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去蜀》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作者因友人離世,生活失去依靠,又預見到蜀中將亂,故決計出峽東歸。將離蜀,作詩總結幾年的漂泊生涯。此詩表達了詩人在年邁之年、流寓之跡,種種心愿皆難以實現的無可奈何之情。全詩表現了詩人心繫國家安危,時刻為其憂心流淚的情況,其中有痛惜,有激憤,有寬慰,包蘊極豐。

《去蜀》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去蜀》作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這年四月,杜甫的朋友劍南節度使兼成都府尹嚴武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於五月離開成都,乘船東下,寫了這首以"去蜀"為題的詩。

目錄

作品原文

《去蜀》[1]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

世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

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

詞句注釋

⑴去蜀:將離蜀,作詩總結幾年的漂泊生涯,故為此題。蜀,廣義指四川,此詩專指成都。

⑵蜀郡:秦滅古蜀國,始置蜀郡。漢仍其舊,轄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此指成都。杜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初借居成都草堂寺,後移居新建之草堂,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離蜀,前後共六年,期間有一年多流寓梓州、閬州等地,在成都前後合計約五年。

⑶梓州:四川三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梓潼郡為梓州。

⑷如何:猶豈料。關塞:邊關;邊塞。

⑸瀟湘:湘江與瀟水的並稱,二水是湖南境內兩條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區。

⑹世:一作"萬"。黃髮:年老。

⑺殘生:殘餘的歲月、生命。

⑻大臣:泛指朝廷掌權者。

⑼不:一作"何"。

白話譯文

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時間,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過的。

豈料兵荒馬亂,關山交通阻塞,我為什麼反要遠赴瀟湘做客呢?

回顧平生萬事,一無所成卻已經年老,餘生只能像江上白鷗一樣漂泊。

國家安危大計自有當政大臣支撐,我這個不在其位的人何須枉自老淚長流呢!

作品鑑賞

此詩首聯"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是說詩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時間,其中一年還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過的。頷聯"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意思是說:當前到處兵荒馬亂,關山交通阻塞,我為什麼反要遠赴瀟湘作客呢?這是以設問的語氣表達難言的隱衷,是問自己,也是問一切關心他的親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時局如此紛亂不宜遠行的,表隱衷而出以設問,無奈與憤激之情自見。在嚴武當政時期,為了照顧詩人貧困生活,曾表薦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詩人性忠直難被群僚所容,時受譏諷,因此不久堅決辭職歸草堂。嚴武在世時尚且如此,此時他人亡職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詩人前往,因為那邊有可以投靠的親友故舊,如舅父崔偉,朋友韋之晉、裴虬等人。

頸聯說:回顧平生萬事,一無所成,可頭上髮絲已由白轉黃,表明身衰體弱之極;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麼渺茫難測,只能以抱病殘生像江上白鷗一樣到處飄泊了。這是在去意已決之後,撫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舉更顯其悲。困苦生涯,莫此為甚,不能不悲憤交集,"黃髮"、"白鷗"聯成對仗,表示行廉志潔如故,決不肯為窮困改節。由此結出尾聯的反語。尾聯說:國家安危的大計,自有當政的王公大臣支撐,我這個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須杞人憂天,枉自老淚長流呢!表面是在負氣說話自我解脫,其實是位卑憂國的肺腑之言。明知這班肉食鄙夫只會以權謀私,承擔不起國家頂樑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堯舜"的理想久遭扼殺,國之將覆,不能不悲。寄忠誠憂國之思於憤激言辭之內,感人的力度更見強烈。清人蔣士銓有詩讚杜甫雲:"獨向亂離憂社稷,直將歌哭老風塵。"(《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這位詩聖的高尚情操。

這首四十個字的短小五言律詩,總結了詩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筆調堪稱恢宏寥闊。而此詩尾聯用激切語言所寄託的深於憂患不忘國難的赤誠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

名家點評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世事已黃髮",此句哀甚。尾句則為大臣者賢否,亦可見矣。

明代王嗣奭《杜臆》:結語乃失意中自寬之詞,亦知公之流淚非為一身之私也。

明末清初金聖歎《杜詩解》:"五載"字痛("五載"句下)。"一年"字痛("一年"句下)。五載蜀郡,一年梓州,驟讀之,謂只記其年月蹤跡,殊平平無警耳。不知先生以大臣自待,國家安危,無日去心,身在此中,真朝朝暮暮以眼淚洗面,雖一日有甚不可者,奈何"五載"?奈何"一年"?唱此四字,椎心噴血,已為積憤極癰。三句"如何關塞"一轉,不覺失聲怪叫:"今日去蜀,又非歸關中耶?"看他"游"下得憤極。今日豈得"游"之日?我豈得"游"之人?然此行不謂之"游",又謂之何?劉越石、祖士稚一齊放聲慟哭,是此二十字也(首四句下)。是勉強收淚語,正復更痛("萬事"二句下)。自雲"何("不"一作"何")必",正復更痛也(末二句下)!

明末清初吳喬《圍爐詩話》:《去蜀》結雲:"安危大臣在,何必淚長流。"眼中意中,無數過不得,說不能盡。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跡,思歸之懷,東遊之想,身世衰遲之悲,職任就舍之感,無不括盡,可作入蜀以來數卷詩大結束。是何等手筆!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有篇無句,此方是老境。結又得體。結用反言見意,語似自寬,正隱諷大臣也。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去蜀》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