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地理學 (學科)

地理學 (學科)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隨着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着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複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地理學
  • 外文名:geography
  • 學科代碼:17045

學科歷史

古代發展

自遠古至18世紀末。這一時期的地理學是工業革命之前的農牧業社會的產物,特點如下:

①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早期的記載多是片斷性的,中晚期出現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論體系。

②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早期的學者是百科式的,地理學同其他學科摻和在一起。到了晚期,文藝復興之後,主要在歐洲出現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化,但地理學內部的分化仍不明顯。直到19世紀,地理學才發生明顯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的事了。③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呈現多元化。

世界幾個文明古國各自積累了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分別形成古埃及地理學、古希臘羅馬地理學、古代印度地理學、古代阿拉伯地理學和古代中國地理學。在早期,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的成果顯著。中國有《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等著作,古希臘羅馬有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在中期,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地理學一度衰落了;中國的地理學則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果,有裴秀《禹貢地域圖》和「製圖六體」的繪圖原則、酈道元《水經注》、玄奘《大唐西域記》、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等;阿拉伯地理學在這個時期崛起,如馬蘇第、伊德里西等人的重要貢獻。在晚期,則以中國和歐洲的地理學最有成就。在中國,有鄭和「七下西洋」、羅洪先《廣輿圖》、徐霞客的遊記、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在歐洲,地理大發現湧現出了C.哥倫布、V.da伽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極大地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出現了G.墨卡托的地圖集、B.瓦倫紐斯《普通地理學》等著作和地圖。(見中國地理學史)

中世紀的歐洲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且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六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 十二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才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製開始出現某些轉機。

從公元七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湧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 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能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十一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這個時期的中國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四個世紀。

公元十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的近古時期有兩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 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這種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 16世紀初,亞皮安繪製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在中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

另外,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

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但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也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

十五世紀20年代到十七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係的具體素材;同時,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三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三方面的準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近代發展

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誌是德國 A.von洪堡的《宇宙》和C.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並隨着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其特點如下:

①它起源於德國,繼而從歐洲向全世界傳布,形成具有各國特色的近代地理學。其中成果顯著的除德國外,還有法國、英國、美國、蘇聯等(見德國地理學史、法國地理學史、英國地理學史、美國地理學史、蘇聯地理學史)。

②這是學說紛起、學派林立的時期,有一定影響的學說是:以美國E.C.森普爾、E.亨廷頓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 以法國P.維達爾-白蘭士和J.白呂納為代表的「可能論」,美國H.H.巴羅斯主張的「生態調節論」,英國P.M.羅士培提出的「適應論」,美國C.O.索爾主張的「文化景觀論」,以及德國A.赫特納和美國R.哈特向為代表的「區域論」等。

③這是地理學內部大分化時期。洪堡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F.von李希霍芬、法國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W.M.戴維斯和德國W.彭克分別創立侵蝕輪迴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誌着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J.F.von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А.И.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和德國W.P.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A.R.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的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性學說等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F.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說、英國H.J.麥金德的陸心說和美國I.鮑曼的民族自決論,為政治地理學奠定了基礎,等等。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大量設立地理系,使地理學開始成為一個職業領域。隨着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各分支的分化,在氣象學、海洋學、土壤學等獨立發展後,一些地理學家強調區域或景觀的方向,另一些學者則推行了人文化運動,使地理學的人文分支蓬勃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理學逐漸向參與經濟工作過渡,西方的應用地理學和蘇聯的建設地理學應運而生。

近代地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形成了三種傳統和三個學派: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近代地理學在發展中還取得許多重大成果。如美國莫里於19世紀中期提出第一個大氣環流模式,發表了近代海洋學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學》;俄國道庫恰耶夫於19世紀後期提出土壤地帶性學說和自然地帶學說;美國戴維斯於19世紀末提出侵蝕輪迴學說;德國柯本從20世紀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氣候分類法和大陸氣候模式:英國麥金德先後於1904和1919年推出「陸心說」的地緣政治理論;英國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區劃;德國克里斯塔勒於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學說;蘇聯布德科於1956年發表《地表面熱量平衡》等。

現代發展

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誌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地圖製圖、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現代地理學的特點是:

①它發端於現今經濟和科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首先影響英國和北歐,繼而波及西歐、蘇聯、東歐、日本、中國以至全世界。代表性人物和流派為:美國W.L.加里森和E.L.厄爾曼為首的華盛頓大學派,英國R.J.喬利和P.哈格特為首的劍橋大學派,瑞典T.哈格斯特朗為首的隆德大學派。

②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近代地理學時期部門地理學的蓬勃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忽視了地理學的統一性,削弱了地理學綜合性的特點,使部門地理學的再深入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難。60年代以來,面對全球性的人口劇增、資源危機、環境污染、城市化,以及區域開發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是任何部門地理學能單獨承擔的課題。地理學自身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強一體化,充分發揮地理學固有的綜合性特點。

③理論化和數量化。為加強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建設統一地理學,需要探討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繫與規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總規律,於是理論地理學應運而生。從50年代起,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等綜合性科學方法論的興起,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導致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使野外考察與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的調查和解譯結合起來,從單純的類型歸納向理論演繹過渡,從一般的實驗和分析向模擬實驗、分析模式化過渡,從人工製圖向自動化製圖過渡,於是地理學由定性向定量發展,出現了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和應用領域。

④行為化和生態化。20世紀60年代行為科學的出現及其隨後的大發展,波及到社會、經濟、科學、文化各個方面,也波及到地理學。各種不同人群(如決策人、勞動者、消費者等)對地球表面現象的感應以及採取的相應行為是不同的,研究這些感應、行為的規律,讓地理決策和預測更符合實際情況,成為地理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而使地理學研究行為化,並萌發出感應地理和行為地理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出現生態派地理學。

3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提出生態系統概念並進行研究以後,自然地理學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化的趨勢。60年代系統論等方法論引入地理學以後,自然生態系統研究成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從而形成為新自然地理學,以及景觀生態學、疾病生態等研究領域。以後,生態化研究進入人文地理領域,城市生態系統、地域經濟系統、農業地域結構、文化生態等研究領域陸續出現。統一地理學還深入研究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和轉化。

20世紀80年代,由於世界範圍內人口、資源、環境和開發等問題日趨嚴重。各國地理學者廣泛地參與了三大規劃(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和環境規劃)的工作,並在有些方面起了主導作用。這樣,就從實踐中產生了對城市、區域和環境的綜合研究,在理論、模式和決策方面大有進展,發揮了地理學固有的綜合特點,萌發出了一系列的新分支。它們均受理論地理學和科學方法論制約,並為應用地理學提供方法和技術。

發展趨勢

第一,地理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傳統的地理學方法主要有勘查、觀測、記錄、製圖、區劃與規劃等。早期劃定的分區對於決策支持而言,在宏觀方面有引導性,但在微觀方面需要進一步具體和翔實的信息。現代地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原有優勢,在加強野外考察、觀測的同時,更注重應用空間統計、對地觀測、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多種技術手段,建立模型和決策支持系統,為決策和管理服務。

第二,地理學的研究技術已經從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達。從早期的地理地帶性概念、柯本氣候分帶到氣候系統模式,從早期的地理信息空間疊加到地球系統多圈層要素耦合模式,地理學相關模型的模擬精度正在不斷提升。從計算機製圖到空間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向着具有不同分辨率、海量數據、多維顯示的數字地球系統發展。從早期航空遙感走向多衛星組網的多分辨率、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體觀測,遙感觀測的時空分辨率大幅提升。從早期的指南針、羅盤,到組網衛星,再到移動終端,全球定位系統實現了從定位走向基於移動網絡的位置服務。隨着對地球表層的監測體系逐步建立,從天上的航空航天遙感到地下探測,再到地表土壤、植被、水等多要素的觀測,實現了精細化、多尺度的野外觀測,為研究地理過程提供了豐富數據,深化了對地理現象過程和機制的認識。地理學研究已經從統計模型走向模式模擬,從原來的線性分析發展為非線性數理統計,從模型建立走向模型系統,面向預測的多圈層、多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統模式已成為可能。

第三,大數據、可視化和虛擬現實為研究複雜的地理學問題提供了重要工具。大數據可以比較精細刻畫社會經濟現象的時空變化。例如在人文現象分析中,通過人口在空間上的流動識別熱點地區,進而為公共設施布局、交通網絡構築等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室內模擬和室外觀測相結合,將室外觀測的地理過程數據與數字化的降雨量、植被覆蓋、城市交通網絡布局等要素相結合,進而在計算機上進行智能化、可視化的模擬,為決策提供服務。早期進行土地覆蓋、土地利用、土壤等製圖研究往往通過野外調查人工繪製,建立調查樣地代表不同圖斑特徵。通過遙感圖像解譯地物類型,依託地理信息系統對其它空間數據進行整合管理,可以實現地理學核心的人地關係研究,如土地覆蓋空間格局變化、城市化過程及其驅動機制等,並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城鄉規劃、應對全球變化等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服務。隨着地理學圈層相互作用模式越來越注重多要素耦合,綜合性和整體性已經成為地理學理念的「數值化表達」,3S技術貫穿於解決地理學問題的各個環節。例如,在氣候模式演變研究中,20世紀70年代的氣候模式,主要是考慮大氣和地球表層;一直到90年代末期,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時才考慮了氣溶膠的影響。後來逐步考慮植被的動態變化、大氣化學特徵、冰凍圈的變化等,未來也必將增加城市化、社會經濟的變化、產業變化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等。總之,地理學圈層相互作用模式越來越綜合,整合了越來越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特徵。

學科內涵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現代的科學,漢語中的「地理」一詞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英文中的ge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學。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為埃拉托色尼,他此用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繫。地理是指地球表層的地理現象或事物的空間分布、時間演變和相互作用規律。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在自然界中,一個生態系統、一個自然地帶都可以看作地理綜合體。在人類社會中,地理綜合體可以是一個城市、或者是城市的一個街區。在空間分布規律研究中,從西雙版納到黑龍江漠河,是一個熱帶到寒帶的跨越;這樣的自然地帶分布,就是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異。時間演變過程主要是對歷史時期的研究,並包括一部分地質歷史時期。例如第四紀研究需要分析從不同時間尺度的地理過程,進而預測未來發展變化,這就是時間演變過程。地理要素、地理綜合體的區域特徵也是地理學的研究範疇。例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分析其區域特徵,考慮城市產業的互補性、功能定位、交通網絡構成等,辨析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為區域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服務。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地關係的科學,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地理學從建立之初就強調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地理學初期的綜合性來源於學科的多樣化,但隨着分支學科的深入發展,地理學越來越呈現出一種空心化的現象。要防止地理學空心化現象,最主要的是加強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需要強調人地相互關係的耦合機制,充分體現地理學綜合性的特點。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係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係;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絡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同時,地理學綜合研究不僅需要發展綜合地理學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還要關注尺度間的相互依賴。地理學研究對象有尺度大小之分,小尺度可以到生態系統的尺度,大尺度可以到全球尺度。研究區域特徵和區際間的依賴是地理學綜合研究的重要主題。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研究對象

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它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形成的自然—社會綜合體。

地理學研究空間的上界面是大氣圈對流層頂部,下界面是岩石圈的上部。 [1] 地球表層是地球上最複雜的一個界面,是物質三態相互作用、有機與無機相互轉化的場所,又是地球內外營力相互作用的場所。地球內營力、地球內部活動構造作用對地球表層有顯著影響,地球的外營力對地球表層的改變作用也非常明顯。火山爆發、地震、板塊運動等內營力造成了高原隆升,是地球的內部動力。流水侵蝕、風力剝蝕等外營力塑造了地表千姿萬態的自然界形態。

尤為重要的是,地球表層系統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環境,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保護地球表層系統,尤其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為深刻的陸地表層系統。因此,地理學的研究不僅是涉及物質和能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還涉及到物質和能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既包括對自然過程的刻畫,還涵蓋對人文和社會經濟過程的辨析,更包括人地系統的耦合。面對資源、生態、環境等眾多複雜的綜合性問題,地理學需要找到一條綜合性的途徑和方法,來應對眾多挑戰,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奠定學科基礎。

學科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它着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係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複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係,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繫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係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繫,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係。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係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範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着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範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範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複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着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學科體系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藥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理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是城市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的範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其他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繫。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係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藥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志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目錄

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

所需學科基礎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尤以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最為重要。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學科研究

研究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其理論、方法和手段。它具有下述特點。

綜合性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不限於研究其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着重研究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係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當然,由於地球表面的複雜性,可以對某一要素進行部門的研究,但這種研究是在地理學綜合性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地理學的部門學科與一些相鄰學科雖然有着共同的研究對象,但在研究目的、內容和方法上是不相同的。地理學的部門學科之所以成為地理學的一部分,不僅在其研究的客體是地球表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方法論上有着共同的基礎──綜合性。因此,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兩個要素相互關係(如氣候和水文的關係,或土壤和植物的關係等)的綜合研究,是低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多個要素相互關係(如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和土壤的關係,或聚落、城市、交通、政治等關係)的綜合研究,是中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地球表面全部要素(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之間相互關係的綜合研究,是高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層次不同,綜合的複雜程度也不同,層次越高複雜程度越大,綜合的難度也越大。低層次、中層次的綜合研究分別形成地理學的一些分支學科(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這些綜合研究不是地理學所獨有的,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也進行綜合性研究。但是,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則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的性質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圈層或某一個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如研究大氣圈的大氣科學,研究水圈的水文科學,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生物圈的生命科學,研究人類圈中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人口等要素的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人口學,以至心理學、行為科學等,都有密切關係。地理學從這些學科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他現象間空間聯繫的知識。事實上,許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層或某一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是從地理學中分化發展而成的,如水文科學、海洋科學等。 區域性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一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區域性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性在另一個地區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各種成分之間、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地理學區域性研究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係兩個方面。這兩方面相統一的研究任務,其他學科是難以擔當的,所以很多地理學者認為: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範圍分為 3個尺度:大尺度區域研究着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範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小尺度區域研究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動態性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徵,決定了地理學須以動態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既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地理現象無論是自然的或人文的,都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有周期性的,也有非周期性的;有長周期的,也有短周期的。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要求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這不僅是地理學本身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理學在國家建設、區域開發中發揮作用的需要。特別是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便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觀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方法的多樣性

地球表面的複雜性決定了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學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大部分數據和第一手資料主要來自野外考察,隨着航空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定位研究、室內實驗分析和地理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包括物理模型模擬和電子計算機模擬)等迅速開展起來,不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取得了大量過去所沒有的資料和數據,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

研究方法

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地理學研究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地理學研究始於觀察。19世紀以前,以定性描述為主的地理考察、地理探險和與之相聯繫的地圖是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19世紀德國A.von洪堡把自然界作為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一個整體,對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的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創立地理比較法。當初的地理比較法僅限於直觀的地理比較,即通過地理考察搜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直接進行或採用地圖方法進行地理要素之間或區域地理特徵之間的分析對比,形成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此後,與抽象概括和數量表達有關的許多新方法逐步引入地理學研究,以代替單純描述性的方法,促進了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主要有地理定位研究、數學方法、遙感方法、系統方法和模擬法等。新方法的使用促使地理學由純粹的定性研究逐步走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由靜態研究走向動態研究,由單純的資料累積走向機制探討,乃至趨勢分析,使地理學步入現代科學的行列。

定位研究

最早出現於19世紀40年代,但其真正發展是從20世紀中期開始,隨着更加深入地認識地理環境,開展了若干實驗研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一個極為廣闊的空間,在時間上和地區上又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憑藉簡單的手工工具和視力觀察很難觸及它們的本質。建立定位實驗研究,可以得到長期、連續、可靠的地理信息,以此進行較深層次的理論解釋。(見地理定位研究)

數學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引進地理學研究。龐大複雜的研究對象和簡單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成為地理學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引用數學、物理等學科的精確方法和新技術成為地理學界的願望和長期努力的目標。數學方法可使地理學變得比較嚴謹、精確和完善。數學嚴密的公理體系、數學思維和數學結構,對於地理學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地理學利用它們來解釋地理現象及其變化,用定量指標來表達地理結構,提高了地理學研究的嚴謹性、系統性和精確度,並由此產生了地理數量方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大量的地理信息能及時、準確地得到處理。利用電子計算機整理資料,要求地理資料規範化、數值化,但地理學的數字資料還不夠充分、精確度不高。因此,採用數學方法並不意味着可以輕視傳統方法,兩者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

遙感方法

1961年蘇聯人造地球衛星拍攝了地球表面像片。衛星圖像已經成為地理學研究的一個很普及的工具。遙感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的地理考察方法和憑藉人力的簡單觀察,在廣度和深度上擴大了視野,獲得的地理信息數量大大增加。

系統方法

在地理學中的廣泛應用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由於系統論的出現而產生了地理系統概念。地理學位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接點上,由許多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一些分支學科所組成,因此綜合研究地理系統顯得尤其重要。系統方法為這種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模擬方法

種類很多,地理學多應用數學和物理模擬。它的意義在於條理化、簡化、概括所研究的事物和過程,以深入探明其本質和活動規律。在地理學中已建立了很多模型,如自然綜合體、生產綜合體、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運輸流等。但也不是所有的事物和過程都能用模型加以確切的表示,甚至有時建立模型時的簡化會歪曲事物和過程的本來面目,故在建立模型時應加以注意。

學科應用

地理學聚焦陸地表層系統,在局地、區域和全球不同尺度環境變化與經濟發展的決策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針對中國快速發展中所面臨的眾多資源環境生態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中國地理學的發展需要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在應用中得到持續發展,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地理學派。地理學不僅在國際地緣政治中擁有良好應用發展前景,更在國內決策中的應用案例眾多,諸如新型城鎮化、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流域水資源管理等。在這些案例應用中,綜合研究是地理學在科學和決策方面非常重要的途徑。

(1)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需要考慮城鎮化的人文要素、水土資源對城鎮化的保障水平、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等[17]。首先,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研究首先需要分析人文要素,識別人是如何在城市中聚集,沒有人的聚攏集中很難產生城鎮化。城鎮化的人文要素研究,包括人口如何向城鎮聚集,通過什麼樣的引力聚集,涉及到城鎮經濟結構、就業結構、產業結構,以及城鎮居民點如何布局等,即研究城鎮化的人文過程。其次,城鎮化發展過程要和資源相互作用,探究土地資源、水資源是否支撐城鎮化的發展。對於資源性的城市,礦產資源的開採潛力、城市未來轉型方向和途徑等尤其值得考慮。在城鎮化與環境的關係中,需要關注盛行風向即大氣污染物的來源等,而位於水源地或湖區周邊的城鎮,需要考慮到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此外,人文地理學還研究城鎮化的空間分異與發展模式,包括東部沿海的城鎮化模式、西部脆弱生態區城鎮化模式,以及中部崛起的城鎮化模式等。

(2)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深刻改變着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而生態過程與服務的作用機理亟待深化。在小尺度上研究森林的侵蝕控制、森林中的徑流如何產生,可以通過定位監測來研究它的機理。但在區域尺度,除了森林以外,農田、草地,城市等多種景觀類型需要通過調查和遙感綜合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其時空格局變化,以及如何對這些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評估、預測未來變化情景、完成布局優化等。在生態保護與恢復研究中,還需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使生態系統服務能夠可持續地為人類提供福祉。在將科學研究結果應用於政府決策時,需要把結構、過程和服務之間的關聯機理與決策內容結合起來,綜合多尺度研究結果,整合到政府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尺度(如市、縣或鄉鎮),進而服務於城鄉融合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3)流域水資源管理。流域水資源管理往往需要協調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資源分配問題。如上游主要是以生態保護為主,進行水源涵養;中游是以農田開發,而下游往往是以城鎮建設為中心。中、下游的生態經濟活動和上游生態恢復都需要水資源,為進行水資源在流域中的綜合調配與保護,不僅需要研究生態過程、地表水過程、地下水過程、冰凍過程等自然過程,還需要關注水的市場價值、水資源調配等社會經濟過程,以及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相互影響、相互約束和權衡協同關係等。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往往需要建立一個決策支持系統,預警未來變化;而其中的模型往往涉及水文、生態、經濟等不同類型的模型。如黑河生態水文集成研究計劃就是要把水文模型、生態模型、經濟模型進行耦合,建立決策支持系統,對未來變化進行模擬預測。流域耦合需要從多個方面開展研究。在數據方面,需要有植被、土地、氣候、社會經濟等基礎數據,並在研究單元中進行數據耦合;在模型方面,有必要在模型中進行要素的耦合,如水和經濟之間的關係、水和生態之間的關係、水文過程之間的關係等;在此基礎上建立決策支持系統,針對不同產業之間、不同生態過程之間和不同時空尺度之間進行模擬測算與調配水資源。[1]

參考文獻

  1. 地理學的概念及其學科分類 ,地理沙龍號, 2017-05-24