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太行山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油畫《在太行山上》 圖片來自搜狐快訊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抗戰老歌,桂濤聲詞,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唱出,迅速傳遍大後方及各敵後抗日根據地。是為在山西境內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抗日軍民而創作的一首合唱曲。[1]


當年,《在太行山上》表達了抗日軍民的心聲,鼓舞着廣大抗日軍民英勇殺敵,消滅日本侵略者。冼星海、桂濤聲先後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這首戰鬥的歌、勝利的歌卻穿越了時空,代代流傳,永遠年輕!


2005年,為紀念中國電影百年和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推出獻禮巨片《太行山上》,主題曲就是這首《在太行山上》。同年,中央電視台、八一電影製片廠及山西省委宣傳部聯合拍攝25集電視連續劇《八路軍》,《在太行山上》也成為該劇的主題歌。2009年5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十部委聯合發文,將歌曲《在太行山上》定為「『愛國歌曲大家唱』群眾性歌詠活動」100首「紅歌」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在太行山上                 發行時間         1938年7月
                作詞         桂濤聲                 屬性         合唱曲
                作曲         冼星海                 歌曲語言         中文


創作背景

1937年年底,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到敵人後方去,創建抗日根據地」的主張。在太行山上、崇山峻岭間,八路軍]以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和日寇周旋。抗日烽火熊熊燃燒,軍民熱情空前高漲,熱血男兒踴躍奔赴戰場。此情此景,讓在山西宣傳抗日的知識分子桂濤聲深受感動,揮筆在香煙包裝紙上寫下這首《在太行山上》。[2]


當時桂濤聲在太行山游擊隊打游擊,他是個很有文采的人,他就寫了個詞,就想把它當做(游擊)隊歌,後來就到了武漢,桂濤聲找到了正在武漢參與抗日救亡活動的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他深情的講述,仿佛把冼星海帶到了太行山上的烽火硝煙之中。桂濤聲把太行山游擊隊英勇作戰的事跡給冼星海講了一遍,他雖然沒有去過太行山,但是他聽了桂濤聲的描述,心裡就有數了。冼星海坐在鋼琴前,反覆琢磨、構思,一夜之間就將《在太行山上》譜曲完成,旋律兼具抒情和進行曲風格。


周恩來郭沫若此時正在武漢組織紀念抗戰一周年群眾歌詠大會,得知桂濤聲和冼星海創作了這首《在太行山上》,便前往冼星海住所先睹為快。斗室內,冼星海正全神貫注修改《在太行山上》曲譜,未發覺有人到訪。一曲終了,郭沫若捅了捅冼星海後背:「星海,周副主席看你來了。」他讓冼星海先試唱一遍,說:「我和周公當你的第一個聽眾」。冼星海說:「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個人和我配合。」周恩來便說:「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聲部,如何?」冼星海興奮地說:「好!」渾厚而激昂的歌聲在小屋裡迴蕩。合唱完後,周、郭當場拍板,確定《在太行山上》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演唱。[3]


1938年7月7日,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合唱《在太行山上》首次亮相。一曲唱罷,台上台下掌聲雷動。特別受歡迎,一而再再而三謝幕了三次,冼星海也高興的不得了。歌曲傳到太行山,朱德總司令聽了之後非常激動,親自抄錄歌詞、隨身攜帶,不僅自己學唱,還要求全軍學唱。上海音樂家協會原主席白說《在太行山上》不僅是一首歌,更是中華民族的戰鬥宣言。[4]


歌詞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看吧!

                千山萬壑,

                鐵壁銅牆。

                抗日的烽火

                燃燒在太行山上

                氣焰千萬丈

                聽吧

                母親叫兒打東洋

                妻子送郎上戰場

                我們在太行山上

                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強馬又壯

                敵人從哪裡進攻

                我們就要他在哪裡滅亡

                敵人從哪裡進攻

                我們就要他在哪裡滅亡

                我們在太行山上

                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強馬又壯

                敵人從哪裡進攻

                我們就要他在哪裡滅亡

                敵人從哪裡進攻

                我們就要他在哪裡滅亡


歌曲鑑賞

《在太行山上》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進行曲風格上現實的戰鬥性與革命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該曲為復二部曲式,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由兩個樂段構成,前段抒情寬廣,屬小調色彩。樂曲開頭部分「紅日照遍了東方」是一個強有力的旋律上行,恰似紅日東升,配以迴響式的二聲部,仿佛歌聲在山谷中迴蕩,營造出此起彼伏、一-呼百應的 氣氛。後段轉入平行大調,豪邁的,氣勢中又融入深情溫柔的訴說,表現了軍民魚水之情。

第二部分為進行曲風格,節奏鏗鏘有力且具有彈性,生動地刻畫了出沒在高山密林、機智勇敢的游擊隊員形象。此部分的第二樂段高音區的切分節奏果敢有力,"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的歌聲隨着音調逐步向上推進,形成高潮,最後結束在小調上,前後呼應、完整統-。[5]


《在太行山上》描繪了太行山區的八路軍游擊健兒英勇抗敵、雖條件艱苦卻樂觀向上的精神。歌曲震撼人心、發自肺腑的怒吼,鑄就了典型的時代強音和民族精神,猶如戰鬥的號角,鼓舞和激勵着千千萬萬的抗日民眾奔赴戰場。這首充滿了抗日軍民革命激情的旋律,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肅然產生愛國主義的豪情壯志,蕩漾着莊嚴肅穆和博大浪漫主義的民族之魂。


作者簡介

詞作家

桂濤聲(1906 年一-1982年),原名桂獨生,曾用名浩然、翹然,化名吳璧,濤聲是筆名。1906年農曆三月十七日出生於霑益縣菱角鄉一回族農民家庭。[6]


桂濤聲15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學制5年的雲南省立曲靖師範公費學校讀初中。由於他學習刻苦,又有音體美的特長,在該校僅讀了四年,1923年8月破格考入昆明雲南省立美術專科學校。桂濤聲在昆明讀書期間,深受反帝愛國新思想新文化的薰陶,為反抗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桂濤聲積極投入學潮。因此被校方告發他是「赤化分子」,而被政府下令通輯捉拿未遂,便於1926年開除桂濤聲學籍。[7]


桂濤聲在幾經曲折之後,於1928年4月,他離開曲靖昆明,又到廣東韶關國民革命軍第16參謀處擔任上尉書記。他親眼看到國民黨軍隊肆意殺害無辜老百姓,屍橫遍野的悽慘景象。目不忍睹的現實,使他逐漸堅定了信仰馬列主義的革命人生觀。根據他的要求,經中共地下黨組織考察後,1928年5月,他在湖南省郴州城秘密舉行了入黨宣誓。桂濤聲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他肩負黨的使命,在國民黨軍營中秘密策動官兵參加革命的特殊戰鬥。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的愛國知識分子紛紛投入抗日救亡宣傳運動。桂濤聲與柳堤、周巍峙,在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帶領下,於8月21日奔走山西,進行抗日宣傳。在《戰鬥》、《救中國》兩個雜誌社工作期間,他積極為兩雜誌社撰寫稿件,發表抗日宣傳文章,深入各階層群眾,開展抗日救亡演講。


在此期間,他與董必武發生了工作關係。為增強宣傳鼓動效應,他根據抗日先進事跡,與冼星海等相配合,創作了許多富有鼓動性、戰鬥性的抗日戰歌。如《送棉衣》、《歌八百壯士》 、《點後曲》 、《在太行山 上》等歌詞就是在這時創作的,並在《戰鬥》和《救中國》兩雜誌上發表。


抗日戰爭勝利後,桂濤聲從西安來到上海復興中學教書,後轉入上海育才中學任教。他把黨的事業看成自己的事業,為黨和人民忘我地工作。從1950年至1977年,他一直兼任上海音樂協會副主席,為黨的文藝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1977年,桂濤聲退休後,曾回家鄉雲南原霑益縣探望,幫助家鄉辦公益事業。1982年12月,終因年老多病,醫治無效,不幸於上海與世長辭。終年76歲。


曲作家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聲樂套曲作品。


1920年,先入嶺南大學附中,後升入大學預科,演奏過小提琴和單簧管,並擔任過指揮,在學習期間,他做過打字員、教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維持生活、保證學習。1926年到北京,在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選學小提琴。

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夏到上海,入國立音樂學院學小提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在院刊上發表《普通的音樂》的論文,提出「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樂」。並認為「學音樂的人」要「負起一個重責,救起不振的中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的民主思想。


1935年秋,面對民族危機的嚴重形勢,他毅然回到祖國,投身於人民的革命事業,將全部精力貢獻於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詵星海參加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第二隊,奔赴各地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冼星海六天六夜完成黃河大合唱全部音樂創作 圖片來自搜狐快訊


1938 年春參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並與張曙共同負責抗戰音樂工作。這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抗戰歌曲。如:《保衛蘆溝橋》《游擊軍》《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5月為參加電影配樂工作離開延安去蘇聯。


1945年,因長期工作積勞成疾,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療,病榻上完成最後一部作品《中國狂想曲》後,病逝他鄉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醫院。噩耗傳到延安,毛澤東同志在悼念他的挽幛上親筆寫下了「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題詞。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數百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曲、重奏曲多首。數量多、影響廣的是群眾歌曲,其中有進行曲體裁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蘆溝橋》《到敵人後方去》抒情性與鼓動性為- -體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等。他堅持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創作道路。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聶耳同志的革命音樂傳統,通過廣泛的題材和體裁,創作了許多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所進行的偉大的抗日戰爭歷史現實。他為我國近現代音樂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無愧是我國無產階級音樂的先驅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熱愛的音樂家。[8]


社會影響

傳遍敵後抗日根據地

1938年7月,《在太行山上》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唱出,迅速傳遍大後方及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鼓舞和激勵着千千萬萬的抗日民眾奔赴戰場。

朱德抄錄歌詞帶身上

朱德總司令聽到這首展示人民戰爭壯美圖畫的歌曲後,十分喜歡。他要求八路軍總部機關人人會唱《在太行山上》,還把《在太行山上》歌詞抄錄下來,隨身攜帶。

跨越歷史的音符

2009年10月3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華語環球廣播的《中國之窗》,以《跨越歷史的音符》為題向全世界介紹了桂濤聲、冼星海創作的《在太行山上》。


音樂欣賞

[抗戰勝利歌曲展播]歌曲:《在太行山上》 演唱:中國歌劇舞劇院合唱團[9]

解放軍千人合唱團演唱抗戰歌曲《在太行山上》[10]

領唱合唱與情景表演《在太行山上》領唱:呂繼宏 張英席 [11]

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經典紅歌《在太行山上》,氣勢磅礴熱血沸騰 [12]


視頻

國家大劇院合唱團混聲合唱《在太行山上》,太有氣勢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