她應有的地位於天下。

人口民族

人口

厄立特里亞全國總人口670萬(2019年)。

民族

厄立特里亞有9個民族:提格雷尼亞族(約占人口50%)、提格雷族(31.4%)、阿法爾族(5%)、薩霍族(5%)、希達賴伯族(2.5%)、比倫族(2.1%)、庫納馬族(2%)、納拉族(1.5%)和拉沙伊達族(0.5%)。

軍事

國防

 

厄立特里亞人民軍原為厄立特里亞人陣領導下的武裝部隊,1976年正式建立並命名為「厄立特里亞人民軍」,總統為武裝部隊總司令。並開始設立軍銜,1997年5月,軍隊整編工作結束。部隊建制為軍、師、團、營、連、排、班。截止2014年共有4個軍。分駐全國4個軍區。

軍力

1993年實有兵力9.5萬人,獨立後分階段裁減50%~60%。1994年開始實行國民服務計劃,18~40歲的公民均須參加18個月以上軍訓或後備役服務。1997年整編保留4萬正規軍。1998年~2000年厄埃邊界戰爭期間,政府大量擴軍,曾達30萬人。停火後,政府宣布復員20萬軍人。 陸軍裝甲部隊有約150輛T-55坦克、10餘輛BTR-60裝甲車和數目不清的BMP-1戰車,陸軍炮兵部隊有大約八十輛各式火箭炮、自行火炮,防空部隊裝備了二十餘輛自行防空炮和大約五十餘套「9K38 Igla」防空系統。厄陸軍士兵主要裝備的是以AKM為主的蘇式步槍。空軍有16架蘇27戰機、18架米格29戰機、6架米格21戰機、10餘架運輸機、12架MB339攻擊教練機和30餘架直升機,海軍有5艘護衛艦及近20艘巡邏艇。 厄立特里亞年度國防開支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20%。厄軍士兵占全國勞動力11%強,廣泛參與農業生產、修路築橋等經濟建設活動。

外交

 

外交政策

厄立特里亞奉行和平、不結盟、睦鄰友好的對外政策,主張在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其他國家的關係。注重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關係,以爭取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積極參與非洲及地區事務,主張發揮地區組織或區域性國家聯盟作用。1993年5月,厄加入聯合國,6月加入非統組織,9月成為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成員國。1995年厄加入世界銀行,1996年6月加入東南非共同市場和優惠貿易區銀行。

同中國的關係

   中厄自1993年5月24日建交以來,雙邊關係穩步發展。1993年5月,中國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出席厄獨立慶典,與厄簽署兩國建交公報、《中厄貿易與經濟技術合作協定》等文件。伊薩亞斯總統於1994年和2005年正式訪華,2006年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並與胡錦濤主席會談。 2008年1月,厄財政部長伯哈尼等訪華。2008年11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努爾·白克力訪厄,簽署新疆與厄加什—巴爾卡省加強合作的備忘錄,兩地締結友好省區關係。2009年5月,中聯部部長王家瑞訪厄。 2009年雙邊貿易額0.4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0.39億美元,進口0.01億美元。中國主要向厄出口機械和電子設備、日用品及食品等,進口皮革、海產品等。

相關視頻

1、厄立特里亞阿斯馬拉

厄立特里亞阿斯馬拉

2、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重開邊境

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重開邊境

參考來源

  1. 厄立特里亞國家概況,外交部網,2019年7月
  2. 厄立特里亞國簡介,海南網,2010-05-26
  3. 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在沙特簽署和平協議,新華網,2018年09月17日
  4. 5月24日:厄立特里亞獨立,國家在線網,2004-05-24
  5. 厄立特里亞國家概況 ,中新網,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