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楚越千萬山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楚越千萬山

作品名稱: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楚越千萬山

創作年代:北宋朝代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楚越千萬山是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作的一首詩詞。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1]

目錄

正文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 盤根雖巨壯,其末乃修纖。 去縣尚百里,側身勇前瞻。 蕭條煙嵐上,縹緲浮青尖。 徐行稍復逼,所矚亦已深。 精神去亹亹,氣象來漸漸。 卸席取近岸,移船傍蒼蒹。 窺觀坐窮晡,未覺晷刻淹。 江空萬物息,四面波瀾恬。 峨然九女鬟,爭山一鏡奩。 臥送秋月沒,起看朝陽暹。 游氛盪無餘,瑣細得盡覘。 陵空翠纛直,照影寒鋩銛。 冢木立紺發,崖林張紫髯。 變態生倏忽,雖神詎能占。 當留老吾身,少駐誰雲饜。 惜哉秦漢君,黃屋上衡灊。 等之事嬉遊,舍此何其廉。 我疑二後荒,神物久已厭。 埋藏在雲霧,不欲登昏憸。 又疑避褒封,蔽匿以為謙。 或是古史書,脫落簡與簽。 當時備巡遊,今不在緗縑。 終南秦之望,泰山魯所詹。 天王與秩祭,俎豆羅醯鹽。 苟能澤下民,維此遠亦沾。 方今東南旱,土脈燥不黏。 尚無膚寸功,豈免竊食嫌。 神莽吾難知,士病吾能砭。 文章巧傅會,智術工飛箝。 薦寶互珪璧,論材自楩柟。 苟以飾婦妾,謬雲活蒼黔。 豈如幽人樂,茲山謝閭閻。 穴石作戶牖,垂泉尚門帘。 尋奇出後徑,覽勝倚前檐。 超然往不返,舉世徒呫呫。 高興寄日月,千秋伴烏蟾。 遐追商洛翁,秦火不能炎。 近慕楚穆生,竟脫楚人鉗。 吾意竊所尚,人謀諒難僉。[2]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延壽鄉(今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著名散文《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出身於臨江軍(今江西樟樹),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而且他從小隨父宦遊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會閱歷,開闊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對宋王朝「積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青年時期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於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實,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進士,授淮南節度判官。之後調任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為人正直,執法嚴明,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合於當世之變」,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併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王安石認為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度,改革取士。廢明經,設明法科。進士科不考詩賦考時務策,整頓太學,唯才是舉,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慶曆二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簽書淮南東路(治所在今江蘇揚州)節度判官公事、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知縣。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江南東路(在今江浙一帶)刑獄。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