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哭劉司戶二首

《哭劉司戶二首》

作品名稱: 《哭劉司戶二首》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商隱

《哭劉司戶二首》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1]

這兩首詩是為悼念作者的亡友劉蕡而作。全詩對摯友含冤被貶客死他鄉表現出深深的悲慟,通過對亡友的傷悼,宣洩了詩人內心對朝廷的失望與痛心,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對黑暗政治的強烈抗議。

這組詩是為悼念作者的亡友劉蕡而作。劉蕡,字去華,幽州昌平人。明《春秋》,能言古興亡事,浩然有救世意。大和二年(828)他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在對策中猛烈抨擊宦官亂政,要求"揭國柄以歸於相,持兵柄以歸於將",在士大夫中引起強烈反響。劉蕡因此遭到宦官忌恨,被黜不取。(見其子劉理墓誌)

劉蕡是和李商隱同時的正直敢言的士人。開成二年(837),令狐楚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劉蕡和李商隱同在幕,兩人大概是這時結識的。大約在會昌元年(841),宦官誣陷劉蕡,貶責為柳州司戶參軍。直到大中元年(847),才從貶所放還。大中二年(848)春初,李商隱由江陵返回桂林鄭亞幕府途中,與自貶所放還的劉蕡相遇,商隱曾作詩相贈。兩人旋即在黃陵(今湖南湘陰縣靠近湘江入洞庭處)分別。第二年秋天,劉蕡客死於潯陽。當時,李商隱正在長安,聽到噩耗後,一連寫了四首詩哭吊。這是其中的兩首。[2]

目錄

詩詞正文

作品鑑賞

這是一組悼念亡友的詩。劉蕡:唐代寶曆二年進士,善作文,耿介嫉惡,祖籍幽州昌平,就是今天北京市昌平。太和一年參加"賢良方正"科舉考試時,秉筆直書,主張除掉宦官,考官贊善他的策論,但不敢授以官職。後令狐楚、牛僧孺等鎮守地方時,徵召為幕僚從事,授秘書郎。終因宦官誣害,貶為柳州司戶參軍,客死異鄉。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劉蕡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在策文中痛斥宦官專權,引起強烈反響。考官懾於宦官威勢,不敢錄取。後來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書郎,以師禮待之。而宦官深恨蕡,誣以罪,貶柳州司戶卒。對劉蕡貶謫而冤死,李商隱是極為悲痛的。

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3]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讚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4]

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實上,他也確實努力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成年後,李商隱曾利用為母親守孝的時間,將寄葬在各地的親屬靈柩遷葬到滎陽。陳貽焮認為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還由於從小孤貧,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經歷使他養成憂鬱、敏感、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徵既大量地從他的詩文中流露出來,也表現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5]

視頻

專家講述李商隱寫詩緣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