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國際禮拜堂(英語:Community Church),是上海市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位於徐匯區衡山路53號。落成於民國14年(1925年)3月8日,為一座近代哥特式磚木結構的建築。1989年9月25日,國際禮拜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優秀近代建築。

目錄

歷史

民國6年(1917年)3月25日,一些愛好唱詩的美國基督徒,自發組織唱詩班,每星期在杜美路(今東湖路)9號一戶美國夫婦家中做禮拜。民國9年(1920年)9月,已發展到200多人,遂成立管理委員會並正式成立教堂,取名「Community Church」,中文為「協和禮拜堂」,取「協和萬邦」之意。民國12年(1923年)起,發起建堂募捐,購得貝當路(今衡山路)美童公學11畝土地建新堂,民國13年(1924年)動工,由江裕記營造廠承建,共耗資約7萬美元。新堂於民國14年(1925年)3月8日落成,並舉行獻堂禮拜。因參加禮拜的絕大多數是美國基督徒,禮拜時使用英語,故人稱「美國禮拜堂」。民國14年(1925年)至民國25年(1936年)間,每星期日的禮拜都由上海廣播電台實況轉播。民國27年(1938年)4月7日,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在戈登路(今江寧路)公共汽車站被常玉清策劃暗殺身亡。同月9日,在美國禮拜堂舉行劉湛恩的葬殮儀式。抗日戰爭時期,教堂吸收了許多歐洲人及少數中國人前來做禮拜,又因這些教徒來自不同教派,遂改名「國際禮拜堂」[1]

民國20年(1931年),建造了3層側樓小禮堂、牧師住房、辦公室、活動室,後建造了400平方米交誼廳(今上海國際網球中心和富豪環球東亞酒店)。民國28年(1939年)至民國38年(1949年)間曾設立兒童福利委員會以救濟、收容流浪兒童。1950年12月起,改由中國牧師和教徒管理堂務,主日禮拜及平日聚會由英語改為漢語普通話,來做禮拜的絕大部分是中國教徒。1951年起,國際禮拜堂的權力機構——理事會,全由中國教徒擔任。1954年1月,成立於民國35年(1946年)的上海傳道人聯誼會借國際禮拜堂舉行會員退修會。1958年8月起,上海基督教實行聯合禮拜,徐匯區部分教堂聯合於國際禮拜堂舉行宗教活動。文化大革命期間,宗教活動被迫停止,禮拜堂被革命樣板戲京劇《智取威虎山》劇團占用為排演場所。堂內管風琴、洗禮池及銅十字架等設備悉遭毀壞。

1979年以後,大堂進行大修,聖壇上的銅十字架、燭台及大理石洗禮池等設備都恢復原樣。1980年12月24日,舉行復堂感恩禮拜。並於1981年1月4日正式開放。共有1400個座位,在大堂後樓正中還設有外賓專座,並配有譯意風同聲翻譯器供外賓參加禮拜使用。1980年起,徐匯區全部聯合在國際禮拜堂舉行宗教活動,1983年起,2樓大廳及3樓小禮拜堂安設了閉路電視。90年代以來,信徒又奉獻了雙層大型電子琴、三角鋼琴、閉路電視等設備。1989年起,專門組織了100多人的唱詩班,於每月第三周的星期日晚上和基督教節日都舉行音樂崇拜。1996年10月起,上海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在國際禮拜堂每星期日下午開設專供在滬外國人參加的英語專場禮拜,由中國牧師、長老及傳道用英語講道[2]

國際禮拜堂在漕溪新村、長橋港口、龍華以及漕河涇設有四個聚會點。其中,漕河涇聚會點是守安息日信徒的聚會點。

視頻

國際禮拜堂 相關視頻

上海國際禮拜堂
上海國際禮拜堂晚禮拜詩班 微紀錄-預告片

參考文獻

  1. 國際禮拜堂是基督教教堂,,微博,2019-3-17
  2. 徐匯旅遊-國際禮拜堂,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