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圜丘遺址
圖片來自91ddcc

圜丘遺址,也稱唐天壇,始建於隋朝,為兩朝皇帝祭天的場所,位於長安之南。唐亡以後,天壇廢棄,壇體遺址猶存,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陝西師範大學校園外,處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文物保護環境模擬試驗場內,原為土堆。

圜丘遺址1957年成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1999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圜丘整體保存較好,為四層圓壇,白灰抹面。每層一周都設有十二陛,呈十二辰位均勻分布。其中正南的午陛最寬,當年皇帝即由此登壇。同年5月,考古人員回填封土,等待進一步的保護方式。

目錄

建築規模

「圜丘」又稱「圓丘」,元代以後也稱「天壇」,是皇帝舉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北京天壇公園內的圜丘是清乾隆年間在時代、清初圜丘的基址上改建的。

該遺址高出現代地面8米,黃土建築的壇體已經坍塌。唐代圜丘為四層圓台,第一層(最下層)圓台面徑約52.8米,第二層面徑約40.5米,第三層面徑約28.4米,第四層(頂層)面徑約20.2米。每層的層高2米左右。各層圓台都設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階道),均勻地分布在圓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其中午陛(即南階)比其餘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圜丘為素土夯築而成,除了修補部分用少量的磚填墊外,沒有發現磚石包砌的痕跡。圜丘的台壁和台面均用黃泥抹平,其上再抹一層攙和了穀殼和秸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因此,唐代圜丘的外觀是潔白的壇體。

遺址遠望如一個圓形大土包,為一個高大的土築圓形台基,周緣環繞有土築垣牆。台基底徑東西約35米,南北約36米,高約5米;基頂中部下凹,東南部留有1米寬的缺口似門跡;台基土質疏鬆,難辨夯層。環台基建有兩重土牆,平均殘高不到0.4米;內環牆內徑56米,牆體最寬處5.2米;外環牆內徑東西87米,南北75米,牆體最寬處4.5米;兩重環牆東南部與台基缺口相對處牆跡不明顯。

建設沿革

西安圜丘初建於隋,廢棄於唐末,是隋、唐兩朝皇帝進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位於唐長安城明德門遺址東約950米處,即今西安市雁塔區陝西師範大學以南。

1999年對唐長安城圜丘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1999年4月23日,「唐長安城圜丘遺址考古發掘匯

報暨保護方案研討會」在位於陝西師範大學校內的唐「天壇」遺址舉行。經考古工作者艱辛勞作,我國現存最早的「天壇」遺址———唐代圜丘遺址已經發掘成功。

遺址公園

2014年底,西安市政府常務會通過了《天壇遺址公園概念規劃》,規劃遺址公園占地約35,遺址公園內將新建兩層天壇博物館及少量配套設施,天壇遺址按原貌展示,遺址周邊新增綠化景觀及園區道路,遺址公園南側規劃長200米寬30米的綠化廊道。


參考文獻

  1. 第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 陝西新增95處. 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 2013年5月4日 [2013年5月4日]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