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參觀遊覽應縣木塔(馮金鳳)

參觀遊覽應縣木塔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參觀遊覽應縣木塔》中國當代作家馮金鳳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參觀遊覽應縣木塔

最初知道應縣木塔,是讀《林微因傳》,因這位民國美才女喜歡建築學,民國第一公子梁思成不得不婦唱夫隨,赴美留學選擇了建築學。兩人回國後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記得他們外出實地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應縣木塔。

未曾想到,今世今生我竟有如此美好的福份,能與聞名遐邇的、與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侖的空中花園、羅馬的鬥獸場、希臘的神廟、中國的萬里長城、印度的泰姬陵、俄國的克里姆林宮、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凱旋門、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篦美的偉大的建築有這麼一面之緣!

一個偉大的建築,只能誕生在一個輝煌時代。矗立在吉薩高原上的金字塔向人們訴說着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偉大的埃及文明一樣,聳立在一片廣袤的淺灘濕地中的應縣木塔或許也在默默地念叨着那個建造它的王朝。那是一個淹沒在忘川八百餘年的剽悍民族創造的顯赫王朝——契丹族的大遼國。

查詢得知: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結合木塔所在的地理環境有詩讚云:「漯南宮闕盡,一塔掛青天。」在莽莽恆岳之陰,悠悠漯水(今桑乾河)之陽,在沒有任何高大宮闕參照物的盆地南緣,突兀拔地升起一座擎天巨塔,加之當年那般荻花雁陣,萍水蛙鳴,霞雲互映的稀有塞外佳景,詩人意氣,自然會有「噫噓唏,危乎高哉」的浩嘆。難怪明代應州藉京官(戶部主事)田蕙會摘取《淮南子·天文訓》中語「天柱地軸」為木塔制匾,懸於一層塔檐之下。今天的人們每當讀到此匾便會油然去思想那個早已銷聲匿跡的朝代。恰如中國現代偉大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所說:「這塔真是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

首先,作為一個宏大的建築工程,因其所需工時相對較長,就要求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遼國在和北宋經過長達數十年的對峙之後,終因軍事上的勝利而簽訂「澶淵之盟」,使其可以擺脫戰爭的困擾,轉而關心經濟和文化建設。

其次,一個空前絕後的巨大工程,必得非常雄厚的財力作支撐。遼國在蕭綽時代學習中原大唐太宗皇帝的貞觀要略,明法度、開科舉、行稅制,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遼迅速進入封建制。特別是實行南北依俗分治的靈活措施,有力保護了新領地中漢族的農耕經濟,使國力大振。加上「澶淵之盟」後從宋朝獲得的巨額歲貢,遼國已完全具備了建設一項在當時可稱為世界工程的實力了。

第三、作為讓現代建築師都咋舌的偉大工程,還必須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手段,並把第一流的建築人才薈集旗下才有可能。隨着遼國版圖的擴大,在古「絲綢之路」上活躍着的佛寺建築人才,開始湧向西京大同。加之中原由於趙匡胤的前主子周世宗柴桂,奉行滅佛政策,佛門中大德高僧巨擘能人一時間逃向遼國和西夏。這兩股力量在遼國重用人才的政策之下得以充分釋放,補充了遼國傳統建築力量的不足。遼太后蕭綽,續太祖太宗之餘威,總攬景、聖兩朝之權柄,旰食宵衣四十載,最終園了大遼的強國夢。到此,該是那座巍巍木塔橫空出世的時候了。

木塔——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

歷史上的遼國早已灰飛煙滅。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契丹族也雲流星散般地溶入中華民族的汪洋中而無從尋覓。

只有聳立在荻花蒲草水源沱上的木塔,傲視古今,閱盡人間磨難。

就像梁思成說的:「不見此塔,不知木構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高超絕倫的木構,讓木塔成為超越時空的神品。

應縣木塔斗拱共54種

近年專事木塔保護的專家對此已有定論,認為只有當地的落葉松材質和當地自然氣候條件一地天成的適應性,才保證了木塔千年不朽、不蠹、不腐。

木塔的選材是科學的,設計與施工更是匠心天巧。坐落穩重,構架宏偉,技藝精巧,外觀莊嚴。此外,木塔在設計上還大膽使用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構件間全部以榫卯連結,不用一鐵一釘,使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不僅造型完美,巧奪天工,而且具有極好的整體性。

然而,對於這一切,塔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的。他們不知有遼,更不知契丹;或知有佛,卻不知佛牙;惶論朱棣之匾、元好問之詩了。但是若讓他們講起木塔來,依然滔滔不絕。他們講得是魯班兄妹賽藝的故事。這故事在塔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1]

作者簡介

馮金鳳,女,1955.7月出生,金湖街辦佘家畈村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