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圓頂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圓頂龍(學名Camarasaurus)是已經滅絕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大型蜥腳下目恐龍,成年體型約20米長,體重50噸。

目錄

簡介

【生活時代】侏羅紀晚期

【分布範圍】美國的猶他州、懷俄明州、科羅拉多州、墨西哥

【食性】植食

【典型體長】長7.5--22.86米

【推測體重】15-50噸

圓頂龍代表了蜥腳類的一演化支系,形態上與蜀龍有很多相同之處。表現在外形上,主要是脖子比軀幹長不了多少,而軀幹很壯。其實,這類動物最大的特徵是頭骨上開孔大,結構較為輕巧,兩個鼻孔分別開在頭骨的兩側,口中生着勺形的牙齒。圓頂龍已是一種較為進步的蜥腳類,不僅體形大,體長可達18米,體重可達30噸,而且在骨胳上已演化出協調巨大體重的結構;腿骨粗壯圓實,適於承重;脊椎骨坑凹發達,顯得輕便。這種動物的勺型牙齒較為粗大,從牙齒(當磨損壞了時,它還能長出新的牙來代替原來的舊牙)嚴重磨蝕的情況看,它也能吃些質地粗糙的食物。

評價

圓頂龍最早的發現紀錄是於1877年,在科羅拉多州發現的一些零碎脊骨。愛德華·德林克·科普買了這些骨頭,作為與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之間的鬥爭之用,並於同年將之命名。馬什其後將他的一些發現命名為魯鈍龍,但大部份古生物學家都認為這是圓頂龍的一種。這種命名的衝突在這兩位學者中非常普遍,當中最出名的就是雷龍/迷惑龍。直至1925年,首個完整的圓頂龍骨骼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所發現。但是這卻是一頭年幼的圓頂龍骨骼,所以當時很多的

繪圖都較它實際的體型為小。沿着洛磯山脈東邊的莫里遜組,是豐富的晚侏羅紀岩層的延伸。大量的恐龍物種於此處發現,包括圓頂龍的親屬,如梁龍、迷惑龍及腕龍。但是,圓頂龍是所有恐龍在這個地層中最為要多的,且在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及懷俄明州有着數個完整的骨骼。

美國還曾發現了豐富的圓頂龍化石材料,其中不乏保存非常完好的個體,有一具長約6米的小個體,骨架完好如初,其埋藏姿態,就像一隻奔騰的駿馬。從這具精美的化石標本上,人們了解到了它生長發育引起的體態變化:恐龍的幼體較之於成體,頭骨按比例更大,眼眶尤其明顯,脖子相對較短,多數骨胳上的骨縫沒有癒合。這些變化在現生動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也同樣可以觀察到。

圓頂龍的拱形頭顱骨是其名字的由來。它的頭顱骨短而高,是顯著的呈方形,而鈍的鼻端可能有着洞孔。有很多完好的標本被古生物學家所發現。眼眶位於頭部後方,在眼睛前有巨大的鼻孔。頭顱骨的窩孔之間隔者細細的骨棒,頜部骨頭厚實。研究者稱:它的牙齒長19厘米,形狀像鑿子,整齊的分布在頜部上。牙齒的強度顯示圓頂龍可能比擁有細長牙齒的梁龍科吞食較為粗糙的植物;這顯示兩種動物如果居住在同一環境,也不會競爭相同的食物,但幼年圓頂龍可能是以嫩葉為食。由於頸部不靈活,它們可能以高度不超過肩膀的植物為食。就像雞一樣,它可能有胃石來幫助碾碎胃部的食物,待食物平滑後再進行反芻。

圓頂龍的一些脊骨是空心的,為了要減輕它的體重。頸椎有12節,頸部肋骨互相重疊,使頸部更為硬挺。背椎有12節,薦椎5節,與髖骨固定。而尾椎有53節。頸部及尾巴較類似體型的蜥腳下目為短。

圓頂龍的脊髓在臀部附近擴大。古生物學家原先相信這可能是第二個腦部,用來調節身體動作。現在的意見指雖然在這個位置上可能有着很多的神經,但卻不是腦部。這個擴大了的地方比起它頭顱骨內的腦部卻大很多。[1]

參考文獻

  1. 圓頂龍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